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就业工作机制构建刍议

2013-01-31 07:13林辉
职教通讯 2013年17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就业指导毕业生

林辉

近些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有增无减,毕业生人数庞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毕业生就业难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高校招生、就业工作也随之被推到了社会这个大市场的面前,从招生分数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无不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实力。对高职院校而言,要顺应发展潮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培养就不能按老思路办教育,更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高职院校要立足地方,在社会大环境中寻找发展的方向和定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招生、培养、就业这“进口、加工、出口”三个重要环节相互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机制,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一、在招生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科学设置贴近地方行业特色的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面向社会需求,着眼于学生就业,从源头上改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减少因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而造成就业问题,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减少结构性失业。因此,在专业设置上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专业设置是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要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下进行,与学校办学定位、建设方向、发展目标相契合。专业设置前要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综合分析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充分考虑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培养出行业认可、社会需要、企业满意的学生。

(二)导向性原则

专业设置要面向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为目标,构建专业群,尤其是要加强面向服务领域的重点专业群的建设,使得职业岗位群的设置适应于学生的就业环境。沿海沿边城市的高职院校近年来紧紧围绕港口物流、旅游、外贸、服务业等特色经济,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近几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在7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0%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三)特色性原则

通用性专业作为需求量较大、就业较为稳定的专业,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相适应。而特色专业是学校的竞争力所在,是学校的品牌。学校要加强特色专业的培育,打造学校的品牌专业。以具有明显优势或吸引力的专业为龙头,将相关专业群进行融合,注重打造特色专业群。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要坚持地方性、独特性的原则,使学校有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在学生培养结果上,着眼于学生本地市就业,并辐射到周边地市及省市,为此,要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生长足发展的能力。

二、在培养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强化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始终坚持着以就业为导向,学生的就业结果和就业质量直接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既要了解用人单位或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又要强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毕业生的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专业技能,所以在培养中,专业知识技能层面上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而实践环节恰恰是提升专业技能的根本途径,并在综合训练层面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建立“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

使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是密切联系职业教育与就业,增强学生的实践、就业能力的需要,也符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构建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将并贯穿于这个教学过程,使得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能够有效融合。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搭建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平台

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共赢机制。通过高职教育联盟、顶岗实习、特色班、定向班、订单班的建立,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无缝对接。这样的过渡性实践平台能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许多有利的条件,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及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切实的帮助,为他们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建立人才培养的跟踪监测反馈机制,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培养机制和毕业生的流动情况,建立学校于用人单位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深化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学生的核心价值,而职业素质就是附加值。要通过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把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渗透进“三个课堂”,利用“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利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利用“第三课堂”岗位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通过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日常养成训练、行为训练成果固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社会适应素质;职业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素质,即职业方法能力;职业实践能力;职业创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

三、在就业中,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深化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

高职教育定位为就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全面全程全员的就业工作体系,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生充分、稳定、优质地就业。

(一)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服务要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形成一套教学和实践引导体系,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好入学时的引导教育,平时的渗透教育和毕业前的强化教育。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就业能力提升工程”为载体,通过专题讲座、互动交流、实践提升、求职体验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掌握求职及创业的技能,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及职业适应能力。

(二)构建全员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要建立一支“校院二级互动,专职兼职并行,校内校外结合”的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内,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整合各方资源,组建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业指导师等群体参与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对外,积极争取就业主管部门、行业的支持,组建政府人事主管部门领导、从事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等参与的校外指导专家团队。

(三)搭建全方位的就业平台

就业招聘会是学生最青睐的求职平台。要多方开设“小型化、专业化、行业化、专场化”的校内招聘会,努力提高招聘岗位的有效性和对口率、应聘录取率;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共享资源,精心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级各类招聘会、人才集市、供需洽谈会等人才集会。要及时做好日常推荐工作,通过宣传窗、就业信息网、电话、QQ、微博及手机短信群发系统等多种载体,使就业信息能在最短时间内传达到广大毕业生当中。

总之,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招生、培养、就业视为一个系统的输入、中间和输出三个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从社会需求的视角,建立“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新机制,以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就业指导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