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彪西爱国主义印象钢琴作品《焰火》

2013-01-27 06:41谭翕予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湖南衡阳421008
大众文艺 2013年3期

谭翕予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湖南衡阳 421008)

谈德彪西爱国主义印象钢琴作品《焰火》

谭翕予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湖南衡阳 421008)

德彪西不仅是印象主义音乐时代开创者,更是一名爱国主义音乐家。通过其成熟期作品《焰火》我们可以详尽解读出德彪西一生音乐创作中渗透地所有理念、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与爱国主义内心世界。德彪西;印象主义;爱国主义;风格特征;演奏特点

印象派创始人德彪西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受尊重和敬佩地音乐家之一。德彪西音乐的诞生标志着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时代跨入现代音乐时期。德彪西音乐之路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他的初期作品朦胧含带印象主义风格意识,但仍具有传统色彩;中期作品受象征主义诗人、印象画派与东方音乐的巨大影响,创作风格基本得到确立并迅速发展;后期作品发展至巅峰,印象派风格创作游刃有余。德彪西的后期作品创作重心主要是在钢琴曲创作上。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德彪西的音乐得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认可和轰动,人们对他推崇备至。这首《焰火》正是此时期典范之作,也是德彪西浓缩音乐风格与“法国血统纯净高贵本质”爱国主义的融合。

一、时代背景与作品特色

《焰火》是为表现盛大庆典焰火晚会上燃放焰火的场面景象而作。在德彪西所有前奏曲中,这首《焰火》是外观最为华丽多彩的一首作品。之所以说它是德彪西浓缩音乐风格与“法国血统纯净高贵本质”爱国主义的融合是因为这首作品的创作与其时代背景无法分隔。

由于儿时巴黎公社大屠杀的阴影扎根心底挥之不去,德彪西一直都在“反抗任何德国事物”,甚至是音乐。他讨厌德奥音乐体系,正如他后来在《论法国音乐》一书中所提到的要“使艺术家意识到法国血统的纯净高贵本质”。所以在这首作品调式调性中,德彪西把这种性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此曲完全逆反德奥音乐体系且与之背道而行——全部以六声全音阶、五声调式与叠置的小二度为创作手法来完成。

其次,在临近世界大战,火药气味越来越浓郁的日子里,德彪西的爱国热情也越发突显。这首《焰火》曲中处处闪现《马赛曲》的音调贯穿全曲。例如:利用乐曲中欢腾场景以及最后尾声处闪现的《马赛曲》音调来暗示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后,国庆节燃放斑斓夺目焰火的喜庆、热烈、欢腾场景。这些都深深体现出德彪西内心的爱国热忱。与此同时,曲中也无处不体现出德彪西作为一名法国人的浪漫和雅致的情怀。

二、作品分析

1.曲体分析

《焰火》是一首较自由的联曲体结构,全曲共分为11个段落。其结构具有典型的德彪西式印象主义音乐特征:A —过渡—B —C —D —E —尾声。A部分在整个曲式结构中所用篇幅较大,共18小节。从第18小节的第二个音开始到第24小节为连接过渡部分,它以快速托卡塔方式与前后部分形成鲜明对比。25—46小节为B部,整个B部以流畅的音阶式进行为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乐曲中逐渐出现了《马赛曲》的旋律片段,给人记忆中留下深刻音响印象。47—56小节为C部分,它与前面过渡部分(18-24小节)遥相呼应。虽然它也具备过渡连接特点,但德彪西在此用了“Scherzando”的表情术语,因此使它既具有表现节日焰火中一个场景的作用和意义,也起到渐入下一部分的过渡作用。在这里,柱式和弦的使用使音乐进一步得到对比。57—70小节是第四个段落D部,分解和弦式的音乐进行方式与B部分在音乐气氛上一脉相承----以十分流畅而柔和流动音型进行为主要特征。写法上是对B部的进一步展开,具有与之相呼应地作用。71—87小节是作品E部分,音乐情绪趋于热烈并逐渐达到高潮。在这部分里,《马赛曲》的主题音调不断地出现,但音乐的某些细节却已发生了些许细微变化,有如得彪西说的:“永远不回到它的本来面目”。此段对主部音响动机素材进行的变化略带有一定变奏因素。88、89小节成为进入尾声两部分间的过渡。90—98小节为尾声,其中出现了新的主题,全曲宁静而遥远的结束。

