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焕光
(浙江省上虞市道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 上虞 312368)
热射病是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重症热射病患者由于体内有大量热量积蓄,体温升高对机体有广泛的损伤,高热持续时间愈长,对脑、肝、肾、心等器官的损伤愈重,脱险后后遗症的机率也愈大。笔者2011年12月6日误诊误治1例,纠正诊断后改变诊疗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康复。现报告如下。
男性,79岁,农民,因“阴囊肿痛3 d,伴纳差烦躁2 d”于2011年12月6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约170/90 mmHg(1 mmHg=0.133 kPa),1 年半前因患“脑干梗塞”在某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1个月,遗留双目失明等后遗症。入院查体:T 39.10℃,P116次/min,R 24次/min,BP 220/100 mmHg,双目向上凝视,大声问话能反应,不能对答。心肺检查阴性,病理征阴性,四肢肌力4级。右侧睾丸正常,左侧睾丸明显红肿,为右侧的4倍大小,触痛明显,左腹股沟可触及条索状肿痛带。血常规示:WBC 23×109/L,GR 88%,LY 8.0%,GR 20.3×109/L,RBC 3.07×109/L,HCT 28.3%,PLT 89×109/L。入院诊断为急性附睾炎,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脑干梗死后遗症。予抗菌、局部外敷、降压及对症支持治疗。次日发热、血压恢复正常。以后症状逐渐稳定,食欲等恢复正常。住院第17日,上午体温正常,傍晚18∶00,测腋温达到38.0℃,肌注复方安基比林针后体温正常。第18日,早晨腋温36.5℃,傍晚腋温39℃。第19日早晨测腋温36.7℃,傍晚腋温39.8℃,伴纳差呕吐,呕吐后感觉舒适。双肺听诊有痰鸣音。血常规:WBC11.1×109/L,GR 87.5%,RBC 2.42×1012/L,HGB 79 g/L,尿常规血(+++),蛋白(±)。考虑耐药菌感染,频换抗生素配合腋下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无效,腋温39℃以上。仔细询问发病经过:在住院第17日的上午,因误开热空调30℃,半日后患者感到不适,至傍晚时即测腋温高。至此考虑中暑高热(非劳力性),即改变诊疗方案,调整空调温度,温度设置在20~24℃,给予腋下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氯丙嗪25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滴,并配合民间的刮痧疗法,1 h后,出现食欲,晚22∶00测腋温38.8℃,肌注复方安基比林针后睡眠安,第20日起体温正常,生命体征平稳,至1周后出院体温均正常,无反复。
中暑高热又称热射病,常在夏天高温天气发病,是一种致命性急诊,表现为高热(高于40℃)和神志障碍。临床上分为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两种类型。本患者属于后者。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老年居民、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表现为皮肤干热、发红,84%~100%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1]。高热、无汗和昏迷是本型的特征。氯丙嗪可用于降温,其药理作用为调节体温中枢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耗量,调节体温进行人工冬眠,可明显缩短高热持续时间,同时使患者处于冬眠状态,全身代谢率降低,减少组织尤其是脑组织的耗氧量,对保护全身重要脏器起到较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肾上腺素受体,同时抑制神经中枢,从而达到降温作用[2]。刮痧疗法能通过发汗使毛孔张开,加速散热,排除内毒素,解除局部的血脉淤滞,降低血液黏度,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该患者经反复物理降温及抗菌治疗,无明显效果,而经过针对性的氯丙嗪静滴、括痧疗法等治疗,发热等症状迅速好转并稳定。误诊原因:(1)本病冬天发病罕见,加上原有中风史,神志障碍症状被掩盖,双肺听诊有痰鸣音,而考虑肺部感染,使诊断误入歧途。(2)热射病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中出现蛋白和管型,可有酸中毒和轻度低钠、低钾血症,易误诊为中毒性肺炎或中毒性菌痢[3];(3)没有详细全面询问病史,简单地作出诊断。详细全面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作出合理诊断的基础。对于发热原因不明的体弱老年人,无论夏天还是冬天均须考虑到中暑的可能。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58-960.
[2]李雪静,宋洪涛.热射病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9):708-709.
[3]吕玉春,姚娜.中暑误诊2例[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