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构建

2013-01-31 11:43
职教通讯 2013年29期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毕业生

梁 荣 幸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高素质、技能型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块黄金招牌,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得到了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高职院校发展持续利好的背景下,高职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专业对口就业率逐年走低、就业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还影响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分析当下高职生就业难的成因,不外乎有以下三点。

(一)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导致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扩招成为近几年高校越演越烈的招生现状。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经达到690万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这无疑给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高职生就业问题当头一棒。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现实职业环境变化和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不适应,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性及落后性日益凸显,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三)高职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是其难就业的关键所在

高职毕业生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其高素质、高技能的品质是其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砝码。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市场对其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专业能力及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3)不良的就业心理有待进一步矫正。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力问题概述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高职生已经脱去“天之骄子”的华丽外衣,与其他社会求职者一样,要想谋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仅靠一纸文凭,已经难以实现自己的就业愿景。要想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就业力是关键。

(一)就业力定义

就业力(employment competence),又称就业竞争力、可雇佣能力等,英文原意为:受雇者就业的能力,为经过就业技能/技巧训练过后,受雇者所具备或者拥有的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客观条件。[1]

(二)就业力的特征

一是主体性。就业力是主体在寻求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能力,体现了求职者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倾向;二是发展性。就业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知识积累、技能训练、素质提高基础上形成的;三是综合性。就业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体系,既包含具体的能力,也包括能力范畴外的个人特质与态度。[2]

(三)就业力的内涵要素

就业力从构成要素上来看,主要包括:(1)专业能力,即从事职业和创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2)综合能力,即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的除专业知识能力之外的一般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表达、组织协力、承受挫折等能力;(3)竞争能力,即参与者双方或多方参与竞争或角逐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思维、创新、发展、创业等能力;(4)情感智力,即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鞭策自己进取,并驾驭自己情绪以及把握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智商和情商。[3]

三、非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不足

(一)就业指导目标不明确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和接受指导的高职生都把顺利就业、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就业指导的终极目标——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脱节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指导人员与学生专业学习脱节,就业指导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二是尽管不少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这门课事实上被严重弱化,学校不重视,教师没有积极性,加上教材内容陈旧,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就业指导没有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

就业指导涉及到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社会实践等诸多内容,内容广、时间跨度长。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是在学生就业前半年或一年进行,平时即使有一些就业指导,也是偶尔为之,不够系统,没有将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很难实现就业指导的目的。

(四)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不单单是就业指导,正朝着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导航等方向发展,这就给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目前我国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多是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和一线辅导员,造成了就业指导队伍理论知识不够,授课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相差较远,就业指导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四、以就业力为核心高职院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一)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目标

当下很多人对就业指导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找工作或者是指导学生怎样找工作,这与就业指导理念背离甚远。笔者认为,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认识和对待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将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目标归纳为三点: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二)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要素

1.体系的主体。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大多数都是挂靠在招生就业或者学工部门的就业指导中心。这些机构主要履行对毕业生的就业管理职能,就业指导涉及甚少。[4]笔者认为,应以独立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其他学生管理服务部门为辅的就业指导主体框架。就业指导从就业管理中剥离出来,演变为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全面统筹规划全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如授课计划的制定、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就业创业活动的开展、招聘会的组织、就业信息的发布。除了就业指导中心之外,院系的学工人员是就业指导不可或缺的资源。院系的学工人员具有与学生联系密切、对学生情况熟悉、容易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等优势,为其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良好保障。而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既是就业指导的内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院系的学工人员将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较好的结合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此外,学生社团、党团组织也是高职院校进行就业指导重要补充力量。

2.体系的客体。即为高职院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那么所有在校学生就是这个体系的客体,否则难以体现全程二字的内涵,在此不再赘述。

3.体系的内容。(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就业指导人员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向定位,科学地勾勒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质量。可以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关键环节,对于毕业生科学地进行职业定向、自我定位,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5](2)学习指导。当下,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高低。扎实的专业技能,完备的知识结构,是适应社会需求、参与社会竞争的前提和基础。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适应、表达、动手、协调等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顶岗实习”等途径,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在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提高竞争力。(3)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求职或者职业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心理素质如何,对就业目标的确定、职业发展路径的设计、职业成就的评价等都有较大影响。目前,“90”后高职生加入求职队伍,很多学生受“功利”、“从众”、“攀比”等心理因素影响,“焦虑”、“不满”、“悲观”等情绪时有发生,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因此,就业指导人员在就业指导的同时,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独立、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4)升学指导。当前,受就业压力影响,出现了“岗位挤占效应”:学历较高的人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于是退而求其次,去所需学历较低的岗位应聘,从而挤占了学历相对较低的人的岗位,如研究生挤占本科生、本科生挤占专科生。所以,学历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通道”。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为学生报考专接本、专升本、专转本提供政策咨询、意见参考,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家庭背景等,指导学生选择升学的途径和专业。(5)创业指导。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就业渠道出现多元化态势,高职生创业成为当下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创业能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应在创业教育方面做好文章,开设创业课程,开展创业实训,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为学生创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6)择业指导。“90”后高职生,对于社会的认知不够全面,对求职择业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择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传播就业技巧,是就业指导的题中之义。

4.体系的阶段性安排。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大不相同,全程化就业指导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笔者认为,对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在大一阶段,应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业指导,指导学生规划三年的高职生活,确立职业理想;在大二阶段,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培养过硬心理素质,为毕业后择业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在三年级进行择业指导,引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

[1]金喜在,朱志强.我国高职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

[2]陈根.高职生就业力的观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3]郭江平.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6(4).

[4]范爱兰.论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梁荣幸.GUEC模式在提升高职生就业力中的应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5).

猜你喜欢
高职生就业指导毕业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