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思政部,湖南 长沙 410205 )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李 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思政部,湖南 长沙 410205 )
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相互作用、密不可分。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之间的桥梁;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激励和强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发生了变化,他们的道德情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方面,如道德情感空洞、薄弱、不稳定等。为此,大学生自身应该加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道德环境,引导大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实践
21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人才竞争备受瞩目。当代大学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即德才兼备,近些年来,品德已逐渐成为第一要素。目前在校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都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但也有少部分,将道德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甚至连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都不清楚,道德情感失衡。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杀人等案件与这些缺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必须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找到应对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1]是人们出于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发生的情感,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道德行为是指主体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是道德情感的外部标识和具体表现。
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纽带。品德的心理结构除了包括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外,还包括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道德主体对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们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对于行为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三者彼此联系,不可分割。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在正确道德认识指导下产生的道德情感是推动个人产生有关道德行为、引导个体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内部动力。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道德情感就会进行调节,改变道德认识和行为方式。
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不是所有具有丰富道德认识的人,都能做出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马加爵,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在校大学生,完全具备基本的道德认识,也绝对明白杀人是极不道德且违反法律的行为,但为什么他还是做出了那样的行为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德情感缺失,即他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可是缺乏道德情感作连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出现了一条鸿沟,使得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脱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行为的情感方面、社会性方面和认知方面这三者之间事实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情感构成行为模式的动力状态,而行为模式的结构则相当于认知机能,而且仅仅动力状态不能说明结构,仅仅结构不能说明动力状态,因为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如果没有对方就无从发挥它的作用。”[2]所以,人的道德情感会影响其道德行为的发生,在人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中,道德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发展是指个体通过情感调控,使其行为逐渐与社会道德要求相符合的过程。道德情感发展的前提,就是个体要能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并且有着较大兴趣。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对社会道德规范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才可能对其进行道德评价,继而认可某种价值,并使之观念化。在此基础上,个体运用这些观念来构建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这样个体就获得了较健全的道德情感,可以用来支配个体行为。在个体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实践活动,即时刻有道德行为参与,这让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道德行为。
第三,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道德情感是道德活动的直接推动力。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能让人热血沸腾地、毫不犹豫地去追求善的东西,去实践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完善,有利于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同样,悲观失望的道德情感则让人萎靡不振、浑噩度日、安于现状,让人无法吸收甚至无法接受社会道德准则,与道德实践更是越离越远。在这里,爱憎好恶的道德情感使人的道德行为带有明显的倾向性,道德行为在道德情感的指向下得以完成。
另外,所有的道德行为都会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也是通过道德情感表现出来的,符合道德标准的道德行为会得到表扬、赞美的道德情感体验,反之,则会得到批评、指责的道德情感体验。在相互对比中,人们会逐渐学习和效仿那些得到肯定道德评价的道德行为,激励着人们不断去追求高尚的道德活动。
同时,道德行为必须是主体自觉自愿的活动,外力的作用虽然也能发生道德行为,但是动机与效果相分离的道德行为,不仅不能体现道德行为的崇高性与示范性,反而会让道德实践主体变得机械、僵硬。只有带着满腔热情、自觉自愿发生的道德行为,才是值得提倡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愉悦和满足。通过长期的、反复的道德行为而获得的道德情感体验,可以使主体的道德行为方式愈发稳定、愈发持久。
大学生是优秀青年代表,他们中的大多数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道德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此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基础。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状况总体上是好的,能够正确认识道德,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日常交往中也能注重公平正义,关心他人,团结友爱、有良心、知道感恩、具有同情心等。但也有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不够深刻,道德情感不稳定,因此使得他们的道德行为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情感空洞、浅薄。大学校园是存在于社会又区别于社会的一块特殊天地,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可同时也年轻气盛,涉世不深,实践经验缺乏,这样容易眼高手低。他们对于“爱国主义”等道德情感往往有较好的认识,每每谈论起来振振有词,可是一旦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比如,明明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在公交车上,看到有老幼上车,许多大学生装着睡觉或没看见;明明知道尊重师长、讲究公共文明是每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可在校园内看到老师如同没看到,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当代大学生对一些具体道德情感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层面,或仅仅通过别人的道德情感体验而间接获取,缺乏真正的社会实践,缺乏通过自身经历而获得的道德情感体验。
二是道德情感有弱化趋势。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不让自己的情感外露,他们已经不像中学时代那么天真烂漫,尤其是在那些不理解、不尊重、不关心他们的人面前经常掩饰自我、抑制自我、关闭内心世界,既不跟对方吐露心声,也不接纳别人的情感。
三是道德情感稳定性差。大学生已经不像中学生那样一味地接受老师和家长的观点,而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主。对于道德也同样如此,他们内心有种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即成的道德规范,而更愿意接受自己的主观看法,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这样,大学生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必定会随着自身主观看法的改变而改变,而且波动较大。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的孩子,家里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从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遇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很难设身处地的真正为他人着想。另外,他们一直在知识的世界里接受正面教育,认知能力是很强的,可是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当前的很多调查结果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品德心理素质发展水平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中间状态和较差状态占了绝大多数。这样就导致他们很难有稳定的道德情感,更别说用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动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十年来我们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4]
