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幸福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开展的探讨

2013-01-31 06:25兵,吴
职教通讯 2013年23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幸福观心理

陆 兵,吴 雯 雯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会有不同的答案。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曾提出情绪 ABC理论[1],激发事件A与行为后果C之间不是直接联接的过程,个体对激发事件产生反应之前需要B观念的判断。这一理论在探讨幸福问题时也适用。同一事件在不同人心中有些会产生幸福感,而有些则未必,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对于幸福的体会也不一样,其原因就在于观念的不同。这种对于幸福价值的判断、评价和看法,就是幸福观。

盖洛普2010年对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民意调查,有71%的中国民众认为,自己“生活艰难”,只有12%的中国民众觉得自己“生活美满”。[2]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社会财富的飞速增长却没有给中国人带来幸福感,这样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也成为了近年来国人的困惑。根据相关调查,名牌大学中罹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学校总人数的35%。[3]大学生心理疾病引发的悲剧也层出不穷。这背后是因为大学生内心幸福感的缺失、幸福观的异化。由此可见,“幸福教育”迫在眉睫。

近年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大力开展“幸福教育”,构筑了探索实践“幸福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一个宗旨、两个层面、三大目标、四条途径、五项工程”。

一、高职院校“幸福教育”的涵义

大学生“幸福教育”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促使大学生获得幸福体验的教育。“幸福教育”包含两层含义[4]:(1)把幸福作为一种可以教授和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育的内容,是显性教育;(2)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即教师感受幸福的教,学生感受幸福的学习,是课堂教育的方式,是隐性教育。“幸福教育”实践的重点在于将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兼容并蓄。

经过调查,影响学生幸福的因素是“幸福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情感、心理、学业和就业等方面。而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幸福观。“幸福教育”事实上就是对学生幸福观的塑造。幸福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幸福,采取何种方式追求幸福的主要观点、看法和态度。幸福观教育是以培养人感知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为主要内容,使人们能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和途径看待、追求人生幸福,以提升人的幸福境界,维护社会和谐为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5]科学人道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分为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6]相应的,学生的幸福观受到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三方面的影响。生理需求是指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保障;心理需求是指个体心理产生和发展的需要以及求知欲的满足;社会需求是指良好的社会关系,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如何使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中,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实现满足的同时,体会到幸福感,是“幸福教育”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虽然以职业教育为旨归,但开展“幸福教育”具有重大意义:(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能提升精神境界,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也能化解消极情绪,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还能激发创造意识,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2)“幸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原则的完善,亦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3)“幸福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它体现了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幸福的要求,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还体现了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7-13]

总之,开展“幸福教育”能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使大学生能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追求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逐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幸福教育”的历史追溯

在现代西方社会,美国关于“幸福教育”的实践开展得最早,其成果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同时美国“幸福教育”的实践伴随着上世纪末美国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备受关注,它深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

2002年,哈佛大学的年轻教师——泰勒·本·沙哈尔(TalBen-Shahar)第一次开设教授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这门课当时只有8名同学报名,之后还有2名同学中途退课。但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有近400名学生选修这门功课,并且在学期结束有20%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再接下来更是有超过800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2006年,这门积极心理学课程,即教授学生如何获得幸福能力,如何减少负面情绪获得快乐,并且帮助他人、社会更加幸福的“幸福课”成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甚至超过了哈佛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评估、心理健康运动的兴起,“幸福教育”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在我国也逐渐的发展起来。从总体上看,目前对“幸福教育”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对幸福本身的理论探讨层面,在实践方面的探索还处在起步阶段。关于“幸福教育”的研究主要有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沙洪泽教授的《教育——为了人的幸福》。

2008年起,我国浙江大学、云南大学相继开设了幸福课,课程开设伊始就受到了校内大学生们的关注。[4]

三、高职院校“幸福教育”体系的建构

为了将“幸福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近年来致力于“幸福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包括“一个宗旨、两个层面、三大目标、四条途径、五项工程”。一个宗旨,即体验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两个层面,包括传授幸福能力,体验幸福情感;三大目标是指,让学生体验到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四条途径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职业规划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等途径来开展“幸福教育”;五项工程体现了落实“幸福教育”开展的具体要求。通过这个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使“幸福教育”不再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使其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一)一个宗旨

“体验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是生物工程系践行“幸福教育”的宗旨。幸福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幸福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说某个人看了一场电影、享用了一顿美餐就说这个人得到了幸福,这只能说是一种快乐,因为幸福关涉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完满与否。显然,一场电影,一顿美餐对人生意义不够重大,并不怎么关涉生存和发展的完满与否。而“幸福教育”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幸福、创造幸福,从而对人生发展进行长远的全景式规划,对生活幸福进行深入的全方位思考。“幸福教育”立足于在情感、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等方面为学生保驾护航,提供帮助,使学生在人生的海洋里幸福起航。

(二)两个层面

大学生“幸福教育”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传授幸福能力、体验幸福情感。

1.传授幸福能力。幸福是一种可以教授和学习的能力,是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开展幸福课程、幸福讲座,使学生建立自主幸福观,对幸福的评价和判断进行审视,对生活中的幸福瞬间产生更多的感悟。幸福的实现不是抽象的,是生活中带有积极因子的事件经过自己正确的幸福观的衡量和判断,对自身发展产生积极能动作用的过程。在生物工程系心理辅导站开展的“点亮心灯,幸福成长”的系列活动中,将“幸福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感知幸福、传递幸福和创造幸福,让学生在互动的带有公益性的社团活动里体验幸福,并将幸福传递给需要关爱的社会弱势群体,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增强自信。

