何汇江
(中原工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河南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的障碍与应对策略
何汇江
(中原工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在对河南城市贫困阶层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流动以及流动受阻的状况,分析了贫困阶层社会流动的阻碍因素。认为教育和就业以及阶层收入的“马太效应”都会阻碍城市贫困阶层向上的社会流动,进而提出了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水平、促进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保障城市贫困阶层的各项社会权利等应对策略。
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贫困代际传递;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阶层也逐步分化,在城市形成了社会地位低下的贫困阶层。目前随着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城市贫困阶层的规模也逐步增大。城市贫困阶层的成员除了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外,还有进城务工人员,甚至还有未就业的大学生等。研究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的基本状况及演化趋势,对于制定扶贫解困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贫困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概念。贫困一方面是指生活必需品缺乏或者社会权利缺失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指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处于底层的状态,因而贫困既有绝对又有相对的意义。对贫困的界定也是既可以采取绝对的标准又可以采取相对的标准。绝对标准的贫困人口是指收入低于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口,而相对标准的贫困人口则是指把人口按照收入排序后处于最低收入的一部分人口。目前我国民政部门负责对贫困人口实施救助,按照国家民政部门的界定,通常把城市中收入低于所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非农业人口称作城市低收入人口,这部分人口就构成了城市贫困阶层。
贫困问题的解决包含着城市贫困阶层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的机制与目标的建立。由于城市贫困阶层处于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底层地位,社会有必要形成合理社会流动的机制,使城市贫困阶层的人口能够向上流动。但是目前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流动受阻,城市贫困家庭的下一代仍然难以脱贫,城市贫困阶层表现出了固化的特征。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固化反映了城市贫困阶层从主流社会中分裂出来,出现长期化的趋势,而且目前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长期贫困问题时发现了在贫困家庭中存在着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并且首次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这一概念。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引起贫困的因素在贫困家庭中由父母传递给子女的现象和过程,贫困代际传递的结果是贫困家庭的子女不能摆脱父母贫困的状况,并继承父母低下的社会阶层地位。
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以往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角度从宏观到微观方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个人自身的各个方面。斯坦因伯格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一是认为贫困代际传递与贫困文化因素有关。长期贫困的家庭形成了与贫困相适合的贫困文化,这些贫困文化表现为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长期贫困家庭的子女从父母那里继承了贫困家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得贫困代际传递。二是认为贫困代际传递与社会政策因素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救助了贫困家庭,导致了贫困家庭对社会政策的依赖,改变了贫困家庭父母和孩子的价值观,使得他们习惯于依靠政府来摆脱贫困。三是认为贫困代际传递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①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平,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都可能导致贫困代际传递。还有一些研究则强调贫困代际传递与一些非经济资源有关,比如,与学校教育和家庭结构等因素相关。这些理论对贫困代际传递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研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调查资料说明研究观点。调查资料运用2012年在郑州市中原区、金水区的调查结果。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7%。本次调查以郑州市的低保家庭或低收入家庭为资料收集的对象,以其家庭成员为调查对象。
样本基本情况如下:性别构成为男性占样本的48.9%,女性占51.1%;年龄构成为40岁及以下占5.0%,41~50岁占46.8%,51~60岁占36.0%,60岁以上占12.2%;文化程度构成为小学及以下占10.9%,初中占42.0%,高中或中专占37.7%,大学及以上占9.4%。下面基于河南省城市贫困家庭的抽样调查,分析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社会固化的状况,解释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固化的原因。
(一)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状况分析
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受阻,反映了社会中贫困在代与代之间传递的问题。社会学的理论认为,越是开放的社会,个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就越多,而越是封闭的社会,个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就越少。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才可能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1.城市贫困阶层向上流动意识较弱
社会流动意识是客观的社会阶层流动状况的反映,客观的阶层流动必须反映在主观的社会阶层流动意识中,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您认为和其他家庭相比,您的家庭属于什么家庭”这一问题,来测量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流动意识。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9.4%的被调查者认同自己的家庭属于贫困家庭,从这一结果来看,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同自己属于贫困群体,表现了与其客观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特征。
研究在对城市贫困阶层下一代向上流动看法的调查中,有4.9%的被调查者认为贫困家庭的下一代“肯定”还会贫困,还有28.4%的被调查者认为贫困家庭的下一代“可能”还会贫困,两项选择加在一起的比例是33.3%。另有66.5%的被调查者回答“不一定”或者“说不清”。而对于实现向上流动的途径,城市贫困阶层强调自己及家人的努力,更加强调自致因素,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他们对实现向上流动的前景并不乐观,并且认为社会很难为他们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只有依靠自身努力,说明社会的开放程度较低。
李普塞特认为,普遍的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特征。现代社会的代际职业流动非常显著,客观上的职业流动产生了“意识形态上的平均主义”,使得贫困阶层的人相信对于他们来说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也是可以达到的。如果城市贫困阶层的人成功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那么这将会促使他相信社会是公平的、开放的,就可以形成乐观的社会流动意识。
米尔斯对美国社会流动意识的研究中,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曾经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这种客观上的变化反映在主观认同方面则形成了“美国梦”,即有能力和善于经营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的成功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体力与经营变为教育,而后来教育也丧失了提升社会阶层的作用,“美国梦”破灭了。与此类似,黄晓星、唐亮认为,香港社会阶层结构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产阶层蓬勃发展,在社会阶层流动意识方面则形成了“香港梦”的乐观感。②
