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慧英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这就要求纺织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能承担服装的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等一线工作,而且需要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能够参与服装对外贸易的各个环节,如:参加国际服装大型展、服装博览会或新产品发布会,寻找客源;接待外商,与外商进行业务洽谈,接手外贸订单;与外商进行业务沟通、外贸跟单理单、检验报关等。[1]换言之,纺织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外贸公司的涉外岗位工作人员工作中需要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处理岗位部分工作,如:接待外商,向外商介绍公司业务及产品,电话与外商进行业务交流、沟通,交易磋商,处理服装加工订单及设计师工艺文本,审核信用证,制作外贸单证等。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跨文化接待交流、业务交流与沟通能力,服装外贸函电、服装加工订单及设计师工艺单读写能力,外贸单证制作能力等。[2]可见,纺织服装行业需要大批既懂纺织服装的设计、生产,又能从事服装贸易、具备职场环境下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要培养职场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就必须重视加强针对职业及专业的英语实践教学,明确该类专业英语实训的目标,设计具有职业及岗位针对性的英语实训项目,探索实施科学、有效的职业英语实训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英语能力,满足本区域乃至全国对外服装生产、来料来样加工等贸易形势的需要。
高职不同专业的英语实训教学必须考虑专业的职业特性。职业特性包括职业内容、职业环境与岗位要求三方面,它们分别决定高职英语实训内容的设计、工作环境的营造及实训设施的建设,以及实训模式及考核的构建。
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英语教育应该服务于专业教育和职业应用。因此,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的英语实训教学目标应根据高职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及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涉外岗位群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确定。[3]这类企业的涉外岗位群主要有纺织服装外贸业务员、服装外贸理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营销员等。通过对上述涉外岗位群的调研,弄清跨文化背景下这类岗位群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然后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制定明确的纺织服装类专业的英语实训目标。只有基于这些跨文化背景的涉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制定实训目标,才能指导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实训模式的选择,并确保实训教学方向的正确,从而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侧重培养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4]基于此,纺织服装类专业的英语实训内容应源于岗位工作,应根据纺织服装行业涉外岗位群对人才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岗位工作流程及典型涉外工作环节,以职场活动为场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用管用为原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实训内容,把实训内容和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岗位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统一,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使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在设计训练项目时,应注意两个“引领”,即用工作任务引领英语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用核心技能引领工作任务的实施与完成。[5]在设计实训内容时,将纺织服装专业各个领域的英语知识融入能力训练模块中,如把服装款式名称、服装部位名称、服装测量、服装结构、服装材料、服装缝制工艺等方面的服装英语知识融入到设计师工艺单的阅读及翻译训练模块中。
根据岗位调研,纺织服装类企业的涉外岗位工作人员需用英语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参加国际服装博览会;接打英语电话,进行业务联络;接待外国客商,介绍公司业务,推介产品;寻找客源,建立关系,洽谈业务,议订合同;阅读、翻译服装加工订单、设计师工艺单、规格单等;审核信用证,填制外贸单证;解决索赔问题;查阅国际上时装流行的趋势,获取时装流行资讯。他们使用英语的具体场景有:参加国际服装博览会,推介产品;接待、宴请外国客商;陪同外商参观;业务洽谈;阅读加工订单、设计师工艺单等;审核单证;缮制出口单证;出国商务考察;客户关系维护,解决索赔问题等。
为了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满足纺织服装企业涉外岗位群及学生的职业需求,纺织服装类专业的英语实训内容应按纺织服装企业涉外岗位工作流程设计:服装企业的应聘与面试(发布招聘广告、接受咨询、安排面试、电话通知面试结果)→参加国际服装博览会,寻找客源,推介产品(参展准备、公司及样品介绍、报价等)→客户资源开发(建立业务关系)→接待国外客商(接机、安排行程、宴请客商、陪同参观公司、介绍公司业务及产品、送机)→生活服务(酒店预订、帮助入住、陪同购物、旅游休闲)→商务谈判、订立合同(询盘、报盘、还盘、接受、签约)→履行合同(解读服装加工订单及设计师工艺单、审核信用证、讨论货物的包装和运输、办理保险、检验报关)→缮制单证(报关单证和出口结汇单证)→客户服务(接打电话、维护客户关系、解决索赔问题)。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针对每个项目应该设计不同的跨文化交际背景,以训练学生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用英语进行涉外业务活动及业务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英语应用能力,缩短与就业岗位的距离。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加强仿真化的校内英语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国际商务实训室、服装工作室、服装生产车间等,配备真实工作必需的设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成立虚拟公司,营造真实的跨文化职业工作场景。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成立模拟的服装出口生产企业、服装外贸公司及外贸职能及管理部门,设立出口业务部、单证部、秘书处等。[6]模拟纺织服装行业涉外岗位群的工作流程,设计涉外岗位群中涉及英语应用的生活及职业场景,如:公司招聘及面试场景,国际服装博览会参展场景,外商接待及宴请场景,商务谈判场景,陪同外商参观公司及产品陈列室场景,合同签订场景,拜访客户场景,接打电话场景等。以及需要用英语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招聘员工,参加国际服装博览会,接待、宴请客商,陪同客商参观,介绍公司业务及产品,翻译加工订单及设计师工艺单,业务磋商、签约,审核信用证,缮制出口结汇单证等。将学生置于模拟工作环境中,让他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分角色扮演国外客商和出口业务部、单证部、秘书处等工作人员,演练如何进行招聘面试,如何做参展准备,如何接待外商并推介产品,如何与外商谈判、签约,如何在生产中与外商进行沟通,如何跟单,如何制作单证等。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把实训搬进公司及企业车间,通过见习及顶岗实习等途径,让学生体验并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
