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内一流的空间平台——衢州工业平台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3-01-30 14:01衢州市发改委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13年17期
关键词:衢州园区

文/衢州市发改委课题组

区域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空间优化和结构品质的竞争。衢州空间平台发展必须突出全区域、全领域、全产业的内在创新,建好创新驱动的主战场,打好转型升级的攻坚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竞争更多体现在空间优化和结构品质的竞争。当前,衢州空间平台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突出全区域、全领域、全产业的内在创新,建好创新驱动主战场。

发展进入新阶段

框架体系完善。一是总体分布较广,19家开发区行政管辖总面积达1393平方公里,占衢州市域面积的16%,目前已建成137 平方公里。二是规模较大。国家级、省级共8个,占总数的42.1%。三是相对集聚。从2003 年提出了产业集聚理论,引导各工业平台进行合理布局和产业提升。四是梯度布局。呈现国家级、省级、功能区三级分布;呈梯度分布,有老工业基地,有一次性大规模开发平台,有新拓展低丘缓坡新平台。

产业集群明显。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达46.4%。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凸显,装备制造、氟硅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明显,“中国氟硅之都”已初具规模。增量产业集聚加速,新引进一批重大优质项目,加快了增量产业的集聚。共引进10亿元以上的项目5家以上,如绿色产业集聚区的旺旺集团休闲食品、顺络电子元器件、歌瑞新材料、娃哈哈、维达纸业等。

带动能力较强。带动了26 个周边乡镇街道发展,集聚了周边农村人口;带动基础设施投资,截止到2012年底,园区累计完成总投资1204.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03.4 亿元。建有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建有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信息中心、综合服务中心。

体制机制创新。土地资源丰富,有近700 平方公里黄土丘陵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获得国家批复,首批试点总规模35.77 平方公里。财政管理良好,与当地政府实行分税、分成的财政激励管理体制,基本呈现财税高速增长态势。项目落地决策好,工业项目落地都必须经过决策咨询程序,杜绝高耗能、高耗水项目。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衢州错失了工业化发展的最佳时期,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也带来了发展粗放、布局分散、规划滞后等问题。

——国家开发区调控与实际管理矛盾突出。列入国家公布的目录外多、目录内少,开发面积多、核准面积少,开发区数量多但层次不高等。有的未设置边界拐点坐标;设立和管理主体不统一,有的设而不管,有的管而不设,陷入开发与管理权分离的怪圈,有的一地有四个开发区,分别有不同的管理主体,导致大项目难引进、小项目难落地。

——开发区设立宗旨与实际布局矛盾突出。建区之始,捡到篮子都是菜,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低税收企业纷纷落户。在第二轮产业转移背景下,工业平台的定位仍过于综合,招商引资项目把关不严,只重企业不重产业,只看单个不看关联,只看眼前不看长远,产业与空间对接不紧,未按产业链互补要求有目的选择项目,产业植根性不强,有的甚至轻工业与重工业、加工业与装备制造业同在一个园区内,产业混居现象严重。

——企业需求与实际服务配套功能弱矛盾突出。城市空间与产业布局缺乏大规划理念;缺乏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推进平台配套开发;缺乏以超前的理念科学有序开发;工业区与生活区空间距离过大,功能分离严重。

——产业高度集中趋势与引进龙头性项目矛盾突出。在引进龙头性大项目上虽然愿望强,但机会却越来越少,从全市看,仅依靠巨化、开山、红五环等老企业支撑衢州产业经济半边天,真正新引进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从各地看,产业的组织形态比较分散,层次比较低端,并出现“低端化锁定”趋势,不少企业只是为外省大企业做配套产品。从整体园区效益看,单位产出率不高,去年亩产税收平均约为10.65万元,不到全省的一半。

确立发展新思路

必须树立依规科学开发意识。国家推出政策时并未考虑差异化,对发达地区、中等地区、欠发达地区未区别对待;主观上,衢州自身在其他地区快速发展的时候,未抓住机遇,等我们反应过来时,国家却收缩了政策。可以预见,今后清理整改的力度会更大,频率会更密。为此,衢州工业平台建设首先要顺应国家清理整改要求,先做好自我整改。

必须把空间资源的开发作为工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第一要素。要将潜在低丘缓坡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方面取得突破,产业集聚区要与东港片区连片开发,连成一体,东港片区向南拓展,向东延伸,继续形成规模空间。其他开发区域要依托城市群的概念,按近期、远期规划进行连片拓展。

