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看中国经济——读《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2013-01-28 04:27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
资源再生 2013年10期
关键词:海岩作家

文/ 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 王 岩

现在,让我们换个口吻在商业杂志上来谈论一下作家。第一个应该想到的是莫言,他是中国人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拓荒者,他的文学才华、创造力和艺术能量在中国文坛应该说是举足轻重、首屈一指的;第二个应该想到的是海岩,他管理的酒店和他出版的小说及相关影视作品都大名鼎鼎。在“多栖头衔”寓意上,其他几位或多或少涉足经商的知名作家无法与海岩相提并论;第三个应该想到的是叶檀,她“以我手写我心,用事例与逻辑说话,对事不无小补,对己无愧于心,且文章不遭斧钺之害失去原意,余愿足矣”令众多“叶女侠”的铁杆粉丝相对唏嘘。但是,近20多年来,这一作家群体遭遇的轻蔑至少与其曾经享受的荣耀一样多。

也许是下面的事实导致了这一变化:在与市场经济结盟的过程中,除了农民企业家之外,艺术家们(包括作家)是最先心领神会的一群。对作家们的轻蔑来自对市场经济的怀疑和不屑(哈耶克等人出过一本小册子《知识分子反对市场》)。当市场经济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时,人们对作家的攻击才淡化了(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张贤亮等作家下海吗?)。2000年后,更多的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孩子(韩寒、郭敬明等)把成为畅销书作家当作自己的理想,为了给比他们更幼稚的读者提供读物,对此,已经没有几个人再有底气说三道四了。

作家们未曾在80年代释放完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迅速找到了诸多立身的行当。一大批小说家、诗人成了书商,而且成绩斐然,如曾出版《黑镜头》系列的四川诗人万夏。有的作家成为了职业编剧,比如刘恒和杨争光,还可以加上刘震云。此后,1973年生于上海的后起之秀、才女叶檀现已成为国务院新闻办所属的《中国网》《每日经济新闻》的首席评论员和评论版的主编,《环球财经连线》的财经评论员,她斐然成章,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还有一类多栖作家,他们仍在写作,但身份是公司高管,并且后者带给他们的货币往往远多于前者。有一点可以肯定,海岩对写作的理解与以下三位作家不同。海岩可能从来未曾想到过要用自己的写作“为汉语做出贡献”,而这一目标在蔡恒平、冯唐的写作生涯里无时或忘。尽管如此,经商对他们并不构成压力,甚至,称得上是热爱经商。比起那个在布拉格保险公司里虚构世界的名叫卡夫卡的家伙,他们显得正常和健康得多。

纵观经管类的作品,于2009年10月出版的叶檀所著《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尤其值得关注。媒体评论中有专家说,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复兴与崛起道路上激动人心的变革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考,也需要贴近现实的密切跟踪与记录。历史藏于细节之中,在宏大的叙事与细节的结合方面,作者以她的勤奋、敏感和独立思考,做出了富有影响力的探索,形成了有独特视角的分析。“叶女侠”在书中,以她细腻而罕见的分析能力,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宏观走势及决策逻辑,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种种病兆。她留存了过去十来年中,中国宏观及产业经济曲折前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勾勒出“中国式成长”的线条,同时也给出了富有勇气和穿透力的梳理。

从多方位视角来看中国宏观经济的人文环境,精明而聪慧的中国传统商人,一直走着与西方企业完全南辕北辙的寻找利润之路,中国和西方如同两个平行的宇宙一样。西方人重视社会的流动性;而中国人崇尚秩序。西方人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直线型的;而中国人却相信命运,讲究轮回。西方人相信社会从本质上讲是“好的”;中国人却认为社会是“腐败的”。

在中国宏大的经济图景里,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小商小贩就如同一粒粒草籽一样漂泊在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他们铺天盖地,进退自如,坚忍不拔,绵里藏针。他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面对人们鄙夷的目光和地方治安管制,他们总是能顶着枪林弹雨,在市场缝隙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并且落地生根,凭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支撑并托起民族产业的一片片绿茵。

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草根商业中的弱势群体,既寄希望于政府部门,又失望于当权官员,他们对政府部门带有强迫性的行业管理措施,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往往是消极而狡狯的,他们也绝不会放弃在经商活动中钻管理漏洞的任何机会。这样一种在社会条框限制与个人保护心态之间的“冲突”,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这也正是中国弱势群体的“命门”所在。

该书带给铁杆读者的另类思考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企业。本土有两大与众不同的特征,一是水土的特殊性,二是文化的特殊性。二者或好或坏地在领域、地域消费者的生活中已根深蒂固。就像是近些年来人们对窗外此起彼伏的“高价回收旧家电”的叫喊声习焉不察一样,在不经意间,偶尔也将您的家人卷入与收旧客讨价还价的口水战之中。透过居民与收旧客讨价还价的博弈,我们可以看到勤俭持家的中国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他们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也许折射的是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与希望。

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一种商业社会学。我们所考察的对象是一个庞大而富有传统商业色彩的草根群体。如果不是将走街串巷的流动收购者与家庭作坊式的WEEE拆解专业户污染环境的做法混为一谈,这种普普通通的收旧客是没有关注价值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要安分守己地靠辛勤劳动来养家糊口,构不成新闻的要点。

该书的第三章——“疯狂的房地产市场”中的视角独特:密密麻麻的利益群体;保障性住房被忽略到可怕的程度;借保障住房推出国有公司;土地市场决定伪房地产市场的命运;土地审批制度万改不离其宗;王石的柔性救赎与任志强的暴戾救赎等,这些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从多方位视角看中国的现实是这样的,当一个经济问题长期存在的时候就变成了社会问题,当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很大的人群的时候,就成了政治问题。当政府用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法解决经济问题的时候,你不响应就是傻瓜。房地产商要长期不降价,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政策出台呢。“9 0/70”(小户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单看“90/70”的规定没有任何的道理。如果说中国的房地产是完全市场化的,干嘛非要政府来规定我盖多大的房子?但是,中国就是这个国情,你不听话就是“90/70”,再不听话就是限价。市场的标准和政治的标准是不对称的。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占了最主要的支撑点,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重要性体现在所有方面。地方政府得到了空前的卖地收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年终盘点报告指出,当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总金额达15000亿元,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左右。另据报道,国资委分管的129家央企中,超过70%的央企涉足房地产业。王石谈房地产时说,既然这个冬天已经来了,大家就要做好入冬的准备。

对中国的国情,我们需要用未来的眼光来约束和设计现在,同时,要用历史的眼光,去判断未来。在这里,有机会从多方位视角来看中国宏观经济的人文环境,值得特别关注的,必然包括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趋势。国务院2010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列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再生资源回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风靡全球的低碳经济大潮滚滚涌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猜你喜欢
海岩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有心人的世界
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
大跨度和转体连续梁施工及安全管理研究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欧洲4国为一块海岩纷争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