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才
2011年,笔者参加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班,返回教学岗位后,结合自身工作,探索如何在高职教育中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3年来的教学实践,有成功,有失败,有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有别于中国目前流行的应试教育,更多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意义深远,对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尤其重要。[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强调:
1.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因此,要激发学生像海绵一样主动吸取知识,不要像瓶子一样被动装水。
2.老师不应是填鸭式的讲授者,而是解疑答惑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少讲多听,学生应该多讲多练。
3.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组织活动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的培养。
4.团队合作。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教师讲授减少了,但备课工作量要求更多,临阵应急的能力要求更高;学生上课自顾玩手机等的机会减少了,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客观上要求尽可能满足一定的条件要求:
1.人数。最好是小班教学,人数尽量不要超过50人。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如果是合班上课的大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效果就比较差。
2.场地。最好是有固定教室,可以进行一些场地布置。同时,在桌椅板凳方面,最好是可以挪动的,这样才有利于打破讲台与学生课桌的两分界限,实现以团队为单位的重新组合。
3.道具。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要求教师尽可能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大纸、彩笔、小奖品,甚至于零食等,用于组织活动所用,并适当进行鼓励和奖励。
因此,教师不能完全的生搬硬套,要用拿来主义进行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地、因时制宜,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2]
那么,在实践运用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要注意什么呢?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虽然并不新鲜,但是如何落到实处,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3]该教学法强调授课老师要注重学生本位主义,激发学生实现“三自”学习:自主、自由、自动地学习,而不是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从而消除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
首先,要明确师生的角色定位。一是学习是师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不要过分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绝对正确,应鼓励学生有发散性思维的创见;二是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主演,强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引导学生多思考、讨论和发言,允许学生犯错误,并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其次,要给学生强调以下3点:一是平时表现比期末考试更重要,二是团队成绩比考试成绩更重要,三是技能掌握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教师只有自身先进行转变,才可能带动学生转变。例如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基本是一言堂,中间穿插适当的提问而已,师生讲话的比例最少是8:2。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则要求教师肯于、敢于把时间让位给学生,但又要设计好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师生讲述的比例可以控制在5:5左右。[4]这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讲得精,还要掌握师生角色的不断变化,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激励学生创造,达到开发学生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教学目的,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
“团组”是笔者提出的名词,意指团队、小组两种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人数的多少,团队基本应该是在4人以上,小组在3人以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学习方式上,鼓励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团组的形式,明确学习成果,开展学习活动。
组合团组时要注意通过组团、分组环节,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也就是不能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要打乱他们已有的交际小圈子(如好友圈、宿舍圈等)。根据实践经验,建议教师在分组时,要设立两种形式:一是4到10人之间的团队,二是2到3人的小组,并可以随时进行切换,甚至打乱重新组合。团组学习,除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另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落实成果为本的教学目标。因为最后小组、团队都必须展示、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分享交流他们的学习心得,从而培养他们的成果意识,服务日后职场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发挥引导性、辅助性的作用,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操作和学习。在具体措施上,通过小组和独立的学习活动,探索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和就业的态度;通过开展活动,支持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对概念的质疑,扶持学生通过竞争和合作进行学习,刺激学生互动,积极学习。因此,老师要学会选择有具体学习成果的活动,识别和使用教学资源,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包括确立专项的教学活动评估方法。
授课教师可以运用以下4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一是Projects/Independent learning(项目/独立操作法),这类似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二是Simulation(虚拟环境法),类似情境模拟;三是Using Models and learning objects in the VET classroom(职业课堂使用模型模具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创性;四是Practicalactivities(实际演练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并表演。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它们非常突出的一个相同教学要求,就是要求老师不断反思,进而影响和引导学生同样进行反思,从而巩固学习成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合作,注重通过全方位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实际操作和亲自实验等,这些都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弥补。此外,在教室的环形布置、破冰热身活动、PPT制作、教学道具等方面,也对传统呆板做法进行了纠正。
该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要求更高。教师课讲少了,但实际上备课工作量更为艰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应急应变能力。它打破了教师的惰性,教师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要做好PPT,可以吃老本,每年重复使用。这也许就是一些教师拒绝接受该教学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果熟悉了该教学法,教师授课的成就感会更加强烈,师生关系更加愉悦,老师站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来进行教学,不居高临下,课堂氛围活泼轻松;教师尊重学生的言论和观点,学生敢于表现,踊跃发言,课堂互动效果非常好。
综上所述,用拿来主义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既能培养学生特定职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胜任和发展职业的基本品质和条件。该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调学生自我反思,提倡团队学习,主张寓教学于活动中,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发展、群体合作、社会进步的实际价值,践行自我学习的人生态度和善待他人的团队精神,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
[1]张富强.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启示——兼论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0-22.
[2]赵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4):35-37.
[3]吴亚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解读[J].教育评论,2005(4):82-83.
[4]李建宏,秦燕.全方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