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贵勤
认真落实淮河流域综合规划全面提升水利服务流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吴贵勤
淮河,蜿蜒千里,横贯中原腹地,古代与江、河、济齐名,并称“四渎”。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复杂多变,平原广阔,人口密集,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加之历史上受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洪涝旱灾害频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先后编制了四轮流域综合规划。在流域规划指导下,经过60余年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保障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能源开发利用、推进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充分显示出基础地位和“命脉”作用。
淮河流域特殊的气候、地理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淮河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治理与开发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流域水资源状况、工程条件等发生了较大变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流域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44号)和水利部的总体部署,2007年起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水利厅开展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经反复讨论、协调、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后,国务院于2013年3月2日以国函〔2013〕35号批复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淮河流域综合规划首次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对进一步治理好淮河,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流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治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做好《规划》内容宣传,增强流域民众及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对《规划》的认识,淮委组织出版了本次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专刊,对《规划》进行解读、宣传,内容涉及规划的背景、指导思想、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程实施安排等,为落实好《规划》的组织实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