实训模式是否科学、有效,关系到实训教学的成败。笔者认为,要使英语实训教学确有成效,应该构建课内外兼容、校内外结合、循序渐进的开放式实训体系,以任务驱动、团队合作为主要训练形式,第一、第二甚至第三课堂实训联动,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相结合,教、学、用于一体的语言实践环境。
实训教学采取“分层实践,不断强化,逐层提升”的模式,分3个阶段、3种层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第一阶段,课堂基本语言技能训练及单项真实任务模拟训练,以纺织服装类专业学生未来工作中的英语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引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围绕岗位工作,进行基本语言技能训练及单项工作任务模拟训练。课内主要训练模式1:布置工作任务1→分析任务完成要素和思路→学生自主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提供任务完成范本→补充、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知识→下达拓展任务2,要求学生课外完成;模式2:布置工作任务1→任务范本导入与分析→补充、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知识→模仿范本完成工作任务1→布置拓展任务2,要求学生课外独立完成。[7]这两种训练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反映一线岗位(群)的工作流程与能力要求。当课堂教学完成整个项目任务训练后,第二课堂布置类似但更具挑战性的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上述训练模式贯穿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旨在通过反复的、逐渐提升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的英语知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和理解职场中的角色任务,培养学生掌握涉外活动中的英语交际技能。第二阶段,开设英语实训周,营造仿真工作环境,进行岗位工作流程模拟训练。按工作过程设计训练项目,实训内容由若干个典型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组成,采用项目导向,训练学生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完成整个工作流程的能力。把学生分组,成立模拟公司,充分利用校内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生产车间、国际商务实训室等实训场地及商务操作软件,学生团队根据创设的工作情境,完成要求的任务。[8]第二阶段岗位整个工作流程的模拟训练安排在顶岗实习前,旨在让学生在仿真的职场环境中训练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第三阶段,开展真实岗位工作上的实训,与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节假日或实习期走入纺织品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出口服装加工企业、纺织品服装外贸公司等单位进行岗位见习及顶岗实习,观摩或参与一些与外商打交道的业务;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服装博览会、服装发布会、洽谈会等,或做这些活动的志愿者,使学生身临真实的职业场所,训练学生运用英语及纺织服装贸易知识开展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体验真实的职场。
通过全过程、集约化、高密度、多轮次的模拟、仿真、全真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分层实训、实践,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及真实工作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习得并内化语言知识,熟悉纺织服装行业的涉外业务活动,掌握涉外活动中的礼仪、礼节,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处理岗位工作的能力,提升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步入社会、适应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对外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需要大批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纺织服装贸易人才。加强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实训教学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市场需求是英语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依据,基于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是英语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方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实训内容、仿真化的实训环境及集约化、高密度、多样化的实训模式是培养职业英语能力的关键。
[1]黄奕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88-91.
[2]老青.高职工学结合英语实训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8):78-80.
[3]陈韶群.基于真实的市场环境下高职英语实训教学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184-185.
[4]老青.以职场英语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实训体系实践与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78-80.
[5]刘丽洁.高职英语实训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7-128.
[6]高艳.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0(6):111-113.
[7]彭真.论职业教育项目化的专业英语课程建设与实施[J].职业,2010(24):83-84.
[8]万宗琴.“应用型”和“职业化”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56-57.
[9]邓昕.提问式教学法:高职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J].职教通讯,2013(3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