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建共享的机电类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探索: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8-06 02:38:24周晓刚
职教通讯 2013年15期
关键词:机电基地实训

周晓刚

一、建设背景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第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1]。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全国十强县之一的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地区东接上海,西邻苏州,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十分发达,尤以德资企业集聚蜚声海内外。目前,全市有德资企业167家,周边德资企业达400家,被国家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中国唯一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为了满足太仓及周边地区德资企业机电类人才的需求,学院于2007年与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联合成立了“中德机电‘双元制’工程中心”(以下简称“中德中心”),与德资企业共同开展双元制机电类人才培养,形成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开放、共享、综合”建设思路的进一步明确,为了满足太仓周边地区机电类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和其它服务需求,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德中心,填补苏州地区机电行业综合性服务平台的空白,学院在原有中德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研、调整思路,提出了基于“共建共享”的机电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

二、建设思路

依托密集的德资企业资源,以服务地方机电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线,以教育资源共建为重点,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保证,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运行效益,努力探索“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效果共评、责任共担、效益共赢”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集聚区域内外机电专业优质培训资源,拓展培训基地的辐射范围,提高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太仓乃至苏州地区机电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将“中德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闻名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推广中心,区域实训资源共享辐射基地,区域高新技术孵化器,区域机电产业发展助推器。

三、目标定位

将“中德中心”建设成为率先实现现代企业化管理的示范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从中级到高级、从中职到高职、从技能培养到创业教育的机电类“双元制”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集实践教学、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成果孵化、培训鉴定为一体的机电产业综合型实训基地;江苏省职业教育机电专业师资培训基地;国内知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推广中心。

四、建设路径

坚持“政府主导、学院主体、企业参与、行业指导、多方支持”的基地建设方针,按照“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二大重点、强化三大功能、建设四大系统、拓展五大平台”的建设路径,如图1所示,推进“中德中心”综合型实训基地建设。

图1 中德机电“双元制”工程中心建设路径

(一)围绕一个中心

以“区域服务”为中心,建设共享开放机制。

(二)抓住二大重点

重点引进推广德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深化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深化基地运行体制改革。

(三)强化三大功能

依托“江苏健雄大学科技园”,拓展基地成果孵化功能;依托“健雄联合研究院”,拓展基地技术研发功能;依托“江苏省太仓中小企业联合大学”,拓展基地企业服务功能。

(四)完善四大系统

完善基地ERP企业管理系统、共享型信息管理系统、ISO质量管理系统、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推广系统。

(五)拓展五大平台

大力推进基地校企合作展示平台建设、基地教学培训平台建设、基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基地教学产业平台建设和基地学生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五、主要建设内容

(一)体制机制建设

1.“9+N”董事会建设体制。完善由9家董事会成员(详见图1中的“主体建设”)和N家理事会成员组成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成员为基地建设主体,成为基地管理决策层,负责对基地相关制度的制订进行指导和审议,对基地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优先享有基地各类资源。理事会成员为基地合作伙伴,根据合作内容和形式分别享受不同权利与资源。通过灵活的“9+N”董事会体制,稳定董事会核心组织,形成开放的理事会入会制度,加大基地主体建设,共同分担基地运行成本,形成多元开放共享格局。

2.“三方双向”运行机制。增强中德机电“双元制”工程中心的各项服务能力,形成与地方政府、合作企业、科研院校的“三方双向”良性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通过赢得政府持续投入、企业合作投入和科研院校反哺投入,增强基地“引资”能力。

3.“四层递进”共建共享模式。如图3所示,按照“外围层——中间层——主体层——核心层”四层递进的模式,分层开展基地的共建共享,针对不同层面的地缘特征和共享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共享输出,通过不同形式的共建投入,增强基地的造血功能,保证基地良性运行。

图2 中德机电“双元制”工程中心运行机制

4.自主经营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基地建设吸纳市场化经营理念,对内开展教学培训(实训),对外开展生产经营(营业),实行企业化运作。构建以盈亏核算为基本特征的企业化经营机制,实行董事会制度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总经理全面负责实训基地的市场化经营,财务独立核算、人事独立管理、业务独立经营。在完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培训、生产加工、技术服务等经营性业务,增强基地造血功能,确保通过几年的建设过渡期,使基地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良性运行轨道。

