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013-11-25 10:03:32陶旼
职教通讯 2013年15期
关键词:训练营后备竞技

陶旼

竞技游泳作为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基础大项之一,是各个国家奥运战略的重要内容。“得田径、游泳者得天下”是奥运会赛场上的名言,这句话充分证明了游泳作为金牌数量仅次于田径项目的基础大项之一在奥运赛场上拥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游泳运动员水平的高低、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体坛上的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竞技体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胜利的巅峰。作为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项目,我国竞技游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起起落落,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全军覆没”,到1992年巴赛罗那奥运会的4金5银,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颗粒无收”再到2012年伦敦的5金3银2铜,中国游泳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与游泳强国美国相比,我国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美国之所以能长期称霸国际体坛,是因为在现有的竞技游泳训练体制下,他们拥有一支能长期在奥运会中保持优势的后备人才队伍。在统计的近8届奥运会中,美国几乎每届都要获得近三分之一以上的游泳金牌,从而保证了其在每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的领先地位。表1为近8届奥运会中美两国游泳项目获取金牌对比情况。

表1 近8 届奥运会中国与美国游泳项目获取奖牌情况

一、特点与分析

(一)中、美竞技游泳训练模式的特点

1.美国竞技游泳训练模式。美国的竞技体育是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了美国竞技游泳运动巨大的活力。每年暑假,遍布全美各地的知名大学游泳队和俱乐部开办的游泳训练营有上百所之多,吸引了来自不同俱乐部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到游泳训练营参加强化训练。游泳训练营的开办既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竞技游泳后备人才,也为游泳训练营的组织者带来了经济效益。这种青少年游泳训练营已经成为美国培养后备人才的另一重要途径。美国的游泳训练营依照任务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奥运选手训练营、选拔后备人才训练营、普及提高训练营,分别肩负着奥运会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后备人才的选拔和普及提高的三重任务。

第一类训练营类似于我国的国家集训队,美国的奥运选手训练营只在奥运会前进行短期集训,训练营的费用由国家和企业赞助共同承担。

第二类训练营的对象是各个年龄组的佼佼者,美国游泳协会每年都会将这些青少年选手集中在条件最好的游泳训练基地进行集训和各项指标的跟踪测试和评价,加强对有望成才的运动员进行培养。这类训练营的费用主要由国家和企业赞助,运动员个人只承担小部分。

第三类训练营完全是商业运作,运动员自费参加,对象也最为广泛,主要是针对掌握一定游泳技能的7-18岁的青少年,训练营的等级和形式多种多样,以满足不同年龄和水平运动员的需求。这类训练营对竞技游泳运动普及和提高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中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三类训练营在美国开展非常广泛,已经成为业余游泳训练重要的补充形式,其后备人才培训体系以及游泳的普及率,保证了美国游泳的良好发展。

2.中国竞技游泳训练模式。我国的竞技游泳采用以政府为主导,以“举国体制”为制度的发展模式。“举国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的运动技术水平,1952年中央体委(1954年改为中国人民共和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并效仿苏联实行专业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竞技体育及选拔集训优秀运动员。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三级训练网形式的游泳训练体制。后备人才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下级训练形式输送给上级训练形式的模式,教练员在其中担负着发现、培养、选拔和输送队员的重要任务。从基层的业余体校,到游泳学校、体校,再到体工队,我国的运动员队伍是一个底座庞大的金字塔结构。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这种模式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为我国的竞技游泳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这种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二)中、美后备人才的培养特点

1.后备力量储备。作为游泳强国美国,他们在采用俱乐部普及模式的同时,也拥有大量的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资源,通过层层选拔、训练,每个俱乐部均储备各年龄段优秀的运动员,在形态、体能、水感、技术等方面都强于我国的同龄队员。美国没有像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一样的官方机构管理体育事务,在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方面,国家也没有专门的规划。但美国大部分运动项目后备力量的规模极其庞大:大学生运动员35万余人,中学生运动员(9-12年级)650余万人。如果将职业运动员或能参加国际比赛的业余选手列为一线队伍,大、中学生运动员分别为二、三线队伍,那么美国游泳等项目一、二、三线队伍的比例都在1:200:4 000。[1]

