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旋
为社会培养输送德才兼备、职业道德良好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但就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群体的社会表现来看,却存在着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差、职业使命感不强和职业忠诚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影响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和对高职毕业生的整体评价。究其原因,除了高职毕业生的专业课程、实践技能不能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职院校职业环境营造缺乏“职业”特色、与企业文化缺少有效融合,致使不少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不准、职业意识不强和职业道德缺失。为此,高职院校要谋求自身更好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还须加强校园的职业环境建设,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职业环境是高职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总和,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活动场地和绿化美化等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以及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师生在共同交往中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行为准则。[1]培养人才目标的特殊性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在“职业”两字上做足做好文章,营造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职业环境。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2]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1]他还强调要营造“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的校园环境氛围。由此可见,美好的环境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感染与导向,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职业氛围、职业精神熏陶与感染,可以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办学的特殊定位,决定高职院校是以素质教育中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基于此,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学合作为途径,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营造中融入“职业”特征,对师生具有导向、教育和熏陶的作用;而对社会而言,则有明确学校定位,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功效。
校园环境是一所学校的传统、校风、师生精神面貌的物化形态,任何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的形成,都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因而积淀着学校深厚的人文精神。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良好的职业环境营造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软实力,它对学校成员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校沿着高职道路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办时间较短,创办的由来各异,有的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成,有的从同层次院校转轨而来,有的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还有的是新创办的,校园职业环境营造参差不齐,整体来看不容乐观。简要言之,有以下四种情况。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组建的时间比较短,或是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或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了校园职业环境规划设计缺乏系统化、科学性,建设相对滞后,校园景观、美化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健全,相关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完善,不利于凝练出独具特色的职业育人环境,校园职业环境建设还面临着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职业环境建设尚处于摸索、探索过程中,还未形成一个可供参考借鉴的蓝本,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职业环境营造指向不明确,往往会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性这一本质特征,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体现模糊,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高职特色不够明显,影响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与普通高校相比,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应该说,机械类、建筑类、化工类、农业类、经济类等职业院校都有各自明显的专业特点,但职业环境建设却大同小异,特色不够突出,在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更没有完全突破普通高校原有的经验而形成自己应有的特色。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坚持开门办学,主动与企业接轨,使学生及早感知并接受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熏陶,以适应将来的社会需求。目前高职院校或主观意识不强,或受客观因素制约,其职业环境建设缺乏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尤其是实习实训场所企业文化氛围营造等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失。
高职院校在职业环境营造中要充分彰显“高职”的特色,使校园环境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氛围营造现状,应积极采取以下对策。
校园职业环境营造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规划、建设和融合才能逐步形成。高职院校职业环境的营造首先要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注重顶层设计,做到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整体建设。在校园整体规划、建筑风格、园林景观等方面都要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理念、学校办学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现代企业文化的引入与交融,如校徽和校旗的设计、“一训三风”的确立、校歌的创作等都要注重职业元素的融入,凸显高职办学特色;校园媒体如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网站也要大张旗鼓地宣传高职教育的方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有了好的顶层设计,还须把握好规划设计的实施,以凸显学校专业的特色。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方面,高职院校首先应根据自己的文化积淀和专业特色确定校内建筑物的基色和结构,在校园的道路、湖山、广场、园林和亭榭等建筑中注入相应的行业、职业元素,如以行业知名人士、合作企业命名等,使之与优美的校园环境相辉映;在教学楼外,根据专业特色摆放设置相应的雕塑、小品等,注入专业的元素,并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校舍内部环境的布置,如在教学楼大厅陈列历届学生制作的获奖产品、标本,告诉人们“企业”的昨天与今天。在各教学楼层和走廊悬挂布置与行业、企业文化对接的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发挥其激励和勤勉的育人功能。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要凸显“职业”特色,如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接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加盟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课程设置与建设,在教材编写时注重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等。
实训场所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职业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高职校园环境与企业环境对接的重要载体。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场所的建设同样须在“职业”这一特点上做好文章。在实训楼内部功能布局上,高职院校应按照有利于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根据各楼层仪器设备的具体运行情况,确定楼面层高、安全出口、消防装置、货运残障通道等,都应该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加以充分考虑。此外,实训场所内所有设备配制、布局应尽可能真实化或仿真化,以方便于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的对接,让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通过实战性的训练,感受企业环境,遵守企业规范。高职院校的实训场所还需体现一定的企业文化特征,如在实训场所张贴悬挂生产操作流程、劳动纪律、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等,在车间醒目处布置揭示企业管理理念的标语警句,渲染企业的先进理念、规范管理和质量标准,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刻感受与领悟企业的严谨作风、团队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除掌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应用技术与职业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3]高职院校的校园活动,要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与融合,并通过这种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如与企业、行业联合举办科技文化节、体育运动竞赛等文体活动,通过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的互动,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选取一些生产项目,组织学生与合作企业员工开展同场竞技,准员工与员工之间进行PK,通过比赛让学生们缩短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差距,真实感受并学习企业员工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为今后从事岗位做好铺垫和准备。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是实现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职业指导老师就本专业的发展目标、就业态势、就业前景等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邀请企业人士从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出发,教育广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各专业同时还可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邀请行业名人,企业老总到学校开坛论道,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感悟向师生传递创业理念、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攻关、新产品研制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职业精神。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职业环境营造,不仅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校园只有在职业环境营造中全方位、多视角地凸显职业特色、营造职业氛围和培育职业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熏陶,才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素质的提高、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有利于高职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欧阳冬梅,张玉荣,焦江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2013(1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