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伟,李权超,孙志杰
洪涝灾害后的卫生防疫措施
焦 伟,李权超,孙志杰
洪涝灾害;卫生防疫
近年来,受极端气象因素的影响,全国范围内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无减。突发的暴雨导致洪水泛滥,淹没公共设施及住房等建筑物,淹没了农田、房舍、洼地及村庄的厕所、粪池、垃圾堆,造成杂物多,大量的植物及动物尸体腐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1]。如何搞好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疫工作,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成为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
1.1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洪灾过后最易暴发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其次是食源性疾病,如发生食物中毒,水源和供水设施被破坏和污染。应立即给予消化道隔离,对呕吐物、排泄物进行消毒;控制水源污染,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妥善保存食物,防止食物变质。
防疫要点:(1)尽快清除各种垃圾、腐败食物及人们丢弃的霉变物品,消除蚊虫孳生地。对于城市受灾环境,要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以降低蚊虫密度。(2)教育居民和救援人员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半生不熟的水产品。(3)防范接触性传染病,教育民众勤洗手,不要与人共用脸盆、毛巾等个人生活用具。
1.2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灾后很常见,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流感等。灾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洪涝灾害时,受灾群众奋力抗灾,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加之淋雨和频繁下水,水灾后气温较低、灾民露宿等,容易受寒,导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人数增加。另外,居住环境较差,救灾安置住所人员拥挤,空气不新鲜,也容易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灾后恢复是一项漫长的工作,由于人员的搬迁,可能导致儿童漏种疫苗、灾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增加。
防疫要点:(1)不要过度劳累,救灾时要注意防雨,不要长时间淋雨或在雨水中浸泡;夜间注意保暖。(2)应多向灾民宣传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勤洗手。(3)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流通;夏季天气较热,人出汗多,体内水分丢失快,要保证有充足的饮用水。(4)要注意平衡饮食和营养,要按时为儿童进行免疫接种,老人和儿童患病后要特别注意预防肺炎。
1.3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通常是在水灾过后,洪水淹没了猪圈,粪尿横溢,并随着大水流动,造成环境污染,引起该病流行。此病主要流行于6~10月份,主要传播动物是野鼠和家猪。若这两种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就可通过排便使病菌污染农田。当人们接触这些污染的水后,水中的钩端螺旋体经人体黏膜或皮肤伤口进入体内,长则3周,短则3天便可引发钩端螺旋体病。
防疫要点:(1)进行钩端螺旋体疫苗的预防接种,没有疫苗的地区,可注射青霉素进行防治。(2)做好粪便、垃圾、动物尸体的消毒,避免污染环境和水源。(3)开展防鼠和灭鼠活动,搞好鼠疫疫苗的储备,以便应急使用。
1.4 虫媒传染病的预防 灾区卫生条件差,易造成蚊蝇孳生,被蚊叮虫咬是引起虫媒传染病的最大潜在隐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预防虫媒传播疾病,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2]。
防疫要点:(1)喷洒化学杀虫剂,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病媒生物的密度。(2)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3)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等病媒生物叮咬,夜间睡觉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穿长袖衣服,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4)药物储备,根据疫情监测动态,及时给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同时做好葡萄糖酸锑钠、喷他脒、乙胺嘧啶、伯氨喹等药物的储备,一旦发生黑热病和疟疾方可有效治疗。
2.1 环境治理 水灾过后,要尽快组织人员清除各种垃圾、粪便、腐败食物及人们丢弃的霉变物品,掩埋动物尸体,消除蚊虫孳生地。对于城市受灾环境,要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环境整治离不开外环境和物品消毒,应向民众传授消毒具体方法:(1)地面、墙壁、门窗、桌面等物体表面:受污水污染的环境及物品可用有效氯为500~7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度。(2)衣物:用有效氯为250~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含氯消毒剂对衣物有漂白的作用,消毒后用清水清洗。(3)餐具:首选煮沸消毒10~15 min,也可用有效氯为250~5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5 min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 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2.2 水源卫生 水灾后,污水、粪便、垃圾遍地,造成环境污染;排水道堵塞,污水横流,容易污染水源;蚊蝇密度迅速增大,再加上动物尸体腐烂,大量的病菌繁殖;再加上受灾群众流动性增加,卫生条件差,常导致消化道传染病流行。肠道感染往往是灾后发生率最高的疾病[3]。水灾时水源易受污染,污染的水源导致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因此加强饮水消毒是救灾防病的第一要务。如果家中的储水设备(如水池)已遭污染,一定要在彻底的清洁消毒后才能使用,也可以购买矿泉水来饮用和烹调。此外,灾区要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消毒处理等工作。
2.3 食品卫生 为防止洪灾期间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不食用受灾水源浸泡后霉烂变质的粮食,对于家中贮存的已经霉变的粮食,可用清水或泥浆水漂浮法去除霉变粮食,然后反复用水搓洗,或者用5%石灰水浸泡霉变粮食24 h,取出晒干后再食用;加工前蔬菜水果要用非污染水源充分浸泡清洗,不食用被水淹死或来源不明的家禽家畜、鱼类、贝类等食品,不食用被水浸泡的来源不明的直接入口食品。新鲜的食品遭到水淹,为确保安全,最好丢弃,不要食用。要注意冰箱内的食物,若冰箱已遭水侵入,或曾经停电,则生鲜食品最好丢弃不用;未拆封的包装食品则要小心查看,若有破损,立刻丢弃,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以免得不偿失。
2.4 个人及厨房卫生 要切实执行处理食物前、饭前和便后洗手的原则。勤洗手,是杜绝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所有的餐具要在煮沸消毒后存放在安全卫生的位置,或用干净的箱子或塑料袋包好存放。在处理食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刀、砧板、容器、锅、盘的清洁与卫生,以防污染,必要时可以用沸水冲洗后使用。在夏天高温状态下,食物容易腐败,所以熟食要尽早吃完,食物不宜在室温下过夜或存放太久,以防细菌繁殖而产生毒素,此时即使再加热处理也会引起食物中毒。教育灾区群众尽量不要在外面进食,在被水淹后,因不确定外面的食物是否安全卫生,还是自行烹调为宜。若是必须在外进食,要选择有信誉的餐厅,同时只吃熟食,不要吃凉拌菜等易受污染的食物。
2.5 生活用品的消毒 洪灾过后,防治传染病蔓延是一项重要工作,而消毒正是防治传染病蔓延的最好办法。灾区群众除了要做好食物与水源的消毒之外,告知灾区民众煮沸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消毒手段。特别是被洪水浸泡过的生活用品(尤其是餐具),只有在充分煮沸消毒后才能再次使用。否则,这些生活用品有可能在洪水浸泡的过程中沾染细菌、真菌或其他污染源,从而造成使用者感染疾病,甚至导致传染病的扩散。
[1]邹 钦.洪涝灾害卫生消毒的基本原则及其应急处理措施[J].中国消毒杂志,2010,27(6):741-742.
[2]曹 力,王 藩,杨慧宁,等.浅谈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应急控制措施[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7):396-397.
[3]谢克锦.洪灾后卫生防疫的几点思考[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17(6):70-71.
(收稿:2012-09-12 修回:2013-01-20 编校:丁艳玲)
R 187
A
2095-3496(2013)02-0104-02
545002 广西柳州,75100部队卫生处(焦 伟,孙志杰);广东广州,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权超)
李权超,E-mail:liqchao@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