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灸法治疗热证、实证的初步探讨

2013-01-23 21:27舜,陶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施灸吸收能力胬肉

姚 舜,陶 崑

(秦淮区中医医院,江苏 南京210000)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针》中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性。艾叶是施灸的主要材料,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益气温阳等功效,因此历代普遍认为艾灸是温热疗法,尤其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把灸法主要用于治疗寒证、虚证,认为热证、实证者施用灸法则会使热者更热,实者更实,犯虚虚实实之忌,所以历代以来大部分医家不将灸法运用于热、实之证,而仅仅是在遇到寒证、虚证时才会给患者施以灸法,达到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作用。同时,历代也有医家认为灸法不仅仅可以治疗寒证和虚证,对于实证和热证同样有非常明确的疗效。

1 古代典籍的相关论述

早在《灵枢·背腧》中就有述:“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艾灸补泻》也有谓:“以火补者,毋吹其火,待自灭也,即按其穴。”此二者明言艾灸根据施灸时灸火大小和时间长短可以分补泻,绝非纯补纯泻之法。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这是对艾灸临床用于外科实、热证最为具体的描述。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中提出:“寒热虚实,皆可灸之。”李氏更详道:“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也”。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道:“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朱氏还认为灸可使“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明·楼英《医学纲目》曰:“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义也”。这与清末医家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中“若夫热证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不谋而合。

笔者通过对这些古代医家著作的学习将他们对艾灸治实、热证进行的理论分析主要归纳为4种:(1)虚实补泻论:艾灸既有补泻之法,临床运用时不论寒热虚实,适当的选择补泻,辨证施治即可;(2)引导发散论:灸热能引导邪热随火外发,此时灸火就是一种载体,犹如自然界之风可以引动空气的流通带走浮云,犹如自然界之雨可以冲刷污秽,使身体恢复洁净健康;(3)阳生阴长论:立足于阴阳互根互用、相生相克理论,灸火属阳但同样可以补阴,阴平阳秘即可御邪外出;(4)从逆治法论:早在《内经》中就已提出正治反治,从治之意在于顺应疾病之表象选择治法,但此法必须建立在对病人的体质虚实、疾病的发展转归有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方能辨证施治。

2 现代医家对于“热证可灸”的研究

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周楣声《灸赋》有曰:“夫人有虚实……热升火郁,灸更有功。”并且从火疗与灸疗的不同、古今灸法不同、热证用灸的注意事项、热证用灸与八纲辨证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热证贵灸的观点,并成功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作为科研课题予以证明。成都中医药大学廖方正教授用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实者多用勿令其生,虚者每次少用勿令过熟”,只要准确辨证、灵活施灸亦能治热病。吴焕淦、王富春著作《灸法医鉴》和谢锡亮教授所著的《谢锡亮灸法》中列举了大量实证、热证用灸的方法以及大量临床病案验证了热证可灸。诸多临床医师也发表论文探讨:(1)从火郁发之论、甘温除热论、热因热用论、双向调节论总结了前人的热证用灸的理论[2];(2)从表热证、实热证、虚热证不同热证的施灸机制支持了热证可灸的论点[3];(3)从温通气血、以热引热、助阳益阴、灸法补泻细致的对热证可灸进行了研究探析[4]。

笔者同样在古今灸法的对比中发现,近现代随着灸疗方法的进步也促使灸法运用的范围变得更为广泛。早期的灸法多以创伤性的、愈后有瘢痕的直接灸为主,对艾火不加控制,但随着人们对无痛化需求和对可能造成感染的可控化需求的提高,以无创伤的、无瘢痕的间接灸、温和灸、温灸器灸等应运而生,使艾火的烈度、渗透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对于实、热之证运用现代灸法就可以准确的施以补泻,避免古法伤阴耗气之弊。现代理疗学中由理疗仪器使患处产生温热达到治疗效果就与古老的艾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发展将传统的艾灸法得以延续和弘扬,临床灸治病种与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3 陶崑主任的针灸临床经验总结

