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音乐专业和声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2013-01-10 10:15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谱例和弦声部

冯 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艺术系,广东 茂名 525000)

1 高师和声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师和声课被定位为高校音乐专业作曲技术理论基础课程之一.很多院校的教学内容仍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沿用的依然是斯波索宾的《和声课教程》这本教材.这种纯理论的教授导致学生感到和声课学习应用性不大,学习兴趣不浓.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对高师和声课的教学现状做一分析.

(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目前,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和声课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仍以编配四部和声为主,缺乏对和声分析、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考核的标准常以卷面形式为主,以检查学生对和声序进规则的掌握程度为评判标准.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只是一味地灌输规则,这样导致大多数学生感到内容枯燥、繁琐,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有次我讲完了《阻碍终止》这一章之后,要求学生对肖邦《前奏曲》第四首的后半部分进行和声分析(谱例1),一学生是这样分析的:这首乐曲在e和声小调进入,第二行出现了K46-S-D-T的进行,后面多的四小节全是乐曲的补充部分.学生误把第六小节长音3出现的地方作为和声终止之处,没能分析出浪漫派作品典型的阻碍终止的进行,显然,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理论灌输太多,学生分析应用能力不足所导致.

谱例1

(2)教学内容趣味化不足.在以往的和声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讲授书本知识,超出书本范围的内容很少涉及.结果造成学生觉得内容枯燥乏味,不生动,上课睡觉、看小说等情况频繁出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理论与实践脱节.和声课是一门逻辑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应通过和声课的学习,使自己的音乐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均得到一个全面的提升,但目前大部分学生未能达到这一要求.笔者曾经带一批学生去音乐厅欣赏音乐会,结束后,让一学生谈谈贝多芬古典音乐作品与肖邦的浪漫派作品在和声听觉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听不出来,感觉没什么区别”.由此看来,学生没能通过和声的听觉学习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 改进措施

为了适应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将着重从和声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上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1)优化和声理论学习.为了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四部和声的连接规则,不被那些繁琐的规则所困扰,笔者认为在学习和声的初级阶段,一定要打好基础.例如:在《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等著)的第四章《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里,关于如何在为旋律编配的过程中,能尽量避免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四部同向,内声部大跳等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在学习这章之前,掌握和运用好基本和弦的连接.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把基本和弦的连接归纳为三种关系:四五度关系、三度关系和二度关系,这些和弦连接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四五度关系的和弦之间有一个共同音,因此就可用和声连接法,连接规则可归为:①写出新和弦低

音②共同音保留③一对声部作平行三六度进行(谱例2).若学生按照这三点去连接,就避免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这些规则去粗取精,抓住规律,便能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它.

谱例2

(2)注重和声听觉训练.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要丰富学生的和声听觉.以听觉让学生感知,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启发和声思维.无论是学生做题和教师改题,都应提倡在键盘上弹奏出来.和声教材的每一章后面的习题中几乎都有键盘练习,教师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进度,适当让学生弹奏.例如:在G大调、a小调上让大家弹出T-D-T,T-S-T,(先用和声连接法,再用旋律连接法)T-SⅡ-T(旋律连接法).在弹奏的过程中,学生的手要感觉到各声部的进行,同时耳朵要辨别其不同的效果.T-D-T和声连接法的声部进行,音响效果十分均衡.学生须能听出有一个声部保留音不动,另一对声部在做平行进行,低声部根音在跳进.有对比,有联系,这是一种音响效果.另外一种是旋律连接法,同样T-D-T,它的色彩完全与前者不同:根音在做跳进,上三声部与低声部反向.没有共同音保留的声部,所以对比的效果就明显一点.这些都应让学生反复弹奏,不断感受其色彩、线条的区别.

(3)加强和声分析教学.和声的理论法则源于音乐作品,是从音乐创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因此,学和声不仅要从书本上学,更要从音乐作品中学.要想让学生认识、掌握纵向上的多声结构与横向上的多声运动的规律,以及和声在塑造音乐形象上的表现意义,必须结合鲜活的音乐作品实例.

首先,可以把传统和声学的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和弦连接的方法、声部进行规则以及和声功能理论与序进逻辑等方面,作为和声分析的基本内容,例如:莫扎特《唐璜》(谱例3).

谱例3

这是莫扎特《唐璜》中的一个片段,它是d小调,刚开始主和弦进入,并持续两小节,然后进入属和弦的第一转位,最后又回到主和弦.这里体现出了主属功能的交替与和弦序进的一种规律.学生在分析和声的同时,无疑加深了对作品创作的了解,并增加了进行深入分析的动力.虽然这种和声分析局限于和弦辨认、和声序进辨认,单一调性分析,但结合实际的作品,特别是音响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

其次,可以把作品中和声材料的基本用法与表现意义、和声手法与曲式结构的发展等方面,作为和声分析的重要内容,比如,肖邦《前奏曲》第4首,见谱例1.

这首前奏曲被安东鲁赛什坦认为是“音乐艺术中最富悲剧性的作品之一”,这是下句节奏加快以后,在第二小节强拍第一次出现低八度的属音(Ⅴ9),有力地配合了高潮的出现.高潮中的Ⅰ6以后,即引出下属,目的是带出属和弦,但几经徘徊,真正的属和弦却避而不出,而是到K46,又回到下属.直到第五小节才出现真正的属和弦.当第六小节旋律出现主音时,和声上却是假终止;下一小节K46出现,又意外地进行到一个副属和弦,真正的终止到最后两小节才构成.多次“克制”终止,使旋律出现的主音稳定感被和声的不稳定所克制,直到最后才出现原位主和弦.这种和声手法是典型的浪漫派手法.

这样的分析,就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和弦辨认、调性辨认,而是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探寻和声分析与其它技法要素的配合关系,技术结构与艺术表现的协调关系.和声分析的目的明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4)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在传统的和声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键盘弹奏一些常规的和声进行及和声片断来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但由于课堂训练时间有限,有的学生键盘基础较薄弱,在课下可能很少弹奏自己的和声作业,易形成“纸上谈兵”的恶性循环.若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将相同的旋律或低音,设计成多种不同的和声配置方案,在谱面上进行演示,并让学生拷贝回去慢慢体会其不同的音响效果;甚至可以将范例与学生所做的习题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比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还能及时反馈谱面写作的所有信息.如运用tonica这样的和声课件,可在打谱软件上直接反映出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声部大跳或四部同向等不良进行,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辨别出来并修改;还可使用结构分析功能及时检测出和弦结构是否有错误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和声教学模式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须按照上面所阐述的几方面去灵活实施.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讲述一些名家的逸闻趣事,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到音乐厅欣赏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从欣赏中感受和声,从和声中进一步领悟大师作品的精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高校和声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2]陈建华,陈洁.中国音乐理论书目大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4]樊祖荫.中国和声学研究八十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谱例和弦声部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