2.体验幸福情感。幸福是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即教师感受着幸福的教,学生感受着幸福的学。生物工程系开展了以幸福为主题的“青春校园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情感。(1)通过营造氛围,让学生暂时离开传统课堂,体会亲近自然的乐趣。生物工程系因专业的独特性,需要学生走进自然,而宽松的氛围,开放的形式,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情感交流的美好,通过新老生交流会、生产实习实践交流会等加强了师生互动;(3)搭建平台,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表彰在“幸福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增进学生间的互助,关爱农民工,关爱老人,使学生通过“幸福教育”成为有爱心、有道德的新一代大学生。

(三)三大目标

科学人道主义的幸福观将个体的需求划分为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伦理层次。[4]个体的需求层次表现在幸福问题上,就成为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生理幸福指个体满足生理需要时体验到的幸福;心理幸福指个体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幸福体验;伦理幸福是指个体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体验到的幸福。大学生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是生物工程系探索实践“幸福教育”的三大目标。

1.生理幸福,主要是指个体的“衣、食、住、行”四方面的需求。这些构成了个体最基本的生存的需要。就业也是满足生理需要的体现,个体只有具有一个职业才能保证“衣、食、住、行”的实现。大学生就处于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口,当他们毕业的时候也是他们自食其力,独自生存的时候,一份合适的工作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需要。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规划课程,积极组织实践实习活动,开展与企业的定点合作,成为“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搭建一个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竞争的平台,缓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就业信心,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责任。

2.心理幸福,就是要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指个体的心理产生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五官感知来体验环境。对身有残疾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某些感知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这也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影响,容易产生偏激或自卑的心理,从而造成其生活的不幸。求知欲也是个体的心理需要。高校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开展“幸福教育”,通过心理辅导站、学生辅导员开展的工作,可以解决学生的内心困惑和情感困扰,让学生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

3.伦理幸福,就是使个体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社会需求是指因为个体的社会性所决定的,由社会关系所产生、确证和满足的需要。大学生首先面临的社会需要我们可以称作良好的社会关系或是合群。对家境困难的寒门子弟,学校给予帮助扶持,辅导员主动开展与学生的沟通工作,让学生自尊心得到尊重的同时,顺利地完成学业,并体会到人文关怀。

(四)四条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来推行“幸福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社会,冲击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出现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需求;注重幸福享受、忽略幸福创造;重视个人幸福、忽视集体幸福。

在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等课程教学中,将“幸福教育”融入其中,从而让学生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消极影响,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大学生享受求知的乐趣。按照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要求实施教学改革,将课堂交给学生,享受求知的乐趣,获得求知的心理满足,获得幸福的体验。

2.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构健康和谐的大学生精神世界。具体包括开展班风学风建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班风学风建设具体是通过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大学生行为规范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努力形成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优良学风。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传播人文知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内在情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课程、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的生活信念,增强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引导学生用一颗感恩的心为社会、为他人服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目的在于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康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3.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三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对自己喜欢和适合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楚的人生,并且于入学开始就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增加就业竞争力。这些方面既与“幸福教育”要满足学生的生理幸福相应,又与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相符合。生物工程系实施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包括职业意识唤醒,职业能力培养,就业指导三个阶段。通过“幸福教育”建立的良好的沟通平台,层层推进职业规划教育,让师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交流,达到更完善的教育效果。

4.开展社会实践锻炼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送科技下乡、服务社区、参观考察等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际体验,培养主动创造幸福的意识,提升对幸福的认识,锻炼创造幸福的能力。

(五)五项工程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在开展“幸福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担任一届班主任,帮扶一名困难生,开设一次“幸福教育”讲座,撰写一篇与“幸福教育”相关的论文,与一个学生实习点定点联系。通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幸福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幸福教育”的开展形式多样,使“幸福教育”的成果清晰可见。

四、高职院校“幸福教育”开展的启示

“幸福教育”的本质在于促使大学生获得幸福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自主幸福观,在学习生活中传递幸福、创造幸福。高职院校开展“幸福教育”,要正确理解其与职业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大“幸福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推进职业教育,并通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弘扬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开展职业教育也符合“幸福教育”中实现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目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掌握了职业技能,建立了信心,求知欲得以满足,那么他们就能在社会化大分工的背景下,找到发展之匙,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体验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

[1]孔维民.心理咨询与治疗新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56.

[2]纪双城,王晓雄.盖洛普民调:中国七成人“生活艰难”[N].环球时报,2011-4-23.

[3]网易新闻.名牌大学生易患抑郁症?军医专家支招[EB/OL]:http://news.163.com/10/0527/09/67MA4FU5000146BC.html,2010-05-27.

[4]尚明翠.大学生幸福教育:内涵、因素及路径[D].广西:广西师范学院,2012:13-30.

[5]黄静.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0:14-15.

[6]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7]易银珍.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6(3):168.

[8]陈根法,吴仁杰.幸福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2.

[9]栾传大.论幸福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4):15.

[10]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40.

[11]王甲成,张超.大学生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109-112.

[12]张立民,周红英.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幸福观定位[J].学术论坛,2007(9):58.

[13]范双利.试论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62.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幸福观心理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