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归经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冠心病之心肝胃同治思想

2013-01-25 06:17贾云芳侯仙明王文智张拴成刘淑彦潘永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肝胃心肝心病

贾云芳,侯仙明,王文智,方 敬,张拴成,刘淑彦,潘永梅

(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 050017)

冠心病临床主要以一系列缺血性表现为主,如胸闷憋气、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心系病症之一,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故一般认为其病位在心,当从心治乃为正法。但从归经角度仔细分析其治疗方药,不难发现虽曰治心实则重在调理肝胃,可见冠心病不但治心更要治疗肝胃,心肝胃在冠心病的发生中关系密切。

1 心与肝

冠心病患者不同程度地表现有血瘀证候,活血化瘀类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中药学七版教材中活血化瘀类药物初步统计发现,33味药中有31味归肝经,13味归心经(包括心包经),尤其破血消癥药为治血之峻药,全部归肝经,其中无1味归心经,甚至水蛭、虻虫只归肝经。通过这些统计可以看出中医治血重在调肝,而治心必要治血,故欲治心必先调肝。而调肝之法,除直接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外,亦应注意调和肝气。正如《血证论》所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周学海的《读医随笔》更加明确地指出:“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也。”因此肝在整个人体气血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从肝治心提供了保障,说明心肝关系密切。

进一步溯本求源可发现,《灵枢·厥病》曰:“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从经典理论上强调了肝与心病的联系密切。《素问·藏气法时论》载:“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心痛发作时,既有心经所过部位及心所在部位的疼痛,又有肝经循行部位的疼痛,说明心痛与肝有关。从经络联系来看,《灵枢·经脉》中有关心经与肝经循行部位的论述,可见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及其络脉、经别、经筋在“膻中”、“肺”、“心中”、“心系”、“乳”、“腋”、“胁”、“目系”、“舌本”等诸多部位有交互贯通。如足少阳经别与足厥阴的经别会合,上行进入季胁之间,沿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而上达肝脏,通过心脏。即《灵枢·经别》所载:“足少阳之正,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说明此经将肝心直接连系起来,印证了上述《藏气法时论》有关心病的论述。

心痛定位在心,实际详言之当在血、脉。心主血脉,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自然依赖心气的推动。除心之外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亦是促进血液正常循行的重要保障。如果肝气或虚或滞,将导致升、动无权,气机不畅,血行障碍或津行受阻,或痰或瘀滞塞心脉,引发心痛。故《明医杂著·医论》中有“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

冠心病的发生与精神情志亦有密切关系,精神因素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因[1]。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两脏功能均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正常的情志活动,必须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若肝气条达,血气和顺,则心情舒畅,否则长期七情内伤,七情过伤,忧思恼怒,心肝之血瘀滞,心气郁结,气结则血凝,血脉运行不畅,瘀血阻塞心脏,或浊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致心失所养,久则致心痛。

综上,心肝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血方面,正常情况下肝主疏泄、心主行血,促进气血流行,则百病不生。一有怫郁,则气滞血瘀相兼为患,甚则引发痰浊为内生,而致本病的发生。

另外现代医学亦能证实心肝关系密切。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的精神刺激可致肝脏功能障碍,高级神经活动调节失调,一方面影响冠状动脉的舒缩功能,而致冠脉痉挛;另一方面肝失疏泄则胆汁分泌排泄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胆固醇的排出,使血脂代谢失常。此外肝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场所,肝失疏泄则可使胆固醇合成增加,而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的易发因素之一[2]。

2 心与胃

在具体分析两者关系之前,须先确定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即胃腑本身,外延应涵盖脾、大肠、小肠。就消化功能而言,脾胃必须协同才能完成,所以二者在功能上具有统一性。从经络角度而言,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更是将脾胃密切相连,故二者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东垣十书》云:“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二者皆统于胃。三者部位虽异,皆传化之府。”至叶天士也是“胃与肠”并提。陈亦人教授明确指出:“‘胃家’并非专指胃,而是包括大肠在内,有时也称‘胃中’。”可见,对于胃概念的外延,包括大、小肠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指出胃之经别将胃脾肠联系起来,而且胃经与大肠经直接相连,故脾胃肠三者密切相关而胃为纽带,故将脾胃肠合为一体以胃代之。

