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巍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辽宁 锦州 121001)
高频超声诊断外周神经鞘瘤
魏智巍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辽宁 锦州 121001)
目的 探讨高频多普勒超声在外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浅表神经鞘瘤患者超声诊断资料。结果 神经鞘瘤的典型声像图特点为圆形及椭圆形低回声,边界清,包膜完整,可见液化,周边可见鼠尾征,超声诊断12例与病理相符,3例误诊。结论 利用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结合临床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外周神经鞘瘤作出诊断,在外周神经鞘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高频超声;神经鞘瘤;诊断
神经鞘瘤包括髓内的神经鞘瘤和外周神经鞘瘤,前者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后者发生于周围神经系统鞘鞘状结构,神经鞘瘤为外周神经常见的肿瘤之一,源自神经髓鞘Schwan细胞[1],发生于外周神经干者常见于颈部四肢及躯干等浅表部位,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外周神经鞘瘤的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旨在对高频多普勒超声在外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系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鞘瘤患者,均为良性,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5岁,患者均因扪及体表肿块而就诊,其中触压或牵拉肿块时有肢体远端放射性麻木疼痛或放射性感觉异常者11例,无明显症状者4例,病程1个月~3年不等,发生部位:四肢12例,颈部2例,胸壁例1例。
1.2 诊断方法
仪器采用HpIE33及IU22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的频率为5~12MHz,检查时患者需充分暴露肿块所在部位,采取直接扫描的方法,对病灶进行多切面多角度的扫描,二维超声认真观察肿块大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情况,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的血流情况,并注意仔细寻找肿块两端是否与神经相连。
2.1 灰阶声像图表现
本组15例神经鞘瘤均为单发,超声图像均表现为规整的椭圆型圆形或梭型,边界清楚,有高回声包膜,其中10例内部回声呈均匀的低回声,后方回声未见明显改变或稍增强,为实质性;5例表现为混合型,肿块回声不均匀,其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及低回声区,术后经病理证实内有坏死出血。15例中有7例超声表现可见“鼠尾征”,即在肿块长轴的一端或两端可见与之相连的神经干细尾状低回声。
2.2 彩色多普勒表现
本组15例神经鞘瘤中有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未探及见明显血流信号;6例可探及少许点条状血流信号,5例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可探及血流信号的肿瘤中频谱多普勒测量阻力指数为0.56~0.80.。
2.3 超声诊断率
本组15例超声检出率100% ,超声诊断神经鞘瘤12例,均经手术完整剥除证实,准确性为80%,发生于颈部4例(来自颈部臂丛神经),四肢10例(来自桡神经2例,尺神经1例,正中神经6例,胫神经1例),胸壁1例(来自肋神经),其中3例误诊,2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1例误诊为纤维瘤。
神经鞘瘤是发生于外周神经源性的常见肿瘤之一,大多数为良性,极少数为恶性,神经鞘瘤以雪旺氏细胞为主体,沿神经干生长,其发病年龄以30~50岁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性别上其发病率也无明显差异,男女发病率相当,肿瘤往往从神经干一侧发出,位于神经干的神经外衣内,有薄层完整包膜,手术可完整剥除 以往临床诊断只能依靠触诊及相关体征作出初步判断[2]发生于浅表部位的神经鞘瘤患者因为肿瘤对神经的压力较小,未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其临床症状较轻或不明显,因此超声对于神经鞘瘤的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外周神经鞘瘤的典型声像图特征:神经鞘瘤表面光滑,肿块大体标本均见完整的纤维包膜,超声声像图中,肿块呈椭圆形或圆形低回声,周边见完整高回声带包绕,纵切时肿块两端相连的神经干在图像上可显示为卵圆形肿块两侧渐细的锥形结构称鼠尾征,此为神经源性肿瘤的重要征象[3],神经鞘瘤组织学上表现,2种组织结构,即antionA型和antionB型,外周神经干者大部分以A型结构为主,易形成囊性变[4],大多体积较大神经纤维鞘瘤发生出血坏死时可见小片无回声区,本组15例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未见明显特异性。此外神经鞘瘤需与神经纤维瘤,淋巴结,肌纤维瘤等鉴别,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的鉴别要点是要注意观察肿瘤内部是否能探查到神经纤维回声,因为神经鞘瘤生长于神经鞘的外周部,呈偏心膨胀生长,因此肿瘤内不能探及神经纤维回声,而神经纤维瘤呈中心性生长,神经纤维散在穿插分布于肿瘤之内,因此在肿瘤内可探及神经纤维;淋巴结肿大与神经鞘瘤鉴别时要注意肿大淋巴结常为多发性,无包膜,而神经鞘瘤常单发,且有完整包膜,另外肿大淋巴结常可见淋巴结门结构,彩色多普勒可在肿大淋巴结内探及呈树枝状分布的血流信号,而神经鞘瘤无此血流特征。由于神经鞘瘤多发生于肌间隙,肌束间,因此需要与肌纤维瘤相鉴别,肌纤维瘤在超声声像图可见组成肌腱和韧带的胶原纤维表现为比神经内结缔组织形成的强回声排列更为规则多束细强回声带,神经鞘瘤在且横切时可探及神经纤维束形成小圆形低回声区的筛网状结构,而肌纤维瘤不具此声像图表现,此外,临床症状对鉴别诊断也有很大的帮助,神经鞘瘤因压迫使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的麻木和疼痛感是其最重要的临床体征。
综上所述,外周神经鞘瘤的高频超声图像有很多特征性表现,当声像图表现为圆形及椭圆形低回声,边界清,包膜完整,可见液化,周边可见鼠尾征等声像图特征时,结合神经鞘瘤的一些重要临床体征,超声可对神经鞘瘤能做出正确诊断;并可根据神经解剖位置,对其神经来源做出一定程度的推断,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但声像图缺乏特征性表现时,应结合临床,以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因此高频超声在外周神经鞘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997-998.
[2] Reynolds DL,Jacobso JA,Inampud P,et al.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eripheral nerve shealth tumor[J].AJR,2004,182(3):41.
[3] 柏宁野,戴光华,郑辉.外周神经源肿瘤的声像图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3(4) : 309-311.
[4] 范钦和.软组织病理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56-362.
R739.4;R445
B
1671-8194(2013)23-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