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诠释发展新动力

2013-01-30 16:33周登峰
浙江经济 2013年1期
关键词:企业家浙江驱动

文/周登峰

“创新”,诠释发展新动力

文/周登峰

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创新驱动将成为浙江下一个十年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引领浙江经济走向更为持续健康的上升通道

未来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是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四个着力”,指明了今后十年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所在,而创新驱动处于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的新征程中,创新驱动已成为浙江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市场机制推动创新

创新能力是决定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拥有较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仅仅依靠政策层面的推进,真正发挥“创新驱动”的内在动力恐怕尚需时日。当务之急是要以市场倒逼机制推进各个层面的创新,实现以创新谋求竞争优势的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竞争活力。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艰难复苏的关键时期,外围经济形势对于浙江经济继续实现平稳发展仍充满压力。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企业已遭遇要素成本上涨和市场萎缩的双重挤压,经营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如目前纺织行业普遍利润只有5%左右),一些行业开始走下坡路。2012年,在原有“成本居高不下、招工难加剧”等难题之下,“订单下滑、利润骤降”成为浙江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生存难题。

作为一个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率先发展、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的转型提升,而这显然有赖于市场的倒逼机制。在新一轮市场冲击中,一些技术含量较高或有品牌、有专利、有市场的小微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遭遇的市场冲击相对较小,甚至经营规模有所扩大。这样的小微企业在市场变化中能掌握一定的主动性,即使遭遇市场冲击,也能利用自身技术,尽快转型。在这样的市场状态下,要想活下去,就得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产品。因此,惟有形成健全的市场机制,才能让企业免除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到发展方式的创新与转变中去,以创新驱动实现下一个辉煌周期。

——革新企业发展理念,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创新的来源,更是创新新经济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企业素有创新之传统,从以“温州模式”著称的传统温商,到千年之交陆续崛起的浙江网商,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之举可谓层出不穷。只是近年来浙江企业的创新步伐慢了下来。如何发挥创新的能动性,既是政府需要思考的课题,也是企业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创新的动力,源自市场竞争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盈利的预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要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的作用,提高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加快革新发展理念,投身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科技创新上拿出“走在前列”的勇气。

以区域活力推进创新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学界早有各类成文之著作,也不乏各类评价指标。浙江作为经济大省,早在10多年前便已致力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相较于其他省份而言,步伐已属超前。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需更上一个台阶。当前,对于浙江而言,要构建具有发展动力的区域创新体系,还在于摸清区域自主创新资源配置状况,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以资源的合理流动为目的,实现产学研的无缝联合。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借力区域特色经济是必行之道。全省区域性经济涉及制造、加工、建筑、运输、养殖、纺织、工贸、服务等十几个领域,100多个工业行业和3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诸暨珍珠和大唐袜业、浦江水晶工艺品等在全国享有盛誉。在这些颇具发展活力的区域特色经济中,不少新型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

新时期,省委省政府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重点,强化要素保障,形成以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下一个十年,要令浙江区域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还需从这些区域特色经济上着手创新,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诸多领域探索新元素,实现区域特色经济的“二次开花”。如此,浙江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方能落到实处。

重视基层人才创新

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关于激发创新的活力,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事实上,创新并不神秘,在不同的岗位都可以有创新。十八大报告所指的凝聚全社会之力谋求创新发展,表述的正是此意。创新如同一个金字塔,处于金字塔尖的顶层创新自然是国家发展和走向世界的重要助推剂,然而,处于塔基的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应用发明等,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新的历史时期下,要实现成功跨越,充分调动基层人才的创新力量无疑是关键一环。

对此,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根据各区域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基层创新鼓励政策,形成重才的舆论氛围。在各行业、各系统广泛开展各类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形成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第二,加强基层人员与大专院校的对接交流,改善其知识结构,以基层之实践结合高端之理论,擦出创新之火花。第三,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参与基层创新。当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两难”局面依然存在,不少高校毕业生不愿深入基层,基层人才也日趋紧张。基于此,应提升基层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促使更多的高端人才流入基层,投入基层创新,实现产学研的天然结合,使创新成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产业化。

提升企业家创新精神

从长远之处着眼,企业以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提升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从当前浙江乃至全国的实际来看,制造业仍占经济主导地位。然而,大多数制造企业的利润不到百分之十,扣除工商税收费用以及人力成本,几乎没有更多的闲散资本可以投入到技术创新领域,并且创新投入的风险控制机制也尚未形成。基于此,在创新驱动战略成为国家战略布局核心理念的背景下,企业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去,或可解燃眉之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论是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或是技术创新,都需要企业家具有长远的眼光和谋划全局的能力,而这有赖于企业家精神的创新。

浙商身上所承载的企业家精神由来已久。财经作家吴晓波将浙商比作一群“敢死队”“一边是辛苦赚钱,一边是崇尚冒险,这双重性格,驱使很多人时刻做一夜暴富、轻松赚大钱的梦想”。过去30多年的发展,浙商以企业家精神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未来的五年、十年乃至更长的发展周期,仅仅依靠过去敢闯敢拼、“两板四千”的浙商精神,显然已无法适应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惟有改变创业理念,从精神层面对浙商进行充实和创新,形成新时期的浙江企业家精神依托,才能形成浙江经济的下一个发展高潮。

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一是鼓励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人员参与社会创业,改善企业家队伍结构,实现企业家精神多元化发展;二是鼓励浙江企业“走出去”,鼓励其在境外拓展的进程中汲取他国之精髓,激发其创新动力;三是实现创新资源与企业内在机制的有效对接,为企业家精神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四是弘扬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以典型形象助推浙商成功实现精神文化领域的自我转型。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经管系)

猜你喜欢
企业家浙江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金色年华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会获企业家好评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