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冰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
技术创新概念始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A·Schumpeter),他在1911年以德文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 (Innovation)”概念,并认为它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1]。我国清华大学傅家骥等学者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 (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2]。伦理 (ethics)一词来自于希腊文的“ethos”,本义是 “本质”、 “人格”,也含有“风俗”、“习惯”的意思。我国学者何怀宏认为:“道德”更多地或更可能用于人,更含主观、主体、个人、个体意味;而“伦理”更具客观、社会、团体的意味。——当表示规范、理论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用“伦理”一词;而当指称现象、问题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使用“道德”一词[3]。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技术创新的伦理问题,其涉及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人和社会,也包括自然界,因此,“伦理”在传统意义上局限于“人伦”关系的范畴需要进行概念拓展,包括自然伦理,以反映出人类主观行为方式、自然共同体诉求与社会约束规范的辩证统一。
技术创新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一方面带来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丰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涉及其新组合所可能产生的外部性以及它们的运用对人类的行为方式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它属于波及经济、社会和自然不同活动界面的特殊活动,在组织范式、评价标准、激励机制、价值选择等四个方面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和规范,与伦理规范或道德准则会产生可能的冲突。其发生机制:一是技术创新的组织范式与人伦诉求的矛盾,如儿童药物临床试验问题,二是技术创新的评价标准与伦理规范的矛盾,可能与具有主观价值判断色彩的伦理规范产生对立[4-5],三是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与伦理秩序的矛盾,可能冲击当下社会伦理秩序设定的道德边界,四是技术创新的价值选择与道德目标的矛盾。
重大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与结构产生重要变革,这种变革在时序上基本是沿着适应自然、群居合作——征服自然、劳动分工——尊重自然、倡导责任——融入自然、天人和谐这样一种路径来演进和发展的。
工具的产生是技术创新引发人、自然、社会关系变化的初次革命,其主题是征服自然、劳动分工。它使得人构建了动物种群中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组织,利用天然工具和发明人造工具来改造自然是人类向必然世界迈出的第一步。
以1760年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造就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的社会分工愈发愈精细,组织中的人被大生产流水线或精确管理程序所规范,社会分工体制下的职业伦理规范已成为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必须信守的约束性准则,成为文明社会的进步标志。
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助推着工业化社会不断高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变世界,创造财富。然而人类对地球的过度索取和掠夺却遭受了自然界的强烈回应。人类在不断寻求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起我们的地球,自然界不再是处于被动接受人类任意开发的对象,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自此诞生,自然伦理逐步得到倡导,企业对社会担当的责任不断强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了第二次革命,主题由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倡导责任。
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多样性消失,这一系列工业化后期出现的问题导致人类开始深刻反思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清洁生产不断普及,循环经济得到倡导,低碳经济初显雏形,光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成为各个国家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选题,技术创新原先单一的经济利益导向开始受到政治、环境、生态和人文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引导,融入自然、协调发展促使人类逐渐步入了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天人和谐的新的历史阶段。
技术创新对自然法则的改变及其伦理影响可以从地球的地表、水系、大气层、生物圈这样一个结构来进行研究。
技术创新的最初客体是地球的地表层。出于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人类首先向土地索取基本生活资料,培植粮食作物,驯养野生畜禽,发明生产工具,耕地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制陶、冶炼技术和煤燃料出现后,采掘矿产就成为继农业耕作之后的又一劳动实践,人类把土壤层之外的分布于平原山谷的地矿资源作为开发对象,地表地层的物理形态开始发生人为性变迁。化学品工业诞生后,旨在提高土地农业产出的人工合成化肥和杀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农药的使用,开始改变着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属性,并且随着工业污染的排放,土壤遭受了结构性的侵袭,土壤蓄含养分的肥力和土壤生物活性逐渐退化,重金属和有毒化学成分富集加剧,加上全球人口膨胀,地表植被不断被开拓为可耕地,森林面积逐渐缩减、山体不断遭到破坏、水土日益加速流失造成原先富饶的江河平原渐渐开始荒漠化乃至沙漠化,地质灾害、土壤退化、流域洪涝和雨林消失使得地球长期进化形成的适宜人居和承担生态功能的地理布局开始改变,经济地理地图发生重大改变。