目前,我国游泳后备人才资源短缺。在人才培养效益上,我国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二线向一线的人才输送率为1.96%。我国游泳后备人才比赛经验较少,各个省市运动队之间缺少交流。体校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2]

2.运动员的学历水平。美国竞技人才培养体系是从小学至中学到大学最后到国家队,从小学到大学运动员始终保持文化知识的教育。运动员由于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不仅对自身训练起到了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日后就业创造了条件,排除了困扰。

在美国进行的全美大学生游泳联赛的水平甚至可以和国际泳联世界杯系列赛相抗衡。在过去几年,美国高校游泳俱乐部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多方面支持,成长速度很快,它依托学校,具有职业性质,类似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模式。菲尔普斯、佩索尔、罗切特等优秀的队员都是出自高校游泳俱乐部。

由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竞技体制的单一性,运动员的优化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竞技游泳项目的特殊性要求一名游泳运动员要经历8-10年的系统训练,,从少儿时期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专业训练,而这个时期恰恰是人发展的最佳生理期,是掌握其他技能的敏感期。因此,运动员牺牲了学习文化知识与其他技能的时间,这些损失难以补偿。在我国,一些优秀运动员往往会在取得优异成绩后获得免试录取名牌大学的资格,而实际去课堂学习的时间都在是退役以后,大多数成绩一般的队员则不会有那么幸运获得上学的机会,所以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始终成为我国后备人才学历水平不高的原因。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运动员退役后不得不面对比赛场上更为残酷的学习压力和就业竞争,这将会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3.运动年限。游泳运动员退役过早,无疑是对本来就很宝贵的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原女子100m仰泳世界记录保持者贺慈红在16岁参加完广岛亚运会后就消声匿迹在国际赛场上;庄泳、杨文意退役时也年仅21岁;雅典奥运会女子100m蛙泳冠军罗雪娟也选择在职业生涯巅峰期退役,当时她仅23岁。相比近几年来还活跃在国际泳坛上一批大龄运动员,如荷兰老将德布鲁因、珍妮汤普森等,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仍有着出色的表现,当时都已年过30岁。数据表明:美国游泳项目现役运动员年龄跨度为20年,我国仅为10年,比美国整整少了10年。[3]

当前我国训练模式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金牌至上”,特别是基层体育部门,如业余体校教练,在“金牌至上”的管理制度影响下,迫使教练员只能顾及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以运动员获取金牌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它的一个负面作用就是导致早期专业化训练。[4]由于过早的承受了成人的运动负荷,使尚不成熟的机体难以持续承受所被施加的训练和比赛相关的负荷,在尚未达到个人最大能力的年龄阶段,就表现出个人竞技高峰期,从而导致运动能力早衰。[5]这种早出成绩和快出成绩的训练手段成了拔苗助长、扼杀人才的惯用训练方法。

二、结论与建议

(1)中国与美国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主要是以体校为基础,层层输送“金字塔”培养模式;美国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训练营的培养模式,不仅减少了国家投入,还盘活了体育市场,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美国作为世界一流游泳强国,发展历史悠久,我国必须承认这种差距。同时,应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并学习美国“体教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创新,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训练理论体系,以解决运动员早期专业化训练和运动寿命短暂、后备力量不足、学历水平较低等问题。此外,还应保障运动员基本的学习权益,使运动员在退役后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1]杨马华.美国竞技体育持续强势发展的社会学因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郭莹,胡亚幸,费列列.上海市游泳后备人才——一二线运动员的培养模式[J].体育科研,2010,31(2):63-70.

[3]刘幼琼.2005年世界游泳前10名成绩[J].游泳季刊,2006(1):42-43.

[4]刘明辉.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4):30-32.

[5]刘明辉.影响我国竞技游泳水平滑坡及后备力量不足的主要因素[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50-52.

猜你喜欢
训练营后备竞技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冰雪运动(2020年2期)2020-08-24 08:34:22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
同台竞技
对联(2011年16期)2011-09-18 02:26:32
Happy训练营
探索地理(2009年11期)2009-11-16 09:19:28
Happy训练营
探索地理(2009年12期)2009-07-22 0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