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晓娟
十八大作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对于其他“三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是实现四化同步的短板,因此加快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关键之举。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可以表述为:一是在生产环节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通过广泛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以往粗放发展方式,提高产量,提升品质,降低成本;二是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产业化,通过建立合作组织等,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别需要一批热爱农业、精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从业人员。然而,当前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农业从业人员存在断层风险。由于农业比较效益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所谓“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农村真正的剩余劳动力——老弱病残则成为农村的留守者并成为现阶段农业的主要从事者。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57岁,其中60岁以上占63%。一方面,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老农民数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80后、90后等新一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不高,造成农村农业人员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二是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短缺现象突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原有农业从业人员依赖经验开展生产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学农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即使从事与农相关职业也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等,真正从事农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的人少之又少。
导致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和素质都难以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农民作为一种身份的存在,社会地位相对较低,降低了人们从事农业的意愿。不同于发达国家的“farmer”是职业名称,与其他职业平等,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农民在我国更侧重于作为“peasa nt”的身份内涵,与“市民”相对立,在社会地位、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低于“市民”。二是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是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由于当前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相对其他行业,从事农业生产需要承担更多的经营风险、更恶劣的生产环境,得到的生产效益却不如其他行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严重制约了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批热爱农业、精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从业人员。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是改变农业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举措
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是改变农业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举措。一是加快树立农民作为职业的正确认识。按照分工分业的原则,把当前种植、经营等多个环节兼有的农户进行分工分解,通过职业细分,由目前单一的“农民”身份向农业生产者、经营者,非农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城市市民等多个身份转变,“农民”真正成为农业生产者的职业称呼,扭转以往作为社会身份的思想观念。二是切实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收入较低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制约农业生产者减少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要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和水利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三是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技能认证制度。建立农民技能培训制度,鼓励农民参与培训,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经营资格认定制度。对参加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且获得现代农业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民,享受与其他行业技术人才同等的权利和优惠,在土地承包、取得贷款、接受技术指导、承担农业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在选拔录用农村干部和技术人员时优先考虑。四是大力推动农民培养和职业培训。积极推进农民职业技能教育,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现代化农民培养课程,对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五是吸引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参照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吸引和培养有兴趣、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成为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