坚持留空留白。要适应大项目生成的新变化,适应企业将市场布局慢慢从国外转向国内市场,临港产业布局向内陆布局,衢州在区位、自然、交通方面发展潜力较大,因此对一般性的项目要加强控制,坚持留足连片土地,做好准备,密切关注央企、大集团等要素流动趋势,瞄准机遇,及时出手,引进战略性大项目。

优化生产力布局。衢州“米”字型铁道交通基本成形,特别是九景衢铁路打通了连接中西部地区的大动脉,衢江航运连接了通江达海的通道,杭长高铁吸引长三角和中西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要注重发挥现有和未来的交通优势,重视审视和调整工业空间布局构架,如依托九景衢铁路在铁路货场周边布局运输要求较高的产业,以杭长客运专线开通为契机,深化研究建设国家休闲区的机遇和思路等。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互动。衢州产业布局结构、产业层次、公共产品布局结构并没有大量容纳农民工的考量,城市的高生活成本与低收入,也难以使他们在城市定居,要围绕打造高端产业吸引高端人才居住城市,通过建设廉租房把农民工留在城中,通过园区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农民就近就业。

强化服务配套,提高园区功能性建设水平。要树立分离与联系并重理念,利用好主干路、江河水系等做好服务功能“轴”的文章,围绕“轴”建设生产性服务功能区,实现工业区与服务业区既分离又有机联系;要树立规模为上的理念,工业平台与服务功能区要有合理的比例,围绕生活成本低、社会资源集聚度高打造生活性服务功能区。

打造一流空间平台

围绕国家政策,实现规范化运作。要围绕国家政策,立足土地政策和规划、主体功能规划、城乡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多视角深化空间战略研究,明确总体的发展方向以及各区域的发展重点,把工业平台发展规划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中,加快构建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打,以省级园区为支撑,以乡镇功能区为补充,以配套服务区为完善的多层次、错位式工业布局体系。加大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力度,按照上下对口原则,由发改部门作为园区的牵头管理部门。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定位功能,用好用足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开发区金名片。调整省级园区与工业功能区关系,可从“撤销、核减、整合”的思路进行合理调整,如对不符合土地管理法规,不能纳入“两个规划”或虽纳入规划范围但开发程度低,项目资金不落实的,应进行核减,腾出更多的土地空间指标。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打造大平台。要顺势而为,先行投入,优先发展,滚动开发,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配套化功能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一是打通与母城连接的便捷快速通道,二是与周边省市的通道,三是园区之间、园区与功能区之间连接通道,四是与铁路高速公路的贯穿通道等,五是内部的水、电、汽、热、气、污、线、景等功能性建设。对新拓展的空间平台要遵循一定的开发建设时序原则,围绕造环境、上产业、打基础展开,即先进行基础环境建设,然后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

加大园区产业培育,争取效益最大化。围绕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吸引大企业落户。围绕统一的产业布局规划,做好控制和扩张文章。要树立“大产业”观念,避免同质化竞争;树立“一盘棋”观念,有全市及周边资源为我所有用的意识,坚持“高端化”发展,避免低端化锁定;树立“一秆秤”思想,避免劣质项目一地不成,异地安家。围绕提升工业服务水平,加大本地企业培育力度。围绕未来产业趋势,做好转型升级文章。围绕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最优发展环境。一是职权明晰要到位。理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一心”与“三片”的关系,总体的管理模式采取属地管理,在国家和省重大产业项目政策及资金支持上核心区应统筹三片区利益关系。省级园区职权应统一,加大授权力度,通过入驻派出机构、委托审批、管辖授权、见章跟章等方式进行,明确园区管委会与各方职权关系。乡镇和街道所辖的功能区应与乡镇的职权相配套,并研究与省级园区的关系。二是干部配备要到位。配强、配足、配高园区干部。三是财政支持要到位。“补血”,促进政府性投资向工业空间平台集聚;“输血”,引导电力、卫生、医疗、邮政、金融、广电等部门对平台内或平台周边的配套设施进投资;“造血”,省级园区要建立单独的财政体制,按照“基数法”、“比例法”、“税种法”等三种方法进行返还,促进园区自我滚动发展和效益投资;“借血”,通过激活民间投资、争取银行融资等实现平台投入的社会化市场化。

猜你喜欢
衢州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衢州烂柯山
这个九月,园区有点忙!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红美人在衢州的引种表现与适产优质栽培技术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