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医生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对其负面影响及危害不容忽视[1]。根据国内知名医学网站丁香园的最新调查,82%的中国医生认为他们已经产生职业倦怠,而美国医师认为自己产生职业倦怠的占42%[2],本次调查有6000余名中国医生参与,45岁以下者为5700余人,因此探讨我国青年医生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现状,寻找对策,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倦怠又称为职业枯竭或工作倦怠,其概念最早是由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来的。而后Maslach等人对其做了大量系统的实证研究,进而提出了职业枯竭的三维概念,即职业枯竭是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目前职业倦怠己成为工作压力方面较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国外的职业倦怠研究最早是从医护人员开始的,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而国内这方面研究较少。
青年医生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一直是职业倦怠研究中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职业倦怠不仅对自身带来消极影响,还可导致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依从性降低进而使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职业倦怠最初表现在工作热情消失,工作满意度下降,工作效率降低。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改变,工作满意度会进一步下降,从而产生离职、弃医等愿望或行动。职业倦怠感高的医生对病人会表现出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不能设身处地考虑病人的感受,往往会认为病人的要求太多,难以满足其愿望,还会降低与同事、上级之间的交往,且易急躁,不好合作,使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恶化。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医生还面临着家庭及个人生活的压力,因此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又会加重倦怠症状,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3]。
在丁香园的调查中,医生的收入水平不高、工作超负荷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三大原因。医生作为一种高技术、高付出、高风险的行业,理应得到较高的物质回报。然而由于医疗体制的限制,以及存在着地区及医疗单位、医学门类和工作年限的分别,医生的收入差别较大,往往使医生看不到劳动的价值。超负荷的体力与脑力的付出,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较低的工资收入水平,使医生的个人生活质量很难得到保障,青年医生尤其如此。
《生命时报》的“医生生存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近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12 h,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超过36 h,80%的医生工作中没时间喝水,60%的医生黄金周休息不到3天。近些年来,医务人员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消息屡见报端,英年早逝、不明病因猝死的数量逐年攀升。青年医生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更是不言而喻,他们不仅要承受写论文、评职称、求学晋升等成长、成才的压力,还要为结婚、购房、养育孩子等现实的生存困境而忧心[4]。
众所周知,随着医患纠纷不断增多,医患矛盾加剧,医师执业环境受到严峻挑战。2012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8岁的实习医生王浩,死在一名18岁患者的水果刀之下,医患关系的矛盾再一次以触目惊心的极端方式出现。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医生在工作中既要保证治疗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病人和自身的安全。当前,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医务人员承担了很多社会风险和矛盾,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作为直接面对患者的青年医生,他们是医疗工作中的一线大夫,也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直接承受者,常常成为“看病贵、看病难”的第一被指责和被仇视对象,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复旦大学团委统计数据表明,医患关系的紧张已导致很多高风险的知名医学专业招不到好的生源。
工作倦怠的产生与青年医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医生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医生个体因素等诸多方面密不可分。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是应对青年医生职业倦怠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支持系统可使个体减轻压力,缓和职业倦怠的产生。建立社会支持体系,首要的是对医生执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良好的公共信任、关心医生、支持医生的良好氛围中,会使医生具有工作的自尊感和成就感,进而降低职业倦怠感。在尊重、关心医务人员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够理解医疗工作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形成和谐的医疗环境。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也需要医患双方慢慢化解,医生对患者,多一点爱心,也多一些沟通;患者对医生,多一点了解,也多一些理解,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与“维护医生的尊严”并重。医院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保障医生身心健康和病人健康两方面出发,合理安排医生的工作,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改革医生培训及评价机制,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做好医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医院及科室文化建设,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舒缓工作疲劳,提高团队凝聚力。
青年医生个体的自我调适是应对职业倦怠的关键所在。首先,青年医生要培养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自我降压,减轻精神负担,增强抵制倦怠感的能力。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还对医务人员提出了4个基本健康建议:第一,每日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合理饮食;如果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满足全面营养,建议在膳食之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第二,保障睡眠,注重充分休息;一张一弛,才是健康之道。第三,适当运动。第四,善待压力,学会把压力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种种挑战。青年医生应使自己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在各种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各种应激事件和压力面前,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换一种角度看压力,积极地投入到变化之中,必要时可借助专业的心理干预手段,缓解职业倦怠的症状,通过情绪疏导,在适宜的场合进行情绪宣泄,提高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
目前国内医生的执业环境正不断发生改变,青年医生的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要有效的控制和缓解青年医生的职业倦怠,不仅要从制度层面改善医疗环境,还需要完善青年医生的培养模式。
[1] 宋红,徐连英,任华玉.对医生人文关怀的价值思考与对策.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17-19.
[2] 丁香园通讯员.丁香园通讯员与Medscape,中美医生职业倦怠感联合调查报告.http://sr.dxy.cn/article/53805,2013-01-13/2013-01-30.
[3] 李媛媛,李大伟,李笑坤.医学人文关怀融入医院文化建设探讨.中国医院管理,2008,28(8):95.
[4] 郑大喜.医患冲突与医疗秩序重构的制度伦理思考.现代医院管理,2008,6(1):31-34.
杨平.青年医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的探讨[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3,2(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