工业的诞生对地球的水资源和水系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导致淡水短缺、河湖消失和水质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用水的急剧增加。钢铁等冶金行业以及化工和印染、造纸、皮革等行业,比传统手工业要消耗大量的清水。特别是到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产业结构的出现和扩张,工业用水占人类总用水量的比例显著上升,达到30%左右,促使淡水绝对消耗量大幅攀升;二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增加、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进步明显拉动了水的需求和消耗,造成工业化地区的城市用水资源的短缺;三是污水排放加剧。首先是农业面源造成的水污染。随着人口膨胀产生的粮食需求巨大缺口,基于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品技术的土地精耕细作模式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单位土地面积的化学投入品用量大幅增加;其次是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制造过程中富含重金属颗粒和有机化学污染物的废水向江、河、湖的大量排放,严重影响了地球水体的质量,破坏了人类的淡水水源;再次是生活用水的污染。
人类剧烈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随着蒸汽机由采矿业和纺织业向其他行业的快速技术转移,加上石油的发现以及煤气内燃机和以柴油或汽油等液体燃料的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动力机械和发电设备的技术创新突飞猛进,使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急剧增长,一方面造成空气严重污染,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促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而广泛应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和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溴氟烷烃等化学物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保护人类免受中短波紫外线伤害的臭氧浓度减少,臭氧层逐渐损耗并形成空洞。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气体排放使地球的大气系统遭受摧残,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地球大气体系的均衡面临严重威胁。
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打破了生物圈的一些重要平衡,干扰了动植物系统的食物链,使许多生物物种消失或处于濒危状态,地球整个生命系统的均衡面临危机。原因一是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重大建设工程破坏了生物物种的生存环境,穿越森林、山谷、草原、沙漠的公路、铁路、输变电装置、无线通讯基站和石油管道以及隔断大江大河水流走向的水库、堤坝、水电站,切断或干扰了动物迁徙和鱼类逆流产卵的路线,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习性;二是大面积的森林砍伐造成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大量破坏,一些无法适应新生境的物种不断消亡,造成生物多样性逐渐萎缩甚至慢慢消失;三是污染土壤和植物的农药等有机毒物和重金属的残留不断富集于动植物的体内,并沿食物链进行传递,造成物种变异或消亡,进而影响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四是基因工程、干细胞、蛋白质工程等生物工程创造的新物种引发后果难以预测的生物灾害,物种安全危及人类甚至地球生命系统。
技术创新对社会伦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伦理秩序三个方面。
技术创新促进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拓展和丰富着人类的知识,同时也为摒弃传统的蒙昧和禁忌提供了探索的工具和发现的手段,不断揭示和解释了人类最初难以认识到的神秘现象,而这些现象又常常是人们判断对错善恶的重要依据。由于道德观念与人类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认识的深化也就必然映射到人们的善恶标准之中,改变和更替着大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人们的行为规范随着技术进步与时俱进。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祈雨、巫术、祭祀等原先属于维系宗社伦常关系的重大礼制活动慢慢从社会生活中淡出。手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使人类第一次出现了职业伦理准则,是伦理学面向应用的一次重要革命。但工业大机器生产和泰勒制管理却使人们成为流水生产线装置的物化部分,服从于机电自动化效率原则的劳动准则和工作规范割裂了社会的人伦关怀,失去了道德指向。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广泛接受,使得劳动关系中的管理规范逐渐具有了伦理色彩。接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革命造就了一个虚拟世界,人们的行为打破了传统约束和时空界限,秉承于历史和文化的道德准则遭遇到了构建在技术平台上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形态下人伦关系与交往活动的冲击,使得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技术创新促进着社会结构发生深层变革。