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麻醉与镇痛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2013-01-25 07:28帆姜建国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0期
关键词:麻醉学中医理论气血

苏 帆姜建国*

(1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山东 济南 250014;2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医药在麻醉与镇痛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苏 帆1姜建国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山东 济南 250014;2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医药;麻醉;镇痛;发展前景

麻醉界对中医药在麻醉与镇痛领域的应用,普遍认为这可能是中国麻醉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最佳途径,也可能是唯一途径。近年来,一些麻醉界有识之士怀着对中医学的一腔热情,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从单一中医药制剂到方剂,从穴位刺激到针灸,并寻求统一的中医理论指导,取得了一定成绩,使我们在麻醉领域的中医药应用前景上看到了一丝曙光。回顾我们祖先在麻醉领域的贡献,我们肃然起敬。他们用智慧创造了过去,也用遗产来鞭策我们,使我们不得不在祖先的光环下思考我们中医麻醉学的现在和未来[1]。

1 历史与现状

从扁鹊的针灸镇痛,以及利用“睡圣散”进行“剖胃探心”,到华佗发明 “麻沸散”麻醉后进行“刳破腹背,抽割积聚”的外科手术以来,历经十几个世纪。在麻醉学研究领域,我国目前研究水平一直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即便是中医药本身在麻醉与镇痛领域的应用研究也未必一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世界上很多高级实验室,仍在投巨资研究针灸和中药,并有一些文章刊出。我们的麻醉学研究跟在欧美国家后面艰难跋涉,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忽略了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精妙医术。做个比喻来讲,西方医学好比一座山峰后面的海滩美景,阳光、沙滩,俊男靓女,人们趋之若鹫,追捧有加;但是,却忘记了山峰这面的另番景色,回望一下,也是清风、海浪,才子佳人!这就是我们的中医!从华佗使用“麻佛散”到近代莫顿使用乙醚,整整跨越了1700多年!这是怎样的时空转变?我们如今反思这个问题,在17个世纪长河中,不但没有对古代中国麻醉学的任何发展,同时还失去了对麻佛散的一切记忆和传承,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不可否认,现代医学对人类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但更不能忘记,中医学做为中国的国粹,不仅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所带来的健康财富,它历经沧桑,但却呵护了我们祖祖辈辈几千年!

麻醉领域研究单一中医药制剂和针灸日益增多,甚至在国外的研究机构也在投入巨资;但总体缺乏相应中医理论的指导,从本质上并没有摆脱西医的研究和思维方法。从日本的“东方医学”到韩国的“韩医”,其实研究的都是我国中医药学的范畴,但是由于民族发展的特质和文化认同的差异,使得他们这些研究完全陷入了一种不伦不类的空洞学科之中。分析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理论是建立在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上,不相信或不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也就不可能真正相信中医理论,没有中医理论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导,也就失去了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因此,注定这些研究都是没有前途的[2]。

改革大潮影响下的出国淘金者不乏利用所谓的“中医技术”作为生存法宝,但是那些“中医皮毛”生意永远不能称之为中医,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小把戏”般的生存技巧,否则就是对中医的亵渎。他们永远都不能和国内各大中医院中孜孜不倦探索中医学的大家们相提并论。

2 应用理论与指导作用

从哲学到科学,中医建立了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从阴阳五行,到脏腑经络,自精气藏象,到气血津神,无一不渗透着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阴阳寓意天地,五行寓意万物,精气血则寓意生灵,天地万物及生命无一不涵盖在中医精妙的理论之中!自然界容纳万物,人为其一。因此,中医学崇尚天地人合一。人类进化无论多么复杂,总离不开万物生长规律。万物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阴阳转变,从简至繁,都是自然界之根本。人类生老病死与自然息息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亦与节气、时辰、昼夜、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医讲究整体和辩证,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当合一。中医抗病治病有最精辟论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基于这样的理论,我们如何寻求中医药在围术期的应用哪?围术期生命维护,器官系统功能保护,以及术后应激反应调控在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困扰麻醉医学的难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从手术麻醉着手是难以预防和治疗的。麻醉用药和手术创伤对机体的整体影响广泛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等,同时也影响到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免疫等各个方面。围术期胃肠功能紊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心脑血管意外、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术后免疫功能低下一直都是临床手术并发症方面的难题。单一的、非规范化的干预措施不能完全解决上述实际问题。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些问题,从中医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和运用,是不是能看到些希望?中医药理论注重整体内环境改变,针对麻醉用药及手术创伤可能干扰、损及气血运行的病理变化,采用中医药结合其它疗法进行术前补气血,固阴阳,引领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失衡,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的目的,使我们看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曙光[3]。由于祖国医学在抗病治病的传统理论中强调的是标本兼治,经典的气血与阴阳五行理论,从整体的高度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从辩证施治中寻求机体气血脏腑失衡后的再平衡。应用这种理论调控手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能会有突破性进展。因为手术创伤本身打乱了机体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功能的平衡,机体为重新调整这种失衡状态,必将产生过激的反应来对抗手术创伤的刺激。因此,设想如果从调整机体以提高对手术刺激的抵抗能力或耐力着手来调控上述对手术创伤的过激反应,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切入点和理论依据