社会流动意识是客观社会流动状况的反映,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流动意识尤其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社会流动的状况。因为城市贫困阶层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相对剥夺感更加强烈,对阶层流动的意识也更为敏感。在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受阻的状况下,城市贫困阶层向上流动的意识变弱,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封闭。
2.城市贫困阶层代际收入流动固化
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固化主要表现为代与代之间收入流动的固化。城市贫困阶层代际收入流动可以通过城市贫困家庭两代人的收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城市贫困阶层代际收入流动固化,表现为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收入和父母的收入相比较,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子女的收入不能显著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和提高社会阶层地位,两代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大。在被调查者对于“您认为通过关系找到一份好工作能改变家庭贫困的状况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23.2%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能”,有33.2%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不能”,而有43.6%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说不清”。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城市贫困阶层对于能否改变家庭的阶层地位持怀疑态度。另外一个关于收入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贫困阶层父辈目前每月收入的平均值是1145.22元,而子代目前每月收入的平均值是1373.31元,两代人之间收入差别不大。如果子代收入与父代收入没有根本差别,两代人之间的收入相关性很强,那么实际上说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受阻,处于底层的城市贫困阶层难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城市贫困阶层代际收入流动固化,也是社会结构封闭性的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如果出身于贫困家庭,无论他个人怎样努力,都难以摆脱贫困。他个人无法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代际流动被固化了。
3.城市贫困阶层代际职业流动固化
现代社会中,个人职业是衡量社会地位的一个十分关键而又简单易行的标准。关于城市贫困阶层子代目前职业状况的调查表明,有5.1%城市贫困阶层子代的职业是“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有23.9%城市贫困阶层子代的职业是“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另有14.5%的职业是“下岗、失业、无业人员”。可以看出,城市贫困阶层子代与父母的职业比例大体一致,两者相关性很强,城市贫困阶层子代职业地位并没有显著提高。
城市贫困阶层代际职业流动固化使得他们延续了贫困的阶层地位。由于个人职业是社会成员收入和地位的主要标志,个人阶层地位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个人职业地位的提高。城市贫困阶层的子代只有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才可能改变其家庭贫困的命运,但是城市贫困阶层的子代获得更高职业地位的机会很少,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任何职业。城市贫困家庭子代职业的低端化使得他们延续了贫困的阶层地位,从而表现为代际流动固化。
(二)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的阻碍因素分析
城市贫困阶层的突出特征就是教育程度不高、社会资源缺乏。城市贫困家庭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子女的教育中,因而他们的子女难以获得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从而也难以获得收入更高的就业机会。因此,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教育和就业两个方面延续着父辈的贫困,并通过阶层收入的“马太效应”强化着这种趋势。
1.教育对城市贫困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
河南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受阻表现在教育不平等导致贫困的代际延续上。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教育不平等的环境因素,而城市贫困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资源的不足则直接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城市贫困阶层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在对“您认为培养孩子上大学能改变家庭贫困的状况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34.9%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能够改变”,有25.4%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不能改变”,而另外还有39.1%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说不清”。事实上,很多城市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大学,即使有部分城市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了大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无法进入一流的大学。教育不平等使得他们很难获得优质的中小学教育,也很难进入重点大学,从而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现代社会中,需要形成通过提高受教育程度从促进人们阶层地位上升的社会流动机制。对贫困阶层而言,提高受教育程度是改变命运不多的选择中的一个。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越是贫困家庭的子女越是难以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但是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也导致了贫困阶层在教育的起点阶段就处于劣势。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难以进入更好的大学,从而进一步延续了这种劣势。
2.就业对城市贫困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
河南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受阻也表现在就业不平等导致贫困的代际延续上。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由于很少能够获得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并获得高收入的工作,因此就很难为其家庭阶层地位的提升带来机会。绝大多数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由于受教育水平偏低,只能实现非正规的、临时的低端就业,或者处于断续失业的状态。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即使是大学毕业,由于缺乏社会关系资源,好的就业的机会也不多。
城市贫困阶层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在对“根据您的体会和估计,要找一份正式的工作容易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认为“很容易”的占3.1%,认为“较容易”的占1.8%,认为“一般”的占15.3%,认为“不太容易”的占32.1%,认为“很难”的占47.7%。调查表明,不仅是找一份正式的工作很难,即使是找一份临时的工作也很难。城市贫困阶层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从这些可以看出,“世袭贫困”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
3.阶层收入的“马太效应”对城市贫困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
