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 丽
《伤寒论》肺系病证治浅析
仕 丽
(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130000)
肺系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咳嗽、喘息,《伤寒论》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发热、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行之有效的治法及变证和调护。这些内容至今仍为临床诊治肺系病的指南,并广泛应用,本篇初步探讨了其肺系病的证治规律和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伤寒论》;肺系病;咳喘;中医药疗法
肺上通鼻窍,外合皮毛,是五脏中直接与外界相通的脏器。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易受外邪之侵而发病。肺主治节,与其他脏腑如大肠、脾胃、肾、心、肝等关系密切,易感诸脏之浊、逆之气影响而发病。肺的生理特点、生理功能及与其他脏腑的相关性,使得《伤寒论》中证治论述在肺系疾病中应用极具指导意义。《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其不仅为外感热病立法,同时兼论内伤杂病及其他疾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伤寒论》所论咳喘之病机、证治乃诸论之始,至今仍为治疗感冒、咳喘之有效方剂。其辨证,必辨表里、阴阳、寒热、真假、气血、主证次证、经络脏腑及其相互转化。其论治,必因证设方,因方用药,法度谨严,对肺系病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现略陈己见,浅析如下。
1.1 辨表里 因肺主皮毛,太阳之气其作用部位是体表,故肌表受邪气所伤导致的表证,多数为感冒病。与表、里皆相关的感冒为半表半里,即少阳证,导师阎洪臣教授早年即指出,伤寒六经传变常见为太阳传少阳,而非太阳传阳明。此论述在感冒病的证治上极具特点,临床见证颇多。重症直中,或太少两感。并按轻重分为中风、伤寒及表郁轻证。
1.2 辨寒热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并随后分别论述伤寒及温病的审证要点,临床思路清晰可鉴。
1.3 辨虚实 中风表虚证、太阳病兼里虚者,用桂枝汤。虚人多少阳,且少阳易生痰生饮生水,故《伤寒论》中治用和法—和气机、和少阳,用柴胡汤。寒、湿表实证用麻黄汤和大青龙汤。
1.4 辨兼症 辨虚实后分别将兼症详细论述,中风兼项背强几几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兼喘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等;伤寒兼项背强几几、下利或呕吐症为葛根汤证;兼烦躁为大青龙汤证;兼水饮为小青龙汤证。少阳兼太阳表证、支节烦疼为柴胡桂枝汤证;兼里实热为大柴胡汤证,兼脾虚津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兼表里三焦俱病心胆不宁,治用柴胡如龙骨牡蛎汤。太少两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四逆汤、桂枝汤。
1.5 辨禁忌 《伤寒论》用较多条文列举了治疗用药的禁忌证,其中桂枝汤禁忌3条,麻黄汤禁忌9条,小柴胡汤2条,进一步指导治疗用方。
1.6 辨变证 《伤寒论》不仅提出临床失治或误治后,临床证候发生变化,更加指出针对变证的治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并对治疗原则指出“辨汗下先后”,针对具体症状如热证之虚烦、邪热壅肺和下利;虚证之心阳虚、阳虚兼水气、脾虚、肾阳虚、阴阳两虚;结胸和痞证等辨证治疗均有细致论述。仲景之变证与西医呼吸疾病进展和并发症的出现过程相似,可见其思维之慎密,用药之精湛。临床上老师经常说“感冒是万病之源”多体现于此。临床上曾以患者发热已退为由,推论自己用方有效,但病人出现它证且时有加重征象,问师曰:“何也?”师曰:“恶治,变证。”认真学习《伤寒论》认识到热退非均为邪去之征,外感以驱邪为要务,以方测证,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咳喘为咳嗽、哮病、喘病、肺胀、悬饮等肺系病的共有症状。咳喘多因慢性咳嗽经久反复发展而形成,可有痰鸣气喘症状,时轻时重,病情发展多逐渐加重,后期发作与间歇分界不显。《伤寒论》中所论述咳喘的辨治,除了痰饮及外感等引起的咳嗽、哮喘,还包括了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急促、困难等疾患。与西医学发展认为呼吸困难与肺、心、脑、肝、肾及精神因素等均相关,具有相似性,并指导临床审证应用。
2.1 风寒束肺 治以散寒平喘 太阳之气虽然其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但要很好地布达于体表,行使
卫外的功能,要依赖于上焦肺气的宣发。卫气通于肺,邪袭皮毛,卫气闭郁,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调,咳喘病发生。病机为外感风寒,营卫不调,气逆咳喘。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两方均宜用。两方辨证的关键在于喘而表虚有汗或表实无汗,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COPD、过敏性哮喘等有风寒表证的患者。
太阳伤寒表实证见喘息,如《伤寒论》中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36条“太阳和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寒邪壅肺,肺气失宣则表实无汗而喘,其中第35条除喘外,还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无汗等,故宜麻黄汤,外散其风寒。
太阳病中风表虚有汗兼喘咳。新感引发宿疾,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误下,病证发生兼夹。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这两条辨证要点均为寒邪壅肺或新感风寒引动宿喘发作。
2.2 外寒内饮 治以温肺化饮平喘 其辨证要点:①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气喘,甚则喘息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弦紧;②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治以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平喘,表里同治。《伤寒论》第40条、第41条两条均为上焦素有停饮,又感风寒,外寒里饮相搏,肺气上逆则咳喘。40条以干呕发热而咳为主症;41条以咳而微喘为主症。临床常用小青龙汤治疗急、慢性气管炎及哮喘急性发作、COPD以及肺心病等属寒饮伏肺兼有表寒证所致咳喘者,若寒饮郁热较盛,咳喘伴发热烦躁,用小青龙汤加以石膏汤治之。
2.3 肺寒气逆 治以温肺止咳 《伤寒论》第96条:“……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尤在泾曰:“咳者,肺寒气逆也……故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干姜之温以祛肺寒,参枣甘壅不利于逆,生姜之辛,亦恶其散尔”(《伤寒贯珠集》)。因此肺寒气逆咳嗽的病证,则以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和解少阳,温肺止咳治之。《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后注云:“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本证主要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兼咳者,属肺寒气逆,故以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疏肝解郁,温肺止咳治之。
2.4 饮停胸胁 治以逐饮泻肺 《伤寒论》第152条:“……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悬饮一证,饮为阴邪,阴遏阳气,肺气不利,故而见短气,当用十枣汤峻下逐水治之。
2.5 邪热壅肺 治以清热宣肺 太阳病误治,邪热内陷,壅迫于肺,而致喘咳。《伤寒论》中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现临床常用于感染后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肺热患者。
2.6 实热迫肺 治以通腑泻肺 阳明实热迫肺的咳喘,因其邪传阳明,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实热壅滞肠中,气机不得通降,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出现肺气上逆之短气、喘等症。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因阳明里实,燥热与糟粕相合,形成燥屎,腑气不通,燥热上则喘。以大承气汤攻下,腑气通畅,则肺气得以下降,咳嗽、喘等症亦愈。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02
1672-2779(2013)-21-0004-02
苏 玲
201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