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孝
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山西 临县 033200
逍遥散的临床应用探析
刘建孝
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山西 临县 033200
逍遥散;神经衰弱;慢性胃炎;妇科痛经;中医药疗法
逍遥散出自宋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薄荷、生姜、甘草组成,是四逆散衍化而成。其功效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是调和肝脾的常用方剂。笔者治疗内科、妇科临床疾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依据 ①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感觉过敏,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下,睡眠障碍,汗出恶风,经常怕冷,容易感冒。②体检检查时无阳性体征。③心电图、脑电图、脑血流图均正常或基本正常。④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正常。⑤可排除器质性病变。
1.2 治疗方法
1.2.1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型 治宜疏肝解郁、调达气机、兼顾脾土。予逍遥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柴胡15g,薄荷12g,炙甘草6g,佛手10g,木香10g,煨姜3片。每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饭后1h服。
1.2.2 郁久化火,肝火上炎型 治宜解郁,清泻肝火。予逍遥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2g,茯苓15g,当归15g,白芍药12g,薄荷10g,栀子10g,牡丹皮12g,生地黄20g,黄芩20g,通草10g,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 l,早晚饭后1h服。
1.2.3 忧郁伤神,心脾两虚型 治宜解郁,养心,安神。予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当归15g,白芍药12g,柴胡12g,茯苓15g,白术10g,薄荷15g,炙甘草15g,夜交藤20g,生小麦50g,大枣5枚,生铁落(先煎)100g。若咽中不适,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加半夏12g,厚朴10g,苏叶10g;若心烦、失眠严重者加服朱砂安神丸;若男子遗精者加金樱子15g,芡实15g;若汗出恶风,容易感冒者加黄芪20g,防风6g,浮小麦30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 l,早晚饭后1h服。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以上未复发;好转:临床症状消失,但偶有轻微发作,一般不用药可愈,或服药后迅速缓解;无效:临床症状反复发作,时好时坏,迁延4个月以上。
1.4 讨论 神经衰弱是内科常见病之一,属中医学郁证,脏躁范畴。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郁怒不畅,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则见肝火,情志不遂。肝郁脾抑,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而致心神不安,发生脏躁;脾肺气虚,卫外不固,则汗出恶风,怕冷,经常感冒。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又配当归、白芍药,养血柔肝体用兼顾,血气同调;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使气血得以生化;少许薄荷、煨姜疏散条达;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为郁,正如 《证治汇补·郁证》,“郁证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故用本方加减治疗此病每与应效,虽本病起病多实,久病多虚,但本方药性和平,不补不燥。理气而不伤阴,无论新久病均可选用。另外 “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所以病者心情开朗、解除顾虑也是治愈本病的重要一环。
2.1 诊断依据 胃镜检查示有点片状红斑,红白相间,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并除外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2.2 辨证分型
2.2.1 肝胃不和型 证见:胃脘胀痛,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暖气,每因烦恼郁怒而痛作,舌苔淡白,脉弦。
2.2.2 脾胃湿热型 证见:胃脘胀痛或脘腹痞闷,口苦口干,口渴不欲饮,大便溏薄,小便黄,舌苔黄腻,脉弦濡。
2.2.3 脾胃虚寒型 证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食后胀闷,纳呆少食,神疲乏力,便溏次多,时吐清水,手足不温,舌苔淡,脉细弱。
2.2.4 胃阴不足型 证见:胃脘灼热疼痛,口渴思饮,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2.3 治疗方法
2.3.1 肝胃不和型 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逍遥散合柴胡疏肝散为本证特效方。脘胀明显加厚朴、苏梗;上腹痛甚者延胡索、川楝子;肝郁化火加牡丹皮、栀子、黄连。
2.3.2 脾胃湿热型 治宜清利湿热,和胃止痛。本方减芍药防其酸敛碍邪,加苍术、厚朴燥湿行气。热重于湿加黄连、黄芩、蒲公英;湿重于热加薏仁、白豆蔻、半夏。
2.3.3 脾胃虚寒型 治宜温中和胃,健脾补虚。本方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泛吐清水加干姜、吴茱萸、半夏;泛酸嘈杂加左金丸。
2.3.4 胃阴不足型 治宜养阴益胃。本方加沙参、麦冬、玉竹,甘寒生津;加香橼、佛手理气不伤阴。
2.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复查病灶愈合;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胃镜提示病灶部分有好转;无效:病状无改善,胃镜显示病灶无好转。
2.5 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范畴。胃脘痛的发生常见原因有病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首先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火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故而发生疼痛。如 《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气郁结,久郁化火,火邪又可伤阴,可使胃痛加重或病程缠绵。另外,外受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结于中,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均可导致胃脘痛。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但胃与脾互为表里,而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故胃脘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笔者在临床上应用逍遥散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本病每与应效。方中柴胡舒肝解郁,调理气机为主药;香附、白芍药助柴胡舒肝解郁,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陈皮、枳壳行气导滞,共为辅药;川芎、薄荷理气活血止痛,为佐药;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佐药。其中香附疏肝行气,乃 “气病之总司”,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乃 “血中气药”。另外,茯苓、白术健脾和营,取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本方有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特点,临证时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虽有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治则,然通之之法不尽相同。
3.1 临床表现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3.2 治疗方法 疏肝行气,祛瘀止痛。逍遥散加味,当归15g,柴胡15g,茯苓15g,白芍药15g,白术15g,薄荷12g,香附10g,赤芍12g,丹皮12g,乌药12g,五灵脂10g,煨姜5片,延胡素15g,甘草12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饭前1h服。若痛经剧烈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若兼小腹坠胀者,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
3.3 讨论 笔者认为妇科痛经在临证中以实证型,气滞血瘀最多见,虚证者少见。由于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肝气郁滞,故胸胁、乳房胀痛;冲任气滞血瘀,故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所以应用本方加味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治疗痛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06-208.
[2]谢邦永.养心开郁法治疗脏躁50例小结[J].中医杂志,1983,24(10):762-76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R289.5
A
1007-8517(2013)08-0063-02
2013.03.15)
刘建孝 (1960-),男,主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急诊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