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艳 华,汪 武,宣 凤 琴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永久话题。教学质量涉及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学员管理等诸多方面。教学方法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和谐、统一,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近年来,广大职教教师对职教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许多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职教教学方法始终不能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框架,使得职教教学方法至今也未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系统突破,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落实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无疑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好地为学生技能培养服务,为学生将来就业服务。
当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这些理念的转变,最终都要体现在教学模式上,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方法中。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借鉴学习了许多国外办学经验,引进了“项目教学法”、“精确教学法”、“协作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方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其内涵和操作规范怎样,如何实施,目前理论界还没有系统论证。国内职业教育对教学方法的系统阐述也还不够,特别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关联性研究还不完善,对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操作性和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
在长期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却进展缓慢。虽然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分类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只是停留在局部和点滴的方法革新之上。因为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教学方法自身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正处于摸索之中,所以,教学方法改革面临诸多问题:(1)职业教育教师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生中心地位。当前教师的主体角色没有根本改变,制约了教学方法的变革。(2)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国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特性,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形式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开放式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3)学科本位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科本位是以知识理论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则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4)教师素质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教师技能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难以适应当前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要求。
以上这些问题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将来就业,无疑将带来深刻影响。
树立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用发展的思想来认识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正确评价、对待职业教育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一点一滴工作,以质量、特色树立职业教育形象,培养适合现代化企业生产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必须实现几个转变,即:服务面向由地方向全国和世界的转变,人才培养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保守的传统思想向现代思想的转变,从单纯公益性事业向同时注重产业观的转变,学校为主体培养人才向学校、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转变,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传授知识向传授学习方法、实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校一次性岗前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培养人才主要面向机关和事业单位已成为专科学校的历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定位决定了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因此,我们的重心必须下移,越下移服务面向越宽广,天地空间越大,越有作为。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几年来的办学实践看,应主要面向企业,而且应先从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打开局面。要教育、引导学生将眼睛瞄准企业,降低就业重心,在那里才大有作为。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创业实践型人才培养,使毕业生自己创造就业岗位。
校企结合有3个层次的结合。浅层次是企业单向的给予学校,解决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吸纳毕业生等;中层次是学校企业双向参与,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学校培训企业员工;深层次是在双向参与基础上实现双方实质性融合,资源、资产、人才、机制、规律上的实质性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无法分割,同呼吸,共命运。实现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建设,即属深层次合作。我们追求的应该是这一层次的结合,校企合作的突破口也应该在此。
面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并存,且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决不是劣质教育资源能够实现的。因此,在坚持传统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特别加强现代办学条件建设。从发展应用的实际来看,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同等重要,软件建设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水平等;硬件建设包括校内、校外建设。校内建设,为教学而购的设备,可用于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教师让学生充分参与科研工作,培养科学精神与动手能力。校外条件建设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院校不可能将先进的办学条件、手段在校内建齐,要遵循校内、校外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强校外条件建设。对于那些基本的、又是必须的、又有能力建设的条件,仍坚持在校内建设。但有些条件学校没有能力建设,则必须利用社会、企业条件为我所用。
彻底打破传统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一步构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规划好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牢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面向不同种类学生,通过传授知识,调动学生内在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学会终生可受用的学习方法。同时,探索适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大多数从学科教育类型脱胎而来,由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时间较短,因此,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社会,还是政府,都自觉不自觉地习惯沿用学科教育的思维观念定式、建设标准、管理办法、办学模式、运行机制、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看待、评价和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因此,必须从宏观到微观、从头到尾、从上到下建立起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实际的、完全自成体系的、独立的建设标准与各项综合办学评价指标体系,真正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促进其不断健康发展。[2]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各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依据上述认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应侧重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信心、意志对学生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兴趣、培养信心、激发动机、形成顽强品格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定教学方法产生的教育效果。加强心理健康指导要与教学方法联系起来,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建立在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社会的每个人而言,都有自己的特长,有些人擅长逻辑思维,有些人擅长形象思想,有些人擅长动手操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都可以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人的多样性发展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它与不同专业条件建设有关。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专业条件建设提出了要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解决实践问题过程锻炼培养出来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实践场所。丰富多彩的技能训练模式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这同样需要良好的专业条件做保障。搞好技能训练,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设必要的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的力度,通过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3]
应研究三者的概念界定,分析三者相互关系,在理论上对三者准确定位。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模式。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等4个要素,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结构——教学模式。一种相对稳定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常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一种长期稳定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自身特征,则可形成某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常常会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所以,研究教学方法,必然要探究二者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的观念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同时,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课程设置,添加鲜活的新知识。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就是无的放矢;没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将被束之高阁。
应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学生年龄特征、教育技术条件、教学环境、教师个性等因素选择教学方法。所谓“改革”,即改变和革新,它既包括了对传统或现在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的继承,又具有探求适应新的教育理论,实现新形势下教育目标而采用的职业教育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个性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应根据教学内容、教育目标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体系。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实施,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与教学有关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从理论落实到实践需要许多人不懈的努力,只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才会越来越快。[4]
[1]张辉,曲士英.德国先进职业教学理念的深层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65-67.
[2]坎香,陈士川.提升职业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职业教育),2012(7):247-248.
[3]彭辉.职业教学体系创新浅谈[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2):61-63.
[4]张勇.转变职业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