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新拓展

2013-01-21 22:02李纯斌
关键词:自然界文明人类

李纯斌

(湖南化工职院 思政课部,湖南 株洲 412004)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新拓展

李纯斌

(湖南化工职院 思政课部,湖南 株洲 412004)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新拓展,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视域上生态思维路径的开启,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另一种诠释方式,并提供了立足现实的理论特质的指向性。

生态文明;和谐价值;新拓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要全面推进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一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一、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视域上生态思维路径的开启

生态文明已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们自身都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作为反思物质文明并体现人们生产实践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的形态,必然是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动力来自于其内在的各个系统、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并促进三者之间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从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来看,文明的转型都关联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迎接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发展,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生态文明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对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注重经济人理性、技术理性,强调抽象理性和经验理性的反思。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界是现实的,是不能孤立和抽象的,“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导、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如果独立于人之外去理解自然界,那么这样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2]这就是说人类自身和自然界必须是一致的认识,不存在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的对立、截然分开的观点。这些观点必然要反映到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连的工业文明的社会制度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其题中应然的本质内涵就是超越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

从理论渊源来看,德国学者E·海克尔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其后,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人类新的价值指向不断得到发展、丰富与完善,逐渐从单一的生态环境领域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诸如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生态文化观、生态伦理观等。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一直就存在深刻、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念价值和思想,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时,他以人、社会、自然为内容,从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表述了人、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并且具有很大的前瞻性。首先,马克思主义把人、社会、自然的内容体现为具有内在统一的复杂综合整体。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3]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生活的源泉,是人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因此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在这里,自然给人的生命活动提供材料、对象和工具,甚而“变成了人的无机身体……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自然还为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对象、材料和工具,“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和材料”。[4]同时,人以劳动这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方式积极能动地改造着客观世界,这个过程必然会形成人化的自然界,目的在于使自然按照人的要求,向有利于人的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4]但是人调节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实践活动不应是非理性的、随心所欲的甚而无度的,而应该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内容指向的内在一致性,并关联着社会制度文明发展的进步,把自然史和社会史统一起来,这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完成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任何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从而形成深刻蕴含人、社会、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哲学思想从根本上超越欧美西方逻辑现代性的范式,从而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超越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命题。

二、生态文明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另一诠释方式

第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破坏生态文明、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这种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没有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利己国际秩序的动力根源。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必然实施或直接或间接的掠夺和扩张,诸如对全球化加以利用,以及操纵资金技术援助、贸易义务、教育、债务削减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议题,推动和加剧生态危机向不发达国家的转移和扩散。相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关于人、社会、自然以及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的观念,马克思主义给出着科学、全面的观点。首先认为自然的社会烙印和自然的独立性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作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独自存在的自然,是包括人的自然和人以外的自然的一切存在物的总和,其规律是客观的;另一方面,认为自然的概念及其规律必然要运用社会的概念并体现人为的支配以及人的努力奋斗,这样关于自然及其规律的概念才能定型、才能适用。其次认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真正包含并能真实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在于它跟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紧密相联系,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人、社会、自然的本身内涵作为逻辑起点,来研究生态系统、环境问题,以及科技负影响、现代理性主义问题,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当然,从更深刻原因来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既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4]因此,这就必然能于真实意义上把握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社会、自然,并真正实现这种相融共生的关系。

第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包含了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共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不断发展并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生态文明包含了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尊重和爱护自然,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在对待自然上,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这种社会生产实践“将合理地调解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它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发掘人的主体性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人具有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要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因为人与社会是一种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4]在这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社会提供人活动、生活的所有条件;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人,社会本身就依赖于人的生产实践基础,而且社会、自然的环境以及社会的秩序都是由人创造并遵守的,在这里,人、自然、社会的发展是内在要求需达成合乎理性的共识。因此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局面。[6]甚而可以说,人、社会、自然的命题归根结底都要从人的社会性来解决,这种社会性决定着社会的质量和方向;这样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良性循环的社会,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的局面。

三、生态文明提供了立足现实的理论特质的指向性

首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毛泽东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指出,“对客观必然规律不认识而受它支配,使自己成为客观外界的奴隶,直至现在以及将来,乃至无穷,都在所难免。”因此可以说“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7]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注重利用自然资源,诸如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等等。邓小平在他的著述、谈话和实践中主要侧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的思想。他认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要看到“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8]他认为“至于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8]江泽民认为,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同时,他指出经济发展,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满足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9]胡锦涛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以人为本,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6]这些探索奠定了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

其次是生态伦理价值观的转变。首先要扬弃西方传统哲学的那些观点。这种观点是从人统治自然的工业文明逻辑出发构建的哲学思想,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是理性存在物,因而才有内在价值,并作为主体可以获得伦理关怀;而生命和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是不能讲道德的,道德只能对人讲,它们没有资格去获得伦理关怀的。在这里,就要从观念上、价值上解决“人的物化与异化、技术世界对人的统治、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遗忘”等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存在、活动离不开自然,同时现实的自然界也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否则就会退回原始的自然状态。因此,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自然也需要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和自然都是主体,都有价值,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性与生态性要全面统一。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中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真理探索;另一方面也要完善人本主义规约来充分利用知识、应用高科技,并坚持合理合法、自律他律结合的原则。

再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和人类本身的和谐是理想社会的两大基本特征。在社会发展中,一方面,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差,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继续存在等,都给了我们社会发展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形势。那么要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首先从观念上来说, 要真正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概念。也就是说,既要发挥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又要严格要求实践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规律;要以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价值导向,深刻认识并能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处理好以下关系: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物质财富和生活质量的关系,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等;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其次,要积极变革传统的非生态实践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践模式。在这里,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6]因此,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要重视社会指标、环境指标,从而形成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确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和谐社会建设所必备的物质生产力。再次,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是单一的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程度,也不是单一的表现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上,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10]而且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在这里,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消灭,社会关系和谐,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消失,体现为人、自然、社会之间矛盾的生态问题可以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中得到解决;同时,人的物化、人类之间生存竞争等问题不再是问题,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并能自主与自觉的调控整个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以及实现人类的自我克制、自我升华、自我超越,最终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真正形成能在社会关系变革与社会和谐实现的这个必然前提条件上得到确立。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97,120, 120,121.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

[6] 认真学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1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1.

[7] 毛泽东文选下[M].北京:民出版社1986:846.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164,356.

[9]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2.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696.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New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ocialist harmonious value

LI Chun-bin
(The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unan 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Zhuzhou 412004, Huna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f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clud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ist civilization system, ref l ect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value, and is the production of the view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value of ecological thinking, embodi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ocialism another interpretation, and provides direction based on the realistic trait theo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rmonious value; new development

B82

A

1673-9272(2013)05-0088-04

2013-07-04

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型研究”(编号:xjk001cdy032)。

李纯斌(1975-),男,湖南郴州人,湖南化工职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自然界文明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