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胜利
(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458030)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西医缺乏有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药物,中医中药辨证诊治慢性胆囊炎有很大的优势。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半夏泻心汤和逍遥散并用治疗慢性胆囊炎78例,临床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56例病例均为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男41例,女37例;年龄24~55岁,平均32.24岁;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1个月,平均12.54年。对照组78例,男38例,女40例;年龄19~56岁,平均34.54岁;病程最长者28年,最短2个月,平均病程11.7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中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1]制定:①反复发作性右上腹钝痛,伴有右上腹饱胀不适感。②有恶心、嗳气、泛酸、口苦、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厌油腻食物,进食油腻后上述临床症状加重或诱发。③体格检查,患者右上腹压痛,莫非征(+)。④B超示胆囊增厚,毛糙,萎缩,收缩功能不良,且胆结石≤1cm。中医证型标准参考《实用中医消化病学》[2]:肝气郁滞、湿热内蕴证:右上腹阵发性隐痛,纳少,腹胀,倦怠,易怒,舌质暗,苔薄黄而腻,脉弦。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证属肝气郁滞、湿热内蕴。并排除有胆结石和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及精神病患者。
治疗组患者给予半夏泻心汤合逍遥散治疗。组方:柴胡15g,白芍15g,当归20g,半夏10g,干姜10g,黄连6g,黄芩6g,党参20g,白术15g,炙甘草6g,金钱草15g,滑石15g。上腹部痛甚、胀满者加川楝子10g,青皮9g,枳实10g;兼有血瘀者加郁金10g;纳食欠佳者,加焦三仙各20g。水煎取汁约200ml,早晚分2次温服。
对照组患者服用深圳同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消炎利胆片(国药准字Z44020816),每次6片,每日3次。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B超检查胆囊的情况进行记录。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实用中医消化病学》[2]拟定。临床症状消失,B超结果正常,且半年后脂肪诱发试验阴性者为治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B超检查明显改善为显效。症状部分消失,B超检查部分改善者为有效。症状和B超检查无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
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3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3.08%。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慢性胆囊炎临床症状以右上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伴有背部发胀、腹胀、恶心、口苦、厌食油腻等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胁痛”范畴[3]。中医学认为,胆的功能是通降下行,并有赖于肝气的条达,所以气血、情志、饮食、外邪、虫伤等影响肝的致病因素也是胆的致病因素;一切引起胆的通降下行功能障碍的原因都是引起本病的原因,而胆的通降下行功能又有赖于肝的功能正常。肝和胆相表里,肝胆和脾胃的关系密切,所以本病定位在胆,病机的要点在肝、胆、脾。饮食不节、情绪不畅导致肝气疏泄不利、脾运化不足、胆气不畅,故而湿热蕴结、气滞瘀阻,“不通则痛”而发病。经方逍遥散可调理肝脾,治疗肝郁脾虚。
而慢性胆囊炎患者因其反复发作、反复应用苦寒药物伤阳,产生寒热错杂证。基于以上理论,我们采用经方半夏泻心汤和逍遥散并用治疗慢性胆囊炎,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当归甘、苦、温,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柔肝;木郁不达致脾虚不运,故以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既能实土以御木侮,又能使营血生化有源;黄连、黄芩、干姜寒热并用,使清热不伤阳,温阳不助热,同时黄连、干姜配伍有辛开苦降的作用;金钱草、滑石有利湿祛热之效。两方同用,既可调理脾胃,复中焦斡旋之力,又可疏肝利胆,以防疾病复发。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46-2047.
[2]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消化内科诊疗常规[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1-127.
[3]谢红敏.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5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