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军
胺碘酮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被公认, 主要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室颤动等, 以及其他的心律失常的治疗[1]。本文选择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 观察胺碘酮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先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所选的8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均为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病例, 上述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和监测后确诊, 均为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上述患者心率均在90次/min以上, 表现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 如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同时排除肝肾疾病患者、肺部感染性疾病及肺部慢性疾病患者、洋地黄中毒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7例, 女13例, 年龄最小为37岁, 最大为84岁, 平均年龄为(61.2±6.8)岁。对照患者40例,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最小为39岁, 最大为82岁, 平均年龄为(60.8±7.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中, 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前36 h内给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 而后给予静脉滴注, 滴注速度为0.5~1.0 mg/min;36 h后室性心律失常消失, 可给予胺碘酮片口服, 0.2 g/次, 3次/d,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渐减量,直到停药。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片口服, 每次0.2 g, 服用1次/d, 服用2~3周后可停药。如果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仍然存在, 加服胺碘酮片口服, 1次/d, 0.2 g/次, 2~3周后停药。对照组患者给予2%利多卡因100 mg静脉推注, 而后给予3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 直达患者心律失常消失后, 给予心律平口服, 每次服用150 mg,每天服用3次, 2~3周后停药。对于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心律平片口服, 150 mg/次, 3次/d, 2~3周后可停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 观察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后, 患者心律失常的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 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患者心电图恢复到正常范围或者显著改善, 各种早搏、心室颤动等得到有效控制, 疗效评定为显效。观察组心电图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所缓解, 心电图没有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疗效评定为有效。
1. 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所得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评定:观察组患者在36 h内心律转变为窦性心律患者共28例, 占70.0%;治疗72 h内心律转变为窦性心律患者共32例, 占80.0%, 其中2例患者无效,显效32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在36 h内心律转变为窦性心律患者共20例, 占50.0%;治疗72 h内心律转变为窦性心律患者共24例, 占60.0%, 其中10例患者无效, 显效24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在36 h心律转变为窦性心律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72 h内心律转变为窦性心律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快速型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心排出量下降, 引起患者的心室舒张期变短, 而心率加快可增加心肌耗氧量, 同时有降低的心肌氧气供应, 所以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 导致心功能严重受损。所以积极有效的药物来改善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具有广谱的抗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胺碘酮能够延长有效不应期, 能够减慢心房传导, 也能够降低房室结传导, 从而有助于改善快速型心律失常, 在此胺碘酮能够提高冠脉流量, 有助于改善心肌氧需求[2,3]。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给予胺碘酮后心律失常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说明胺碘酮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1] 于德志,马俊杰,田建昌.小剂量多巴胺和胺碘酮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3,8(3):663-664.
[2] 宋春丽,徐芳,吉丽.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及心房扑动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21(4):39-40.
[3] 李海林.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40例临床体会. 基层医学论坛,2013, 20(2):2621-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