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3-01-31 07:13吴桂双
职教通讯 2013年17期
关键词:职业改革学校

吴桂双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抢占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处于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大报告等文件中,都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做了专门的论述。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职教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职业学校的内涵建设则相对滞后,特别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课程不改革,职业教育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速发展。实践表明,一体化课程建设和实施是解决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一体化课程的内涵

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来源于普通教育,也有少数来源于技工学校等,因而,学科式课程占主体地位。学科式课程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理论教学,但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技工学校等则以技术操作为主,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两种模式都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被迫切的提到议事日程。近二十年来,职教课程改革可谓异彩纷呈,其体现的主要课程模式有学科本位、能力本位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科系统化课程、核心阶梯课程、MES(模块)课程、项目课程、任务课程以及德国“双元制”课程等,在当时都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独立,自成体系,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培养目标不明确,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大体都由教育、工作、技术三个部分组成,可以归纳为三种课程类型:(1)从教育出发,选择满足工作的需要及相应技术的课程模式强调的是储备;(2)从技术出发,来选择相关的教育内容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强调的是方法;(3)从工作出发,选择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技术手段,强调的是需求。职业教育是面对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人才的教育,那就应当从需求出发。职业学校的课程必须突出职业性。

早在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一切应行之手绪。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为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须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1]该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职业学校的职业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继承与发展了这种课程理论,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实证性产物。该课程被广为研究应用,并得到一些职教专家、学者和广大职教同仁的高度认可。学习掌握一体化课程模式对指导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课程不单单是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也不是有理论有实践的课程就是一体化,它是学校一些教学工作的总体活动。一体化课程有三个关键词,课程、一体化和一体化课程。教育学的观点认为: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包括学生和教师在职业学校所进行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不是狭义的一门学科课的课程。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职业学校的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专业教学大纲和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一体化课程论充分体现了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工作过程导向,是职业教育课程论的本体回归和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发展的结果。

二、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具体包括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路径改革、教学技术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几乎包括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所以,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内在的改革,决定职业学校发展的方向,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

(一)一体化课程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个人的就业要求和岗位的客观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所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2]这种教育需要有跨界的思考,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彻底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顺序;需要实行理实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等多元合一、多体合一的课程设置。因此,职业教育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力措施

中职学校招生难、就业难、办学难是困扰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职业教育尽管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目前仍然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建立了现代化的实习实训设施,但很多学校仍然是就业质量较低、竞争力不强,社会吸引力不大。笔者通过进行市场调研、企业访谈、学生跟踪调查得知,主要问题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既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人就业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学校采用的是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习实训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其实质仍然是学科式课程。职业学校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底子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科式课程突出理论知识性教学,加之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内容抽象复杂、讲授枯燥、针对性不强、脱离实践,学生自然是难学、厌学、弃学。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一些学校学生辍学比例达到30%之多。有些学校反复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容量和教学时间,结果越降质量越差。

为破解这个难题,笔者所在团队对葫芦岛市工业学校焊接专业进行了一体化课程改革实验。过去焊接专业课程按照学科式课程开设,先开设文化基础课,然后开设焊接理论、焊接工艺、焊接电工、机械基础、机械识图等,再进行实习实训焊接各种方法。课程改革后,笔者所在团队组织由专家、企业焊接专业工程师、一线工人、学校骨干教师等,从一线岗位出发对工作任务进行整合,以典型工作任务“平板焊”、“立焊”、“埋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为载体,进行设计课程,采用一体化课程方法进行实施。通过三年实验,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企业评价和工作待遇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在辽宁省技能大赛中连续获得一等奖,代表辽宁省参加国家技能大赛取得两块金牌。学校焊接专业招生每年都在1000多人,占学校总体招生数量的80%以上。2012年,该校被评为国家示范校,得到了社会认可、家长认可,极大的增强学校的社会吸引力。还有一些本科毕业生回到职校学习技术并从这里就业,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尝试。

三、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措施

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不仅要貌似而更应当神似,必须抓住实质,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科学实施。

(一)遵循一体化课程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1.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坚持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组建团队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促进由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4.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强调教学内容理实一体;教学方式上,教室实训室一体,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结合。在教学时间上,理论课、实习课将其两种课程合二为一成为“一体化”课程;?授课教师均是具备理论课、实习课教师资格和相关职业技能的既能完成理论课又能完成实训课教学任务的“双师型”“复合型”教师。

5.注重科学性,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操作要融合知识性与科学性,理论教学要体现生产性、实践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突出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及可操作性。

(二)把握一体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环节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企业。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能够为企业创造更高利润的员工,现在学习的内容将是企业三年后需要的内容,教学任务源于工作任务,但要高于工作任务,要注重工作过程,要有前瞻性。[3]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要把握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和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两个主要因素,正确予以实施。其主要环节有:(1)从岗位出发分析选择典型工作任务;(2)按照性质、类型整合典型工作任务;(3)以国家相关要求和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制定课程标准;(4)遵循教育规律和不同载体设计学习情境;(5)组织团队开发校本教材;(6)按照现代教育方法科学组织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为中心;(7)按照一体化课程要求选择“双师型”、“复合型”教师以及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组织教学条件;(8)按照课程标准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实施课程评价。

(三)健全机制是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保障

1.建立领导管理机制。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领导必须大力支持高度重视,深入调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管理机制,强调责任到人。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课程建设是需要增加资金投入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要争取专项经费保证工作运行。

3.建立团队整体优化机制。这是课程改革一项关键工作,必须组织一个由专家、教研科研人员、企业资深管理者、一线技能水平较强的技术人员、学校一线专业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课程改革团队,为课程研发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智力保障。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牢牢坚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学生一生的生存与发展服务这一根本方向,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与企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协力整合资源,中等职业教育就一定会突破瓶颈,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1]胡晓风,金成林,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楼建儿.职业学校尝试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职业改革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之路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瞧,那些改革推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