在1913年即将爆发战争的边缘时代里,出于儿时对巴黎公社大屠杀带来地恐惧和愤恨,“法国血统纯净高贵”的民族自尊感使德彪西一反德奥传统音乐体系,在此曲中既不用大调也不用小调,而是采用无导音的六声全音音阶----即以C调为例的:C、D、E、#F、#G、#A进行循环的音阶与盛行东方各国的五声音阶进行全曲来写作。例如:此曲引子就以C调与bD调叠置地小二度进行,至17小节时下行黑键刮奏已略显东方五声调性;在进入25小节B部后运用了C徵调式的五声音阶,30小节转换成#G全音音阶,31 小节又换回C徵调式五声音阶。全曲进行到41小节转换到bB徵调的五声调式上。65小节转开始转调为比B高小二度的五声音阶。到87小节刮奏处,双手仍保持着小二度关系。而尾部为C大调,终止音落在了bD音位置上---实际仍形成一个小二度关系。由此可见,此曲一直是以小二度调的叠置与五声音阶、六声的全音阶调交替作为主要的音高手段。在所有德彪西前奏曲中,此曲是非常突出的。

2、色彩和声与音乐形象塑造

如前所述,德彪西印象音乐是融合象征主义诗人与印象画派的特征而诞生的。它脱离了以往所有音乐模式束缚,创造出如油画色彩堆积般的音乐氛围。它没有具体的旋律,却能让人们听见一种心情、看见一幕场景。这就是德彪西音乐中特有的借色彩和声运用来塑造音乐形象的手法。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德彪西是如何将爱国之情灌注于音乐之中。

首先,全曲一直是以小二度音程贯穿全曲为线索来描绘人们喜悦之情与焰火跳动感交织地场景。主题中没有古典或浪漫派惯用地优美旋律进行,而是以短小动机片断作为印象留给人们想象空间。这是典型德彪西音乐手法---有主题而无具体描述,给人以充分想象空间。其二,黑键五声音阶与贯穿于全曲的全音阶运用。它制造出了焰火仿若彩虹般变幻无穷地色彩,予音乐以无穷视觉幻想。其三,采用小二度与小二度的叠置手法运用。这种运用模仿了 “细细索索”的声响效果,使听众想象力不仅停留在视觉平面,在听觉上也产生效应,从而达到音乐的三维立体性。其四,大量块状和声的堆积。这点似乎已抛弃了以往作曲家作曲中的和声意义。它根本不倾向解决,而仅仅是为唤起人们听觉上的感受,制造出他最喜欢地称呼“最新的音乐化学实验”效果。这正是对印象画派每一笔不同颜色堆积效果在音乐中的借用。例如:20-24小节导火引线的燃烧、45-46、85-86小节礼炮在天空爆发混响、礼花冲入云霄等等。其五,采用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在不同调的对位,形成十分鲜明且不和谐的双层关系,给人制造视觉影像感。其六,多次采用刮奏手法。小二度的刮奏手法更是体现出他所创造的魔幻音响。例如,在高潮部分大量强力度块状和声与双手小二度刮奏地连接十分夸张而形象的展现了如瀑布倾泻而下般洪亮繁杂的声响与耀眼白光在夜幕中闪耀相交织立体空间景象。其七,全曲以极弱的法国国歌旋律似的教堂钟声收尾。首尾呼应地国歌曲调闪现于乐曲始终充分体现出作者内心涌动地爱国热忱。

被称为“最新音乐化学实验”的块状和声的堆积谱例(85—87小节):

三、演奏分析

A+过渡(1—24小节)部分, 此部分穿梭于弱力度中的重音是点睛之笔,弹奏时应用轻轻的点奏表示,犹如远远忽隐忽现的礼炮声响;左右手小二度叠置于黑白琴键部分的弹奏,应以指尖敏锐触觉摸下来发出连贯而轻柔的声音以营造暮色中宁静而喜悦的氛围;黑键刮奏可以以左手掌快速抹过继而用简短跳音点到即止的点奏方式进行弱奏将音乐暂时刹住;十分快速的托卡塔弹奏引出了更形象视觉与声响的交融。这种声音与视觉幻象交融展示手法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德彪西特色创作手法之一。