我们尝试从麻醉手术前及术后康复层面,利用中医药理论来解释一下现实问题。首先,术前患者可能伴随诸多疾病或创伤,为了更好的适应手术,中医理论就应该是在术前培元固本、补气养血、调和阴阳,以提高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第二,在术中麻醉与手术创伤损害了机体的机能和完整性,中医理论就应该是通经活络、引领周身气血运行,从而调节内环境的平衡,保证系统功能的稳定;最后,手术造成了身体的大量消耗,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中医理论就是回阳补气、温补三焦,调理脏腑失衡,以促进机体康复,防治并发症。

整体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中医学的特点,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围术期的并发症似乎发现术后并发症就是一种内在脏腑失衡造成的功能紊乱或失能。了解这一点,进行中西医结合干预就有了理论依据。纵观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总是伴随高应激反应发生,而表面看应激反应似乎是正面的,对年轻体壮者来讲,此种反应可能经得起,可以忍受对抗,最终走向康复;但对体弱多病或老年患者就意味着强弩之末下的一根稻草,简单的讲就是强迫已经虚弱的身体去进行超强度的活动,这必将给机体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和不可逆的损伤。麻醉手术后导致的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变化,从发生发展来看,与精神状态、麻醉用药、手术创伤的部位与强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对其调控应该是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措施才能奏效。但若从中医理论出发,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发展的病机相对比较简单,由于麻醉手术造成的机体某部位气血扰动,导致全身气血运行不畅,并强力调动肾元以弥补亏损,最终力竭而致阴阳及脏腑功能失衡而致病。采用中医药进行术前补气血、固阴阳,即培元固本,术后调气血、和阴阳,即益气回阳,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机体功能紊乱的目的,似乎有非常明确的中医理论基础[4]。

4 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中医药在围术期有了治疗的目的、手段和理论依据,但我们如何寻找中医药干预有效的证据哪?也就是说如何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提出客观的论据。按照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首先必须寻找基于疾病的证据,如治疗效果的优劣、副作用、有效率等等。其次必须寻求循证医学的证据,即疾病的终末结果,如并发症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生活质量等。这是个艰难但十分重要的过程,只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才能被人们重视和接受,才能反映出中医药治疗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中医药干预的结果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客观的反映出来,这就是今后摆在我们面前首要的任务,也是我们走出自己,走向国际的唯一通路。但无论怎样,科学研究都是相通的,寻求证据是严谨而艰辛的过程,但中医药学有其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和综合性。在寻求证据方面必须找到切入点,无论是从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基因、解剖、病理生理等诸多方面都必须符合中医药宏观认识事物的特点[5]。

中医药组方的君、臣、佐、使原则,必定是将整个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因此过分关注单项机制来研究中医药的有效性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多靶点研究的提出可能在寻找中医药防病治病依据方面更加可行。例如,我们在研究老年术后认知障碍方面,虽然其机制尚不清楚,从西医学方面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但利用中医学理论我们能够了解麻醉手术中的失血、缺氧会造成机体气血两虚,术中补液输血可部分纠正血虚,但气虚却不能补足,气虚不能有效推动血行,形成“小马拉大车”局面,气虚血瘀,组织缺氧。因此,在研究中首先应该考虑容量失衡的问题,其次考虑组织灌注的问题。针对上述两个问题,中医可以采用补气益气、温补回阳的方法进行干预,同时研究容量指标(心指数和每搏指数等)和组织灌注(如周围循环阻力和胃粘膜PH值等)等。进一步可考虑组织缺血缺氧将激发炎性介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可能影响中枢介质,血浆蛋白表达,受体、钠钾通道改变等,大量活性物质的释放必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改变有深刻联系,因此,一个多方位,多靶点,多水平的研究就形成了。这必然给围术期防治疾病带来一场巨大变革,形成一系列围术期中医药应用的新局面[6]。

5 责任和义务

中医药逐渐得到全世界公认,如何去传承和发展是当下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中医药在我国麻醉与手术领域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希望要求,而欧美国家由于其先进的研究方法和雄厚的资金,以及对中医药的浓厚兴趣,反而在某些领域领先于我们,如果我们仍然无动于衷,缺乏危机感,必将成为医学发展史上的落伍者,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罪人!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发展与振兴中医,已经成为现今一代从事中医药医疗事业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面对这些责任和义务,我们不仅是开拓者,也是引导者。我们的耕耘和努力,必将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让中医药这朵奇葩盛开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我们的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在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贡献一份力量。

在此,号召广大麻醉学者,中医药为我国麻醉医学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如何发挥我们的作用和创造力值得到我们每个麻醉医生关注。为打造我国麻醉事业的崭新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1]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M].澄斋医社印行,1935.

[2]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Ronald D.Miller.米勒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 庄心良.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R614;R28

A

1671-8194(2013)30-0169-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72960/H2902)

*通信作者:E-mail:jjgjn@yahoo.com.cn

猜你喜欢
麻醉学中医理论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可视化技术在非麻醉专业学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PBL教学法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