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泰安市精神病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长时间住院,与外界隔离,造成行为限制、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降),形成住院综合征(孤僻、懒散、少语、被动等)[1],患者对生活要求和兴趣减少,无进取心,依赖性增强,被动适应医院环境,日常和社会各方面能力下降[2]。为改善患者现存的症状,我院通过分类技能训练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1对象 选取我院6个病区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5年,连续住院≥0.5年,无严重躯体疾病。
1.2方法
1.2.1分组 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70例,训练组平均年龄(46.7±7.5)岁,平均病程(10.8±4.3)年;对照组平均年龄(46.3±7.8)岁,平均病程(10.4±4.3)年,两组受教育程度均为小学以上文化,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2“ 三要素 ”技能训练 两组均执行原治疗方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病室环境、病情观察等。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 三要素 ”训练,根据病情分三阶段实施,科主任负责全面工作,担任组长。由经过培训的主管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具体负责,并制定训练计划,主治医师负责评定量表,科主任监督,将训练组患者70例分7组,每组10人,各组暂定1名患者为组长。根据训练过程中患者的具体表现,可由组员重新选举。每周一三五下午训练。每次60分钟,训练整个过程要求护士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引导患者,直至掌握其训练技巧。具体实施办法如下:①第一要素: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即自行行为矫正,需要时间为2~3周,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培养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包括洗刷、铺叠被褥、主动去餐厅用餐、洗碗、换洗衣服、修剪指甲等日常事务,整个过程要耐心、细致、积极引导。②第二要素:人际交往能力训练,需要3~4周,目的是让患者掌握基本的人与人之间交流技巧,懂得文明礼貌、文明用语。首先让患者之间进行交往,如见面时面带微笑,打招呼并要注意肢体语言,如点头、眼神交流等,需要帮助时用谦逊的语言,如“劳驾”“谢谢”等;其次鼓励医患之间进行思想交流,让患者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接受别人的批评,并由护理人员组织患者上街购物,观察患者交流能力,及时反馈信息,适时改正不足,目的是更好的增加患者的自信心。③第三要素:职业技能训练,这一过程要求患者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延缓生产能力的衰退。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并结合生病前所从事的行业给予分工,在专职人员指导督促下参加劳动,包括清理院内环境,患者被服的送取,负责本病区食物的发放、送水、为病人分饭,经过训练让患者修剪花草树木,并给予施肥、浇水、除草,编织工艺品、缝补病员被服、衣裤,定时更换黑板报内容等,让患者亲身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并给予适当的精神及物质奖励。
1.2.3评定指标 由主治医师采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SF-36健康问卷进行调查,分别在入组时3个月、6个月做评定分析
1.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MRSS评分比较 训练组随时间改变量表因子分值逐渐下降,主要表现在活动、社交量表分值明显提高,依赖性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见表1。
2.2SF-36健康问卷得分比较 训练组在社会功能、角色、精神健康因子中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表1 两组MRSS评分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P<0.01。
表2 SF-36健康问卷调查
注:两组比较:*P<0.05,**P<0.01。
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是现阶段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药物治疗和采取干预措施相结合是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原则[3],而采取基本技能训练治疗是减轻或缓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延缓衰退、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4-6]。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单纯依赖药物治疗虽能达到临床痊愈,但患者的角色功能若不经过系统训练,出院后有可能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加上多次反复住院,患者逐渐出现精神衰退,最后丧失生活劳动能力,导致精神残疾。通过系统技能训练,能使患者保持持久的劳动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相互间的协作能力。
本研究针对7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训练组MRSS 3个月时依赖性和对照组无差异。第6个月末依赖性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活动能力、社交能力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说明训练组经过实施技能训练,随着时间的延长,依赖性下降,活动及社交能力都有了较好的改善,而不是处于被动督促下整理自己的事情。SF-36健康问卷的结果显示训练组在社会功能、角色、心理健康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说明基本技能训练能更好的改变患者的行为,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随时间的改变,患者的生活技能由被动变为主动,继而形成一种习惯。通过患者之间的互相劳动、协作以及劳动过程中的语言交流,能促进患者之间的友谊。陶庆兰等[5]研究表明,正确处理及有效地进行日常活动,可促使患者走向社会寻求工作,避免社会性退缩,有效保证社会功能的恢复。
总之,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劳动技巧,才能提高患者对劳动的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改善患者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1] 汪开达. 精神医学新概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28.
[2] 张永福,张海风,张莉,等. 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29.
[3] 项玉涛,李文咏,翁文振,等. “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707.
[4] 苏燕青.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社会干预的特征与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584.
[5] 陶庆兰,邓红,张树森,等. 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4):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