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菊,鲁选文,马会浩,李亚坤,余娇娇,赵 超,汪 磊,简道林
(三峡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1)
随着社会进步,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应加大对本科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对本科生科学研究的支持,增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成效[1]。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衍生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即导师制,最初起源于英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实施课题,包括社会调查,动物实验,指标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和整理等[2]。为了解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医学院如何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建议。
对三峡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50名指导教师进行调查。
采用统一自制调查表,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基本现状,教师挑选学生的途径,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等。
根据预调查反馈的相关信息进行修改完善,专业的调查员进行调查。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严格筛选。
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SPSS 17.0完成数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回归。
调查对象来自医学院各教研室,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有效回收率92%。调查中男26人,女20人;教授21.7%,副教授34.8%,博士21.7%,讲师21.7%。研究方向有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预防医学,病理学,生理学。
调查发现,医学院对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高达67.4%;63%的教师认为最佳参与时间为大一或大二;82.6%的科研课题持续超过3个月;56.5%的科研活动由教师设计学生负责完成;58.7%的人表示指导学生参加科研的效果一般。
当被问及通过何种途径挑选学生时,11.8%通过学生会学习科技部推荐,2.9%通过班长协助,14.7%通过学生介绍,36.8%通过学办老师推荐,33.8%亲自面试。
教师在挑选学生时注重的能力分别有,平时的考试成绩1人(2.5%),动手能力 13人(28.6%),团队合作能力 8人(16.0%),英语学习能力 2人(4.2%),学生耐力 10人(22.7%),对科研活动的兴趣12人(26.9%)。
调查表明,95.3%的人在科研活动开始之前会通过讲座或一一对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65.1%的人在科研活动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学习写综述;在科研活动中除进行基本的技术指导外,59.5%的人会每周多次与学生进行交流,32.4%的人每周与学生交流一次。
对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学到能力的调查中,认为是思维能力的占23.7%,动手能力占30.5%,团队合作能力占20.3%,分析问题的能力占25.4%。
影响医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效果的有如下几种因素:
1.学生时间过短(S.E=0.243,P=0.000,OR=1.856,95%Cl=1.076-5.811)。
2.团队成员不足(S.E=0.540,P=1.001,OR=2.34,95%Cl=1.545-10.78)。
3.课题难度太大(S.E=0.604,P=0.002,OR=4.041,95%Cl=2.111-6.154)。
4.实验设备不够(S.E=0.430,P=0.004,OR=1.203,95%Cl=1..157-2.005)。
5.教师指导不到位(S.E=0.430,P=0.004,OR=1.807,95%Cl=1.300-2.755)。
6.学生专业知识不足(S.E=0.329,P=0.153,OR=0.863,95%Cl=0.769-1.220)。
7.学生耐心不足(S.E=0.265,P=0.155,OR=0.954,95%Cl=0.463-1.855)。
8.科研活动难度太大(S.E=0.323,P=0.209,OR=0.528,95%Cl=0.254-1.692)。
对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五个是主要因素。
本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保证教师可以毫无顾虑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调查组认真的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核对、统计,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保证了调查信息的准确信、真实性、完整性,达到了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医学院校如何更好地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有指导意义。
研究显示,我国目前高校学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不足[3],为解决这一现状,全国的高等教育已进行大面积改革。加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举措。目前医学高等教育中,本科学业以毕业考试为终点的,相比其他专业医学生缺乏正规的科研活动机会,使得以教师为核心的医学生科研活动体系的完善更加必要。本研究显示该活动目前已得到了学院的充分重视,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医学本科阶段学习任务繁重,课外时间较少,很多学生因为时间冲突而被迫退出,很多教师因考虑到学生时间的不足而放弃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分析得知影响这一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时间不足、团队成员不足、实验设备不够、教师指导不足、课题难度太大。
1.加强宣传力度,完善参与途径。整体而言,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途径是比较规范的,但在此同时,必须保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宣传体系让学生了解教师所指导课题的相关知识。有研究提示,目前各高校对于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宣传体系还不够完善[4]。应该增加一些对科研活动进行宣传的组织,例如科创协会等,多举办类似科研成果展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科研活动的认识。
2.延长活动周期,弱化教师与学生之在时间上的矛盾。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包括前期培训、前期准备、正式课题、后期处理等,活动时间较长,学生能提供的时间不足。然而,国外的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以低年级的科研前期训练、中高年级的科研活动和顶点计划组成的层级培养模式,各大学共同参与、互助的网状体系[5]。虽然这样使得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周期延长,但存在的意义和所取得成效相比国内而言都会大幅度的提高。这一模式在我国也是可行的。延长活动前期培训和准备时间,将正式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能够弱化教师与学生时间上的矛盾,也能减轻学生专业知识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3.提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在选择参加科研活动时,最重要的是对活动的兴趣爱好。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还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耐心。大多数科研活动是以实验的形式完成,持续时间相对学生参加的其他活动而言要长,需要学生自觉坚持的去完成。这些都是教师在挑选学生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调查显示教师在挑选学生时对这些因素都有考虑,但活动中期仍然有很多学生因为缺乏毅力退出,对活动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在挑选学生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4.教师多指导,学生多实践。医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超过60%的教师认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最佳时期为大一或大二,学生在此期间时间较充足。然而在此期间,学生刚接触一些专业知识,对从事科研活动是远远不足的,这导致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时大部分(70.3%)以教师设计课题学生辅助完成为主。这一形式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思维,使活动失去了其本身该有的意义。可见培养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前期,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关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知识,学着阅读文献,试着写综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就可试着自主拟定课题,分析其可行性,并申请项目投入研究。
5.教师加强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有研究指出,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育或自主科学研究,在对学生进行科研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缺乏经验,对参加科研的学生难以给于足够的指导[6]。这要求,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指导。
目前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体系有待完善,效果有待提高。为提高教师指导医学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效果应做到以下几点:(1)合理的安排活动时间;(2)提高对学生耐心和毅力的要求;(3)加大对医学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实验设备的供应;(4)教师加强指导。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和发展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1/11/2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虞 红,邢文华.以导师为核心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1):130-131.
[3]季诚均,黄昌财.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举措[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15):95-98.
[4]金可可,陈 雷,汪 洋,等.医学本科生科研开展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58-59.
[5]刘 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2):62-66.
[6]王 卫,胡震寰,丁金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