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濡泻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2013-01-31 00:46刘长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大论利小便内经

刘长发

《内经》濡泻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刘长发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哈尔滨150000)

《内经》有关濡泻的理论非常丰富,本文主要探讨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诊治濡泻病。

《内经》;濡泻;理论;临床

濡泻是指感受湿邪,或因脾虚湿盛,湿困脾阳,水湿不化所致的一类泄泻。《内经》又称“溏泄”。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腹胀满而濡软,肠鸣,尿少,身重而困,不喜饮,苔白厚腻,舌质淡红,脉缓等为症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谓:“湿胜则濡泄”。《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认为在“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时,可见“民病腹满身重,濡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曰“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泄”。

湿邪内犯,湿困脾脏,脾伤则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清浊混杂而下注于小肠。小肠受湿浊阻滞,不能分清泌浊,一并下注于大肠,则为大便稀溏的泻泄。由于津液从大肠而泻,故尿少。湿邪阻滞气机,故腹胀。湿浊之气走于肠间,故肠鸣。湿性重浊,故身重。而苔白厚腻,脉缓者,皆是湿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泻泄治疗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治以苦热”,苦药能燥湿,热能化湿,药如厚朴、苍术,对大便不成形,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均有疗效。

“以淡泄之”,淡能渗湿利尿。濡泻多为大便稀溏,而小便短少,呈津液偏渗之势,用淡渗之品,一可以帮助脾化湿,一助小肠分清泌浊,使湿从小便去,大便渐以成形。药有茯苓、泽泻、猪苓,利小便以实大便,为后世医家所遵从。如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泄泻之病,多见小便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便,此非其治也。”治宜祛湿分利,方用胃苓汤加减。

“佐以酸”其意有二:一为酸入肝,以助肝健脾之运;二为酸能收敛止泻,如白芍、木瓜。

临床治泻泄时,很多医家都将燥湿、渗湿、理气药配合应用。

现举一例临床验案。

王某某,女,75岁,经常性腹泻。2012年3月8日初诊:常食后腹胀、腹泻。日前因起居、饮食不慎,腹泻加重,泻下稀薄,倦怠嗜卧,头微痛,肢体困倦,口不渴,每日腹泻五、六次,便前微有腹痛,腹中肠鸣辘辘,大便溏薄糊状,粘稠,量时少时多,未有里急后重、粘液脓血,查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偏高,大便仅见白细胞。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现见神疲倦怠,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不成形,小便色清量少,查其舌略淡,苔白厚,脉濡缓。思此证,患者年龄偏大,本就脾胃虚弱,现饮食不节,脾胃更虚,不能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中焦如沤”,水谷“沤”时间过长,小肠清浊不分,水走肠道故泄泻,没有吸收,故小便短少,口干,湿邪上蒸,故口不渴,湿邪泄泻,湿邪为病,脉濡缓,大便溏薄,而没有腹痛,口不渴,舌苔白厚,诊为湿伤脾胃,清浊不分,治以健脾化湿,升清降浊,分利水道,以达到利小便实大便的目的。方拟六和汤合平胃散加减。处方:藿香10g,砂仁10g,半夏10g,木瓜15g,茯苓20g,人参15g,焦白术15g,扁豆15g,陈皮15g,苍术10g,炙甘草15g,炒麦芽20g。4剂,日二次,水煎服。

二诊(3月12日):服上方后,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已由每日五、六次减为二、三次,稍微成形,食欲渐佳,口已渴,身体不沉重,脘腹不响,右脉沉缓,苔转薄,继服7剂。

处方:藿香10g,砂仁10g,半夏10g,木瓜15g,茯苓20g,人参15g,焦白术15g,扁豆15g,陈皮15g,炙甘草15g,炒麦芽20g。7剂,日二次,水煎服。

三诊(3月19日):现大便日一次,已成形,食欲佳,身不倦怠,舌微淡苔薄白,脉缓弱。嘱其注意饮食调理。

按:患者年老,素体较弱,脾胃失健,湿浊内生,今又因饮食不慎,外感暑湿,导致脾胃运化无力,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腹泻加重。湿属阴邪,其性重滞,故肢体倦怠,嗜卧。舌略淡,苔白满舌,脉弦缓为湿郁之象。治宜健脾化湿,理气和胃,升清降浊。本例属于《内经》“湿胜则泻泄”,治疗“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利小便,以实大便。方拟六和汤合平胃散加减,《医方考》曰:“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总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调之。”故用六和汤重在健脾化湿,升清降浊;平胃散燥湿健脾,行气和胃。方中以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为君;茯苓、扁豆渗湿解暑健脾;藿香、砂仁和中化湿共为臣药;佐以陈皮、半夏、苍术燥湿健脾、理气降浊;木瓜助化湿和中之力;炒麦芽健胃消食,以利脾胃之运化;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理气和中、升清降浊之功。二诊好转,但右脉沉缓,说明脾胃仍比较虚弱,故守方调治而愈。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99

1672-2779(2013)-21-0135-01

吴义红

2013-08-2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猜你喜欢
大论利小便内经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综述
中医小知识
《伤寒论》辨小便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阴阳大论》今何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从文论医评《内经》
论述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