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环 史莉萍 张春兰
高血压危象是高血压病程中的一种特殊临床征象。急性血压升高,舒张压>120~130 mm Hg(16.0~17.3kPa),严重威胁靶器官功能。出现头痛、烦躁、眩晕、心悸、气急、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暂时性偏瘫、失语、眼底视盘水肿及出血等,甚至昏迷[1]。通过临床护理工作,在快速降压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随时调整药物剂量,以防降压过度。选取临床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危象患者50例的临床急救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高血压危象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9~73岁,平均53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31例,病程2~12年。舒张压>120 mm Hg,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烦躁、多汗、面色苍白、视物模糊。首次发病的病例有13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41例,继发性高血压9例。
1.2 结果 经临床救治血压控制后维持疗效,积极处理并发症,经临床治疗及护理,临床症状缓解,效果良好。
高血压危象及脑病是高血压急症,此症必须紧急处理,否则危及生命。即争分夺秒迅速降压、制止抽搐和降低颅内压。
2.1 一般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绝对卧床休息。给氧,昏迷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建立静脉通路,确保及时输入降压药物。良好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避免情绪的,适当的有效的镇静剂[2]。限制盐的摄入,每天少于6 g,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充足的钾,钙,镁的摄入量;禁食刺激性食物,如酒,烟草,昏迷患者鼻饲。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排便。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持续吸氧,并于湿化瓶内加30%的乙醇。急性左心衰者予半卧位。保持患者床位整洁及周围环境安静,患者须绝对卧床,护士协助一切生活护理,注意保护皮肤,每2 h翻身1次,对神志不清者加床栏,防止坠地。保持大便通畅,给予饮食调整,需要时适当给予镇静剂。嘱患者排便时勿用力,剧咳时给予镇咳药,防止过度用力引起颅内压增高。
2.2 临床观察 严密观察血压,严格按规定的测压方法定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最好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每15分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监测心脏、肾功能变化,观察神经系统反应、神志、瞳孔大小及两侧是否对称。注意患者的症状,观察头痛、烦躁、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经治疗后有无好转,精神状态有无由兴奋转为安静[3]。降低血压意识可以恢复,抽搐停止,所以应迅速降压,停止发作,减轻脑水肿,按规定的适当使用脱水剂。记录24 h的输入和输出,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见性观察,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做心电监护,及时观察有否心悸、呼吸困难、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等情况出现。脑出血表现为嗜睡、昏迷、肢体偏瘫、面瘫,伴有或不伴有感觉障碍,应加以观察,出现情况及时处理。观察尿量,定期复查肾功能,使用速尿时尤其应注意。
2.3 药物护理 迅速降压,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强效、速效的降压药物,如硝普钠、二氮嗪等。治疗期间,观察疗效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心悸,面色潮红,搏动性头痛等。防止血压下降过快的降压过程中,调整剂量和速度,严格按照规定,收缩压低于90 mm Hg,舒张压低于60 mm Hg应告知医生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速度。发生抽搐者,应听从医生的劝告,立即给予解痉,可给安定,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或给予10%水合氯醛灌肠。待血压降低、病情稳定后,协助医生分析血压过高的原因,作进一步检查。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复发。
2.4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情绪和环境的不良刺激与高血压的形成密切相关。患者多有焦虑,抑郁,易怒,心理特征,所有护理人员应善待患者,耐心周到,避免举止僵硬而影响患者。深入的了解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指导患者练习自我控制能力,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应该保持病房和周围环境清洁安静,创造良好的患者治疗和休养的舒适环境。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1-266.
[2] 蒋梅.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3,1(9):1617.
[3] 孙宁玲.高血压综合评估的重要性.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2(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