B部分(25-46小节),双手连贯而流动的声音交织出焰火火焰喷洒地流动感,演奏时应借手腕的放松滚动使力量在每个手指间流过,感觉“就象双手浸泡在水中一样”;即使在f 力度弹奏时,也应以指腹制造厚厚的重音而不可发出刺耳强烈声响;38-40小节力度逐渐加强,我们应尽可能运用身体将力量一层层送入指尖直达顶点音再慢慢收回力量。与此相同却有别的是接下来的41—44小节仍需保持同样手法演奏,但右手声音却应变得非常典雅,如“法国式的高贵意境”,以极靠近指尖的指腹部分弱奏,产生朦胧的声音效果;块状和声部分的弹奏,应把重心放在每拍最后一音,这样在每拍中就自然产生了渐强的效果,增加了表现力。块状和声主要是制造音效而不是强调和声如何进行的,所以制造氛围才是演奏的重点。

C部分(47—56小节),需要十分注意此处三连音不同于普通三连音的演奏法,德彪西创作时是特别注重演奏谱中的每一处标记。这里的三连音前两个音为连奏跳音,最后一个为保持音。所以演奏时右手用落提方式将前两个音带出,而提起和弦音时则以四个手指配合手腕动作,边提边以指尖轻轻地向掌心方向有弹性勾动。53、54小节的第一拍是“冲向云霄的彩珠”,特别小心的是,相同的三连音却有着不同的节奏,正如同美丽的焰火没有完全相同的色彩一样。所有弹奏要尽可能充分表现德彪西“把五官所接受的所以印象变为音乐”5①的特质。

D部分(57—70小节),此段踏板有着重要的联系作用。要浅浅踩下延音踏板,在两个连线呼吸处换踏板。换踏板时不可全部松开而是要保留一点,再很快的把踏板再次踩下约三分之一。此段中四次弱力度右手刮奏应以身体来保持大臂平衡,将大臂拖动手指至最后一音,而不可仅以手肘为中心将手指在键盘上扫过。整整四个小节左右手相距五个八度的pp和弦弹奏一定是非常整齐而遥远的,必须敏捷做好键盘上的定位,再以缓缓呼气方式使身体带动手臂慢慢放下来发出声音。

E+尾声(71—98小节),左手的振音一定不可发出两个音的声音效果。只需将左手贴键,以不触键到底的位置发出混响即可。在84小节全曲最高潮处需达到辉煌如瀑布一泻千里般的音响,力度应全部来自腰间与背部再送向手指---如同做“俯卧撑”回力一样。双手小二度音程刮奏可采用左手手掌在黑键抹过方式,而右手则保持半握拳状态以拇指在白键上刮奏。尾声部左手是以遥远而模糊的振音表现暮色,而右手需要以“粘连”的感觉使指腹平推每一个音---平静而厚实、明亮而遥远的结束。

《焰火》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首,它大胆将爱国主义内心世界与自己的印象音乐形式进行了融合,将德彪西印象艺术气质与精湛的创作技巧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巧妙地将其首创地 “联体曲式”与“三维立体音乐”与爱国热忱相结合,创作出这首打破以往所有音乐体系思维方式的不朽篇章,为音乐发展史开启了从未有过视听音乐新篇章。这首作品可以看作是德彪西音乐典范之作和一生创作精神的缩影。

注释:

1.保罗·霍尔姆斯.《德彪西》.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85页.

2.保罗·霍尔姆斯.《德彪西》.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87页.

3.陈晓.《世界音乐巨匠》.西苑出版社.2003年.

4.保罗.霍尔姆斯.《德彪西》.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90页.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49页.

1.保罗·霍尔姆斯.德彪西[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85~195.

2.陈晓.世界音乐巨匠[M]. 西苑出版社,2003年.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49.

谭翕予,女,出生于1980年11月。硕士,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钢琴讲师,从事钢琴演奏与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