通过研究分析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的方药归经发现,《金匮要略》治本病所立10方,其中6方(包括栝楼薤白半夏汤、栝楼薤白桂枝汤、栝楼薤白白酒汤方、橘枳姜汤方、桂枝生姜枳实汤方、九痛丸)使用了栝楼、薤白、枳实、厚朴、橘皮甚至巴豆等下气导滞除痰之品,其目的在于疏通肠胃气机,保持腑气通畅。10方涉药23味,归经较明确的21味,除桂枝以外20味归脾、胃、大肠经,归心经的有7味。由上述统计数据可看出,心痛虽病位在心,但张仲景更注重从胃入手解决痰、气问题来治心病。

对于心胃关系,《灵枢·厥病》中早有“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临床上统计[4],有1/3的急性心梗早期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与经典记述相似。除此之外,《素问·宣明五气》指出“心主噫”。噫本为胃之主症,为何由心所主?《素问·脉解》作了进一步解释:“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此处即明确指出胃之大络连心,故心病可表现出胃的症状。从经络角度来说不但心胃相连,心与脾、小肠亦有联系。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灵枢·经脉》:“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综上,心与胃、脾、肠关系密切,而脾胃肠可合一统称为胃,故心与胃关系密切。

胃为气机升降之枢,为生痰之源,同时气为血之帅,故胃气滞则易致痰瘀生,而气滞瘀血痰浊又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因此胃在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对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防治,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和护理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3]。对于心胃同病,现代医学认为是迷走神经兴奋使血管痉挛,出现所谓的胃心反射;或餐后隔肌升高,胸腔负压减小,使回心量减少而出现冠供不足发生心绞痛,此乃所谓的胃心综合症[5],因此冠心病治疗中绝不能忽视胃对心的影响。

3 肝与胃

前面探讨了肝胃与心的密切关系,二者均在气滞血瘀痰浊的生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故对心病而言至关重要。它们不但与心密切相关,而且二者之间在结构上密切相连,在功能上相互影响。足厥阴肝经至小腹后,夹胃两旁,连属于肝,构建了肝胃之间的结构相关性。对肝胃功能关系主要侧重于从五行角度进行探讨。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指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对冠心病的致病性而言不是单独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交互关系,即二者互为因果而导致本病的发生。若肝失疏泄,除气滞血瘀引发心痛外,亦可木旺乘土,致胃气郁滞,痰浊上泛而加重心痛;反之中州升降失职,土壅木郁,亦致肝失疏泄、生痰生瘀,引发心痛。

冠心病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所致,亦非仅与心——脏器相关,而是同肺、肝、脾(胃)、肾等脏器均有关系。其致病因素主要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而肝、胃是与此两种因素密切相关的脏器。正是由于情志、饮食的失常,导致肝胃气滞,而生痰生瘀,痰浊血瘀相并壅塞脉道,不通而痛,引发冠心病。因此,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胃的功能失调有着根本性的内在联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既应伏其主(心),又要治其因(肝胃),只有心肝胃并调才能气血痰并治,真正实现彻底根治冠心病的目的。

[1] 贺敬波.从肝论治冠心病的理论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3(1):7-8.

[2] 刘素蓉,王敏,高艳琼.从肝论治冠心病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35-236.

[3] 蒋洪耀.“心胃同治”之我见[J].国医论坛,2004,19(5):10-12.

[4] 张晓燕.“心胃同病”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8):6896-6897.

[5] 邱岚.心胃同病的论治[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4,4(3)243-244.

猜你喜欢
肝胃心肝心病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木蝴蝶
观察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老人心病难消除 法律服务来协助
同谋
爱称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医证型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研究*
鸟与树
人在江湖走,谁能不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