阶层地位的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了很明显的“马太效应”。这种“马太效应”指的是社会中的收入越高、地位越高的阶层,获得更高收入、取得更高地位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社会中收入越低、地位越低的阶层,获得更高收入、取得更高地位的可能性就越小,即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社会资源既是阶层社会地位的划分依据,又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而社会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物质资源。从个体的角度看,一个社会中收入高、地位高的阶层成员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易于实现社会流动,而社会中收入低、地位低的阶层成员缺乏社会资源,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社会流动。因此,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干预,不能大幅度提高城市贫困阶层的收入,城市贫困阶层则很难突破“阶层边界”实现质的向上流动。
总之,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由于教育、就业机会的缺乏,由于阶层收入的“马太效应”的影响,很难摆脱贫困的状况,因此导致城市贫困阶层的“贫困代际传递”。 城市贫困阶层的贫困代际传递,表明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流动受阻,贫富进一步分化和固化,社会被分裂为对立的阶层,从而可能成为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社会学理论认为,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而合理的社会流动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处于底层地位的社会阶层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③只有形成了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机制,社会才会更加开放。因此,为了应对城市贫困阶层合理的社会流动问题,需要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调整城乡、区域、就业结构,促进社会流动,使低下阶层人员逐渐缩小,中间阶层人员逐渐扩大,引导培育形成一个合理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制度设计上不完善,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同时保障的水平低,不能真正解决贫困阶层的脱贫问题。而且,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有些地方受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另外,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对需要保障的地方、人群真正投入的资金反而少,因此,国家财政应加强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
第二,提高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水平。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来说,收入水平与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受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个人获取收入的能力。现实情况是,城市贫困阶层的共同特征是受教育程度低,城市贫困家庭的子代受教育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因而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收入微薄的工作,因而无力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
第三,促进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城市贫困阶层中包含了很多无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有劳动能力但是没有相应的职业,因而也就没有收入。城市贫困家庭的成员只有实现了就业,才能持续稳定地获得收入,才能促进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流动。在促进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就业的政策措施上,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而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因为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能力偏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其就业。城市贫困阶层需要更多的补偿,这种补偿不是平等的政策,而是一种政策倾斜。具体方法上,可以为城市贫困阶层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就业服务,更直接的办法是为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公益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的来自城市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援助。
第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现实生活中,城市贫困阶层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遭遇不公平待遇,而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既要真正地消除就业市场中的种种歧视,又要真正地消除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招聘中的任人唯亲。倡导因才用人,构建公平的用人机制。只有为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才能为城市贫困家庭的子代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
第五,保障城市贫困阶层的各项社会权利。城市贫困阶层的贫困,与排斥性的社会政策有关,其社会权利相对缺失。社会排斥表明城市贫困阶层因为缺乏机会参与被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而被边缘化或隔离出来,失去相应的社会权利。因此,从制度上保障城市贫困阶层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对于城市贫困阶层来说尤其重要,这将有助于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流动。
注释:
①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75-78,84.
②黄晓星,唐 亮.香港市民阶层流动意识探析——结构与认同下难圆的“香港梦”[J].社会,2008,(5):74-90.
③黎熙元.后转型期香港的社会阶层流动特征及对社会意识演变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8,(9):69-76.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FactorsHoldingBackSocialMobilityofUrbanPoorSocialStratificationandCorrespondingStrategiesinHenanProvince
HE Hui-jiang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sample investigation to arban poor families in Henan Province,on describing social mobility situation of urban poor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Henan Province,analyzes factors holding back social mobility of urban poor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article proplses that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s well as “The matthew effect” of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ome can hinders upward social mobility of urban poor social stratification,then proposes consummating urban poor families children’s education level,promoting urban poor families children’s employment,creating fair employment environment,safeguarding each social rights of urban poor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 on,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urban poor social stratification;social mobility;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2013-04-30
201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1-GH-109)
作者简介:何汇江,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社会政策、贫困问题。
D669.3
A
1007-9734(2013)03-01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