其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大学生德育建设带来了影响。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带给我们富强与文明的同时,也让社会各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的转型,各国思潮纷纷涌入,伦理道德处于紊乱之中,旧的道德体系不再适用,新的伦理道德尚未成型,伦理道德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缺乏市场经济下新的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一些大学生盲目地崇洋媚外,爱国主义情感在它们心目中开始逐渐淡化。另外,市场经济道德讲究公平竞争、效益优先原则;而社会伦理道德讲究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两个适用于不同领域的伦理道德出现了矛盾,让一些大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无比困惑。有些大学生就直接将市场经济领域道德运用到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因而出现了损公肥私、善恶不分等错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围绕在大学生周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都让大学生无形中受到影响。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糟粕影响,不能正视现时代伦理道德。
再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足。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培养一直强调只要成绩好,其他的不重要。有些家庭过早的为孩子规划好一切,让孩子必须按照规定行走,这样的确造就了一批人才,但也毁掉了一批孩子,让有些孩子的成长呈现畸形态势,使得道德情感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另外,高校德育往往把重点放在对道德知识的解释上,忽略了学生们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实践,很少有高校重视学生们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教育过程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再者,目前高校师德状况堪忧,部分教师自身道德素质不高,影响了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生活在充满利益矛盾、生存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中,教师个体难以实现自身道德和人格塑造,部分教师失去了师德尊严,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还有个别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能和学生进行良性互动”。[5]
由上可知,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的组成部分,为道德行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是衡量大学生人格健全与否的重要指标。那么,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来优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其更好的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呢?
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现状,首先得从他们自身着手。大学生必须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功利问题;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变生活中的不正确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培养道德情感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取向,不仅是主观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受整个社会关系的制约。我们必须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建设,家庭养成崇德重教的生活格调,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只有三方合力,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优秀的道德情感。
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感,加强自身师德建设。“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6]“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树立献身科技、报效社会和精诚敬业的精神。”[7]在21世纪的教育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已经成为决定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核心因素。教师要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多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挖掘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从而进行正面引导,保障他们在良好的内外环境中成长。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善于钻研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借助情感化的语言和体态,创造课堂教学情感氛围,让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各高校应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其道德情感。大学生通过道德认识获得的道德情感,必须通过道德实践,才能变得更为深刻、更为强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参观访问等活动形式,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体察国情、民情,让他们自觉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增强关心集体、他人、社会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还可以通过开展“爱心奉献”等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去感受人间真情,把所学知识回报给社会,使他们的道德知识在实践中巩固和升华;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娱乐活动,让大学生们在丰厚淳朴的学术氛围中,体会到善的力量,熏陶出他们丰富的道德情感。
学校应该尽力打造出道德氛围,“在言论和氛围上要严厉抨击那些弄虚作假、伪善欺诈的行为,积极倡导真诚坦白、和睦友善的良好关系。”[8]使学生处处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如果学校对不道德的行为放任自由,很多从事道德活动的同学的热情会受到严重打击,造成他们精神不愉悦,久而久之,就会丧失道德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还应建立配套的奖罚机制,对于积极从事道德活动的同学,学校应大力宣传,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以此激发出同学们更大的道德热情,而对道德败坏的同学,则应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真正做到奖罚分明。
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用自己的行动耳濡目染的感染子女,让他们懂得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爱护幼小、爱岗敬业等美德是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
在学校、家庭积极引导的同时,社会也应加强正确的舆论效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引导,使得他们遵守道德规范,正确协调各种关系,达到道德情感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统一。
[1] 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5.
[2] 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6.
[3] 列 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55.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87.
[5] 张四龙,李建奇.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原因与解决之道[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89-193.
[6] 王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47-52.
[7] 刘道玉.21世纪中国教育之展望[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4): 1-4.
[8] 张南生,刘小莉.对当代大学生明礼诚信品格教育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186-188.
On Effect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motion on Moral Behavior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I Y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partment,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behavior go hand in hand. Moral emotion is the bridge between moral behavior and moral cogniti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ral emotion itself is a kind of moral behavior, which has an adjustment, motive, and strengthening function to moral behavio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tus has changed, their moral emotion is positive in general, but there are some worrying aspects, such as the emptiness,weakness and instability of moral emotion. Therefore, college students must foster correct overlooks on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should build a good moral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guide them to form good moral motion, and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moral behavi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motion; moral behavior; moral cognition; moral practice
B82
A
1673-9272(2013)06-0075-04
2013-09-10
李 颖(1979-)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史。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