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例漏诊分析

2013-01-22 12:52王志勇王亚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进行性肌萎缩肌酸激酶

王志勇, 王亚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性的肌肉变性疾病,其特征为进行性的肌肉无力和萎缩。根据遗传方式、起病年龄、受累部位、病程和预后等因素,分为数种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最常见[1]。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属X-连锁隐性遗传,发病早,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婴儿时期起病甚少,多在5~6岁前开始发病[2]。常以骨盆带肌无力、肌张力低、走路缓慢、易跌倒为首发症状,可逐渐累及肩胛带、四肢远端肌群及面肌。血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增高是重要而敏感的指标,以假性肥大升高最明显。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该病发病率低,呈进行性,后期出现Gower征时易于诊断,但早期仅表现为乏力,易被误诊、漏诊。因其发病年龄小,症状不典型,临床上不易早期诊断。笔者曾漏诊1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现分析漏诊原因,引以为戒。

1 病历资料

患儿男,4岁6个月,因“左下肢跛行半月余”于2012-02-06就诊。家长代诉,患儿于入院前半月常自诉左髋部疼痛不适,行走不稳,容易摔倒,左下肢无力,走路跛行,遂来本院就诊,门诊以“左髋关节滑膜炎”收住。入院后给予患肢皮牵引制动等治疗,1周后髋部疼痛消失,左下肢跛行好转,予以出院。1个月后复诊基本痊愈。3个月后再次因走路不稳,外伤后致右下肢肿痛来就诊,X线片示右胫骨中下段青枝骨折,遂以“右胫骨青枝骨折”收住院。入院体查:体温36.9℃,脉搏106次/分,呼吸22次/分。神清,精神差,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全长无压痛及叩击痛,四肢无畸形,右下肢胫前局部红肿,右胫骨中下段压痛明显。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良好。入院诊断:右胫骨青枝骨折。入院后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电解质均正常,给予患肢石膏外固定等对症治疗。次日查房仔细体查见双下肢大腿部肌肉略有萎缩,无肌颤,无感觉障碍,腓肠肌略显肥大,双下肢肌力Ⅳ级,遂急查心肌酶,结果显示,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值5 128U/L,初步考虑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追问病史,家长回忆起3年前患儿因腹泻在儿科住院治疗,医生曾告知其有一项化验值高,但家长未予重视。遂查看3年前病历,显示当时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值3 416U/L,考虑为心肌损伤,医生建议继续治疗,但家长拒绝,腹泻治愈后签字出院,亦未遵医嘱进一步复查。经再三追问家族史,得知患儿外婆家族中有类似疾病2人,均已因该病身亡。患儿外婆方面隐瞒了该病家族史。待患儿病情好转后1周予以出院,建议家长去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1周后家长电话告知已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性肥大型)。

2 讨论

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由于染色体Xp 21上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一般男性患病,女性携带突变基因。实际上仅2/3患者的病变基因来自母亲,另1/3患者是自身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突变。抗肌萎缩蛋白位于肌细胞膜脂质层中,对稳定细胞膜、防止细胞坏死、自溶起重要作用[3]。其临床表现包括:(1)进行性肌无力和运动功能倒退。一般5岁后症状开始明显,骨盆带肌无力日益加重,行走摇摆如鸭步态,易跌倒。大多10岁以后丧失独立行走能力。(2)Gower征。(3)假性肌肥大和广泛肌萎缩。(4)多数患儿有心肌病,甚至发生心力衰竭。部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损害。实验室检查:(1)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显著升高,可高出正常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其增高在症状出现前就已存在。(2)肌电图呈典型肌病表现。(3)肌肉活体组织检查。(4)遗传学诊断[3]。本病预后极差,多于20岁前死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呼吸道感染[4]。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对症疗法及一般支持疗法,包括应用维生素E、肌苷、加兰他敏、别嘌呤醇、苯丙酸诺龙以及中药等。适当的功能锻炼进行各关节充分被动运动、针灸、推拿按摩等均可延缓更严重的肌无力肌萎缩和关节挛缩的发生。积极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对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是有价值的。通过家系调查,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测定和DNA分析,尽早发现基因携带并予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1]。

该患儿1岁6个月时因腹泻住院化验发现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值异常增高,当时无临床症状,未引起医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4岁6个月患儿逐渐出现走路不稳、易跌倒,两次住院治疗。尤其第2次住院,因走路不稳摔伤致右胫骨青枝骨折,医生查房时家长诉说患儿近半年来走路不稳,易摔倒等病史,此时才引起医生的警觉,进而查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值5 128U/L,经再三追问有家族史,最终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分析其当时漏诊原因:(1)片面分析某项检查,仅因心肌酶谱增高就考虑心肌炎。患儿1岁6个月时因腹泻住院而发现心肌酶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增高,当时无相应症状,考虑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临床少见,发现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值异常增高,基层医生仍以常见病、多发病考虑,故没有更进一步追问家族史。(2)医生临床经验欠缺,思路不广。患儿4岁多时因摔伤致骨折入院,医生没能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仅按一般的外伤处理,在查房时家长祥说病史时才引起警觉。(3)家长重视不够。患儿1岁6个月时住院发现问题,且自动出院时告知其复查,但家长不重视,未予复查。由该病例回顾性分析,提示基层医生在诊断疾病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仔细体格检查,更要完善相应的检查。发现早期及不典型病例,思路要开阔,进一步做相关检查,以免误诊、漏诊。

[1]薛辛东,杜立中,王伟,等.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6-458.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57-2358.

[3]沈晓明,王卫平,常立文,等.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14-415.

[4]邹丽萍.儿童进行性脊髓型肌萎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2):727-729.

猜你喜欢
进行性肌萎缩肌酸激酶
肌肉萎缩真有那么可怕吗
Adventurer on the wheels轮椅上的华丽冒险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护理探析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三)
更正
首儿所关爱脊髓性肌萎缩症儿童
两种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表达谱差异性比较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