从与技术关联的人类发展历史看,是技术进步使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最初,在原始工具的支持下,从事狩猎和采集的人们以氏族部落的方式群居在一起共同生存;然后在简单劳动工具的帮助下,人们开始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繁衍和生产;采掘、冶炼、制革和印染等较为复杂制造工艺的出现,催生了手工艺作坊这样一种组织形式,生产单元内的分工逐渐形成;而工业革命诞生了钢铁、纺织、化工和装备等制造业,现代公司制度开始萌芽和发展,就绝大多数人而言,企业成为社会中除家庭和社区之外人们生产生活最重要的活动单元,公司组织体制下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社会交往活动的介入和干预越来越显著和强烈,这种分工细致、管理严格的企业组织把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置于更紧凑严密的科层制框架之下,对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技术进步产生的深刻作用,基于社会组织结构的伦理秩序就逐渐变得复杂和丰富起来,依次形成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直至当前网络时代需要重新构建的现代伦理秩序和道德体制。
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和加速器,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
针对技术创新可能遭遇的伦理矛盾。对技术进行伦理规约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对主体的约束困境,称为“主体控制困境”。原因在于技术系统中的责任主体实际上是集体,个人行为被集体行为所替代,受集体伦理规约,但集体中的个人是相互独立的,因此面临合作中责任如何分配的问题,造成伦理规约的主体困境;二是对技术成果控制的困境,称为“成果控制困境”。这来自于如何有效对技术进行控制的矛盾。在技术的研制阶段,当它能够被控制的时候,人们不能充分认识它有害的社会后果而确定控制它,但当这些负面效果呈现出来的时候,控制又变得昂贵而滞后[7]。
由于技术创新是人类实践活动,首先它蕴涵着与人类发展相关的价值,必然涉及伦理问题;其次,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参与其中的人、社会和自然密不可分,其过程均与三者发生联系,因而就触及到了其中存在的伦理关系;第三,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人是主体,必定也要受到主体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的影响。最后,技术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还可能遭遇来自社会既有的伦理规制。所以,技术创新面临的伦理制约主要来自于:①技术创新目标负载的伦理价值。人们存在着“善意”或“恶意”地对技术创新目标进行选择与设计的问题;②技术创新过程受到的伦理约束。人们在技术创新具体活动中必然要涉及如何应对和处理其中的道德约束和伦理规约问题;③技术创新主体具有的道德观念。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要受到组织实施者和执行操作者的主体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观念的影响和制约;④技术创新成果面临的伦理规制。技术创新结果的市场应用与转移扩散要接受个人、自然或社会道德伦理的规制。
当技术创新成果已经迅速而且不可逆转地扩散时,其导致的伦理后果要么就不受人们控制而给人类带来灾难,要么就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去纠正它的严重冲击或不良影响,要么就改变社会既有的道德观念或伦理关系。这样,在实践上就分别产生了四种情况:一是从人类禁止使用这项技术。如DDT在长期的和广泛的应用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与生态灾害,后被联合国禁止使用;二是人类改变这个技术的使用方向和应用目标。如核技术的发明起初是为了制止和结束法西斯战争,后来担心其不正当使用产生的可怕后果,人类就进一步把这项技术转向核能源的和平利用这个目标;三是人类继续开发另一种技术去对抗或抵消前面技术运用的负面影响。如,石化工业技术创新所发明出来的塑料包装袋和泡沫充填塑料制品,由于其造成巨大的地球白色污染,人们因此就继续发明塑料可降接技术来弥补这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四是人类自身作出改变,接受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关系变更和道德伦理后果。如试管婴儿、基因技术或干细胞工程在生殖生育或器官移植中对人伦关系冲击带来的伦理观念变革等等。
针对技术创新可能给伦理秩序带来的恶意冲击,避免不恰当的道德风险,需要在技术创新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伦理准则建构和对策机制设计。从技术创新管理的流程出发,在技术创新目标决策环节,需要建立包括生命健康、人类行为、人伦关系、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地球资源等6类伦理评价标准在内的指标体系,预见和化解未来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管理阶段,需要建立计划执行管理的伦理审查机制来保障伦理规范的实施,明确审查机构、审查内容和审查程序等三个制度性的要件;针对技术创新主体,需要建立遵从社会公共利益、坚守道德行为准则、审慎对待伦理风险、倡导严谨诚实学风、恰当运用科技知识等五个方面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守则要求;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技术创新是否属于渐进式创新、突破式创新和伦理敏感性创新的不同属性,对技术创新结果的扩散和转移进行控制管理,以便确保技术溢出的伦理安全性。在技术创新的伦理规范建设上,以履行社会责任为目标,构建技术创新应当执行的四项社会责任基本原则:技术创新的动因必须符合社会责任目标、过程必须接受社会责任规约、产物必须负载社会责任内容、扩散必须体现社会责任要求。最后,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建议应当建立技术创新的伦理审计制度,对技术创新管理伦理的实际绩效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状态评价与效果审计,使其成为社会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社会管理的制度性框架,明确审计机构,制定审计标准,规范审计内容、建立审计程序和发布审计结果。
[1](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吴贵生,王毅.《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王健.《现代技术伦理规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