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张建军
·经验交流·
呼吸训练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影响
刘琳 张建军
呼吸训练是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辅助手段, 其在改善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说明现阶段主要采用的呼吸训练方法, 并指出呼吸训练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作用。
呼吸训练;呼吸系统;康复
呼吸训练是针对呼吸系统疾病采取的一种典型物理方式[1], 其不仅可增强胸廓活动、有效协调呼吸肌功能, 且能增加肺活量、吸氧量, 并可影响多个系统功能, 促使患者康复;此外, 受其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额外开支等影响, 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并使得患者容易接受。因此, 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在恢复阶段, 将呼吸训练作为促进康复的主要辅助手段, 作者介绍现阶段临床实践中多见的呼吸训练方法, 并说明呼吸训练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运用情况。
1. 1 腹式呼吸训练 此训练方法通过增强膈肌收缩功能及收缩效率, 促使膈肌与腹肌在呼吸运动中协调作用, 进而实现提升潮气量、降低功能残气量、增强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耗、调节换气功能、缓解呼吸困难的目的[2]。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 将其称为调息训练, 通过有意识控制呼吸时间, 做有规律的、深、慢呼吸, 进行自我调节。在呼吸训练中, 患者取舒适位后, 放松全身, 慢、深吸气直至不能再吸,在稍屏气后用口缓慢呼气;呼吸时可让患者将手放在肋弓下, 感受肋弓吸气时下沉变小、呼气时向外扩张, 在必要时, 双手按压腹部及肋下, 以促使腹肌收缩、呼气全出;腹式呼吸要循序渐进, 一次比一次加深, 根据病情与体征进行暂停训练或重复训练。
1. 2 缩唇呼吸训练 与非缩唇呼气相比, 缩唇呼气时, 气道等压点可更加向气道远端推移, 并能避免呼气时小气道狭窄或是陷闭, 进而促使肺泡排除, 而呼气时间延长, 可将肺内气体大量、充分排除, 防止气道陷闭。在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时, 患者要紧闭上下唇吸气, 经鼻呼气, 缩口唇呈口哨状, 做缓慢呼吸4~6 s,呼吸力度以能轻轻吹动前置面30 cm纸张为宜, 此方法可与腹式呼吸并用。
1. 3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 患者呼气后屏气约2~3 s, 可有效促使吸入气体扩散, 使气体均匀分布, 提升气体交换效能, 并促使一部分萎缩肺泡重新张开, 进而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在训练时, 患者要全身放松、取坐位、保持沉静、缓慢吸气, 吸气末时稍作停顿(约为呼气周期1/4), 缓缓呼气, 调节吸气、停顿、呼气为1:1:2左右;做训练时要调整呼吸形态, 由浅促逐渐转为深慢。
1. 4 全身性呼吸体操 全身性呼吸体操可有效提升肺通气量与呼吸肌运动, 减少肺泡内废气, 缩小肺泡扩张, 可改善呼吸类型, 提升呼吸效率, 还可改善患者骨骼功能、精神状态、心理情绪等, 是现阶段呼吸训练重要方法。此训练方式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扩胸、弯腰、下蹲等全身动作联合, 通过平静呼吸, 立体、前倾呼气, 上臂单举、双手压腹, 上肢平举、双臂下垂, 上肢平伸、双手压腹, 抱头、转体,立位上肢上举、蹲位等吸气与呼气训练, 进而恢复至腹式缩唇呼吸、平静呼吸、循环进行。当然, 在训练时,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动作进行强化训练, 或根据病情舍弃一些动作, 如病情较重患者避免进行蹲位。
呼吸训练作为改善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 现阶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疾病、肺癌等康复训练中, 且经大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明, 其应用价值极高。
2. 1 呼吸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以气流阻塞及肺气肿为主要特征, 在多项研究中将呼吸锻炼运用于其康复训练中,经试验证实患者最大肺活量、呼吸峰值流速明显改善, 且患者呼吸频率明显降低, 呼吸急促、短促症状改善, 有效提升了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 且在古彩英等人的研究中, 定期对患者进行低氧干预, 配合使用缩唇腹式训练方式对患者进行训练, 研究表明, 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提升血氧饱和度, 进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3]。
2. 2 呼吸训练对肺癌康复的影响 肺癌对患者健康影响极大, 且危及患者生命, 外科手术治疗虽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 但同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如患者在切除肺叶后, 出现伤口疼痛、胸膜粘连、呼吸困难、肺容量与通气量减少、有效通气及血流比例失调等, 为纠正患者诸多病状与体征, 临床常过度使用辅助呼吸肌群, 以不正确的呼吸方式对患者进行训练,这较易造成呼吸肌疲劳, 不但不能实现减轻症状与改善肺功能目的, 且往往发生缺氧及潴留, 甚至造成呼吸衰竭,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为此, 一些研究偏向呼吸训练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并采用呼吸操训练、术前健康教育、辅助咳嗽等方式, 对患者进行专门性呼吸训练, 经实践证明, 参与训练的患者在肺功能改善、并发症发生及术后患者自我护理上均明显高于未参加训练的患者, 这进一步说明了呼吸训练对肺癌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4]。
一些研究中指出, 肺功能锻炼器对间质性肺疾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其可改善患者肺部功能, 减轻气短、气急症状, 提升血氧饱和度, 减轻肺间质病变等;此外, 在一些非器质性呼吸困难中, 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可有效避免因肺通气不足造成呼吸衰竭发生, 进而维护患者安全。
通过临床实践及大量研究证明, 多种呼吸训练方式可实现改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肺功能、避免多种术后并发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治疗目标, 是一种重要的护理干预手段。同时, 要确定多种呼吸锻炼方法的具体效果, 仍需进一步探索, 且必须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训练技能与知识, 以保证呼吸训练真正落实。
[1] 汪丽芳,庹焱,孟庆义.呼吸训练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10,2(03): 60-62.
[2] 张力军.腹式呼吸训练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3,22(01):63-66.
[3] 周雁荣,熊静,罗亮春,等.系统呼吸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11, 21(04):36-37.
[4] 古彩英.呼吸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12, 20(03):7-9.
R473.5
B
1674-9316(2013)20-0059-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3.20.029
265400 招远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