图3 中德机电“双元制”工程中心“四层递进”共建共享模式

(二)基地资源建设

1.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建设。以“中德中心”为主体,利用实训基地二期面积共7680m2的标准化厂房,整合原有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自建、共建、引建”三种不同方式,建设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打造机电专业群三大生产性教学平台。即利用现有生产性设备资源自行组建机电产品制造生产基地;利用企业捐赠的价值182万元的数控钣金生产设备,引入企业合作伙伴,共同建设精密金属成型生产基地;引进精密模具制造企业,提供系统的模具制造设备,建立模具制造生产基地。通过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建设,实现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实现了基地教学和培训并重、生产和教学融通,为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工学结合培养教师提供了良好条件;实现了以产养教、以产促教、产教共赢的目标。

2.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整合行业和区域优势资源,聘请机电领域专家和资深教育专家,组成“资源联合建设团队”。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需求,借鉴德国职业资格标准和培训项目,嵌入机电行业职业标准、企业技术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整合联合院校课程建设成果,充分吸纳企业优质资源,引入企业工作现场、工业生产案例,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搭建信息化资源平台,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自主学习者多元学习需求。并不断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实更新,做到动态使用和动态建设相伴,丰富和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实现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

(三)服务能力建设

1.机电应用性技术研发。针对太仓周边地区机械制造业机电设备改造与设备设计的需求,在“康辉—健雄技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机电产品设计中心,同时,引进1家企业机电产品设计研发中心,重点打造机电设备设计与改造技术研发基地,进行机电应用性技术研发,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满足周边模具产业的发展要求,与盐城工学院优集(UG)学院共建模具智能化设计中心,引智入校,开展模具设计技术的研发。同时,依托健雄联合研究院高校智力资源的优势,增强基地研发能力,提升基地研发层次,联合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开展技术开发与攻关。

2.机电产业技术服务。成立机电产业技术服务公司,面向周边地区中小企业开展机电技术咨询、设备改造、工艺改进服务,开展机电项目申报服务,向政府各部门申请专项资金;依托健雄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各项优惠政策,以及研发、生产、经营等资源优势,为基地内师生及研发人员产生的高技术研发成果,提供项目产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包括公司注册服务,从而实现项目成果的有效孵化,为基地内成员技术创业提供帮助。

3.实践教学及职业培训。按照“6+2”教学培训平台建设规划和“自建、共建、引建”的建设策略,整合基地现有资源,盘活闲置资源,联合合作企业,引进优质企业,完善数字化设计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机电技术实训中心;与西门子公司、博世集团共同完善建设西门子自动化培训中心和博世力士乐气动与液压传动控制培训中心。引进华能集团机电检修(中国)培训中心,引入其特种行业技师培训、考核鉴定的优势资源;引进德国福伊特(中国)培训中心,引入其培训教学、规范管理的各项标准。以“6+2”教学培训平台为依托,开展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太仓企业联合大学的平台优势,扩大基地职业培训服务的范围。

4.双元师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充分利用德国工商行会的行业平台优势,加强与德国汉诺威新区职业学校、德国著名师资培训公司GRONE公司的合作,引进开发德国master培训课程,开展德国master培训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为国内培养德国双元制教学师资;争取建设成为江苏省机电类师资培训中心,利用优质的德国培训资源和北师大教学培训资源,组织力量制定开发机电类师资培训项目;充分依托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充分利用德国AHK资格培训考试基地,面向合作学校开展德国AHK资格培训考试鉴定。

5.“双元制”教育模式推广。依托太仓良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土壤,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批国内职业教育研究权威机构,组建“双元制”研究中心。以“中德中心”为载体,以“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为依托,系统研究“双元制”本土化路径,形成“双元制”本土化理论体系。通过“中德中心”开展深入实践,形成国内有影响的双元制研究实践基地,并逐步向周边及国内有条件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地区和院校辐射。同时,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推广系统,共享“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扩大“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社会影响。

综上所述,中德机电“双元制”工程中心的建设模式是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主体多元化建设,集聚政府、行业、企业、其它院校等多方资源,以自建、引建、共建等多种建设形式,实现基地教学、培训、研发、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的多功能化。通过企业化管理方式实现基地效益的最大化和基地发展的可持续化。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文件,教高[2006]16号.

猜你喜欢
机电基地实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4
我的基地我的连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探秘心战基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