灸的功效特点归为以下几点:①疏风解表、调和营卫;②通经活络、活血化瘀;③温经散寒、祛风除湿;④升提中气、温阳举陷;⑤消瘀散结、祛腐生肌;⑥培补脾肾、温阳利水;⑦回阳固脱、复脉救急;⑧强壮元阳、固摄冲任;⑨引导实热、附火外发;○10养阴益气、散火除热;○11灸火畅达、拔引热毒;○12扶正祛邪、协调阴阳;○13强身保健、祛病延年。用现代医学的观念来看,灸具有: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包括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②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③调节血压;④对血液循环系统可产生较大影响,包括影响血液的成分,增强白细胞数量和吞噬作用,增强红细胞对血小板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⑤增强组织的吸收能力,使吸收能力旺盛,包括胃肠吸收能力、炎症病理产物的吸收能力、出血后瘀血的吸收能力;⑥对炎性病灶起到抑制作用;⑦镇痛作用;⑧血行的促进作用,可使血行旺盛,对血行障碍而产生的种种疾病、炎症、肿胀卓有疗效;⑨加强自然治愈能力。灸法能使全身生理功能恢复,进一步扩展了运用范围。

4 病案举例

陶主任在临床上不拘一格、灵活运用艾灸之法治疗实、热之证,取得了明确疗效,深得患者喜爱。现列举两例如下。

病案1:带状疱疹。刘某,男,67岁,刻诊:左胁肋见自后向前二指宽区域内密集分布大小水疱皮损,部分已融合为蚕豆般大疱,根盘红染紧束,疱壁光亮,疱液尚清透,局部疼痛难忍,不可着衣。面红,气急,纳差,便干,溺黄,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数。先施以围针,留针30 min,起针后再将四支清艾条扎成一捆,吹红艾火,在距离病灶局部10余公分的高度施悬臂温和灸,自上而下、自前往后扫散,以温热泛红为度,灸15 min。灸毕疼痛即大减,次日复诊时水泡已萎缩起皱,重复原法三四日即逐渐结痂向愈。经治一月余告愈,仅有少量色素沉着,随访3月无后遗症疼痛,皮肤感觉无异常。该患者辨证当属湿热毒邪侵袭,热郁血分,发于肌肤腠理而成。灸之以温蕴化湿,引热外出,达到收敛疱疹、导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选择灸热绵柔而持久的悬臂温和灸,并以局部微红热为度,短时施灸避免伤阴耗气。

病案2:胬肉增生。张某,女,20岁,右手中指桡侧甲沟在修剪指甲过程中损伤,自用红霉素眼膏等一月余,创口未愈但见麦粒大小,红色胬肉增生,轻触即痛感明显,甚则渗血。局部红肿,搏动样疼痛,透明淡黄色渗出液。指关节活动正常。素体健康,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数。先以三棱针在胬肉根盘周围择两点点刺出血1次,止血后即以清艾条1支点燃吹红,在胬肉周边及顶端距离5~6 cm施以悬臂温和灸,以红热为度,并嘱患者回家后按法施灸,日行二三次,每次20 min。1周后复诊,胬肉已然缩萎逾半,再1周,胬肉平复,触碰亦无疼痛、出血。1月后复诊,病灶处完全愈合,随访3月无复发。此例辨证当属金创未愈毒邪侵袭、气血瘀滞型,灸之以达行气活血、祛毒消胬之功。

5 小结

周嵋声《灸绳·热证可灸赋》曰:“虚热用灸,亢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结能瘳;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热能就燥,寒以温酬;火郁宜发,早有嘉猷。”这说明灸法治疗热征、实征,只要辨证准确、施法得宜、度量得当就可以获得良效,值得广大同仁借鉴。

[1] 周楣声,唐照亮.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2] 金远林,吴军君.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2

[3] 林莺,许金榜.热证施灸的机理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1):28 -29

[4] 王家骜.热证可灸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6):41

猜你喜欢
施灸吸收能力胬肉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中暑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作用的产业差异性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