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铜仁学院 体育系,贵州 铜仁 5543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对于加快教育观念转变、优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指在大学特定的体育环境中,大学生通过体育知识技能学习和竞赛活动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精神及能力的综合表现。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引起了高度的认同与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描述及培养对策层面的研究,缺少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结构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对西部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对其结构性差异进行因素分析,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以贵州大学、遵义医学院、铜仁学院、贵阳民族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文理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共4 省(直辖市)的10 所高校中随机抽取的6 000 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 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5 81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其中男生3 029份,女生2 781 份。
1.2.1 专家访谈法
通过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以上体育专业教授进行访谈,听取专家们的建议,获取了调研的相关理论支持和实施建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调查》问卷,整个设计严格遵循了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并建立有效的数据库。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常规处理,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2.1.1 体育知识
体育知识作为体育文化素养的基础,是人的意识对体育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支配身体有效从事体育实践的心理基础[2]。本研究主要从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常识、身体锻炼常识、锻炼评价常识4 个二级维度进行体育知识统计分析(见图1)。在体育基础知识方面,能正确理解体育的基本概念的大学生占到72.4%,有43.7%的大学生了解基本的体育竞赛规则,有64.3%的大学生能够掌握一至三项简单的体育技能;在对体育保健常识的调查统计中,有78.5%的大学生了解常见的运动损伤,但是只有26.6%的大学生会常见运动损伤的简单处理,大部分大学生不会擦伤、肌肉痉挛、骨折的简单处理,保健实践能力严重缺乏;此外,有62.8%的大学生懂得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掌握量和强度、循序渐进等科学锻炼理论知识,但是传统体育养生知识不足,这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一定的关系。有73.2%的大学生会通过运动心情、睡眠、排汗量等自我感觉来评价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会评价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
图1 西部大学生体育知识素养统计图
2.1.2 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活动[3]。这一部分主要从体育需求意识、体育价值认识、体育态度和体育情感4 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大学生正值生长发育定型阶段,各种生理机能已经成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这使得他们的体育需求日益强烈。从图2 中可以看出,排在前3 位分别是强健体魄需求、娱乐解压需求;在大学生眼中,体育的政治功能要大于体育的社交功能,这与近些年我国众多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和举国体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密切相关;此外,有19.7%的大学生选择体育的教育功能,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功能认识滞后,这与学校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理论”的观点有关;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评价和心理倾向,有53.6%的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讨厌体育运动的占到14%,有32.4%的大学生处于中立位置;在对大学生体育情感的统计分析方面,有9.5%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执着追求,有31.6%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没有追求,这与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取向有关。
2.1.3 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是为了满足运动需求而进行的有目的身体活动,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对体育消费调查发现:西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是买运动服装、体育书刊、球等体育用品,很少愿意花钱观看体育竞赛,但是愿意花钱用于兴趣,如瑜伽、健美操、健身等项目,这一比例占到了61.7%。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开始喜欢新兴的体育项目。对体育竞赛主要从观看体育竞赛和参与体育竞赛进行调查,由于体育竞赛的激烈和精彩,有87.5%的西部大学生喜欢观看体育竞赛,有56.2%的西部大学生愿意积极参不同层次的体育竞赛活动。有近93.7%的大学生达到社会体育人口标准(每周身体活动次数≥3,每次锻炼时间≥30 分钟,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4]),这要归功于大学体育常规教学、“阳光长跑”工程、新闻传媒的大力宣传等。
图2 西部大学生体育意识素养统计图
2.1.4 体育道德
体育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5]。体育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体育文化素养的水平高低,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由于大学生受到高等素质教育影响,体育道德整体水平较高。首先,具有良好的胜负观,正确对待得失,认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能准确理解金牌蕴含的体育精神。其次,在体育锻炼中能够拥有坚持到底、不畏艰难的苦乐精神,锻炼自己的意志。第三,在比赛的过程中,遵守竞赛规则,拥护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竞赛要求,做到诚实守信;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在文明中进行对抗;注重团队合作、竞争意识,具有高度责任感、义务感。最后,能够做到守纪律、守秩序、自觉爱护体育设施、维护体育健身环境、文明观赛,理智对待输赢,为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比赛环境。
2.2.1 性别差异
从表1 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在体育知识和体育行为素养中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P〈0.05),体育意识与体育道德素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一方面,受“男动女静”传统性别文化影响,男生倾向于对抗激烈、刺激的运动项目,喜欢观看和参与竞赛活动;由于兴趣引导和实践积累,男生的体育竞赛规则、基本技能、运动损伤等体育知识素养要强于女生;而女生较为含蓄细心,喜欢富有表现力的项目,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在健康,素质评价、身体锻炼、体育保健素养等方面要优于男生。另一方面,由于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男生表现欲望强,希望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异性关注,更热衷于体育运动;而女生的择项面相对较窄,懒惰、自卑等不良心理影响着她们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体育知识与行为上的差异。
2.2.2 年级差异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统计,获得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结果(见表2)。从表2 可以看出,体育行为素养在不同年级中呈非常显著性差异(T=-2.86,P〈0.01)。原因在于:1)对体育的追求不同,低年级大学生要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健康体质测试、技评考核等内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体育课,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体育测试考核,获得好成绩。进入高年级后,体育课程压力较小,参与锻炼主要为了娱乐与健身。2)高、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不同,高年级的学生要面临实习、就业、考研等课业负担较重,而低年级相对轻松,有多余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来充实生活。此外,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掌握和积累的体育知识也随之增多,体育知识维度在年级层面也呈现出显著差异。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各维度的T 检验一览表(N=600)
2.2.3 学校类型差异
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类型进行划分:K1 为重点学校,K2 为非重点学校。通过对不同学校类型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比较进行卡方检验得出:X=0.037,P〈0.05,说明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其中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素养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在于:1)重点学校较注重学科建设,以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掌握较多的体育知识;2)国家对不同类型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一样;3)重点学校除了在体育硬件设施上优于非重点学校外,体育的软件设施也比较雄厚。重点学校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比较多,对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影响较大,容易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表3 不同学校类型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各维度X2 检验一览表(N=600)
大学生受到高等素质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新闻宣传等影响,体育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体育意识素养较强。但体育知识素养、体育行为素养由于体育理论课积累、学生的课业压力、兴趣爱好等不同方面的原因,表现出了较大的结构性差异。
西部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掌握科学运动方法,还要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陶冶下形成良好体育意识、体育道德,进一步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水平,为将来的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主要从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道德4 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但并没有完全覆盖体育文化素养的所有评价指标,因而在维度和结构性因素分析的路径上还有待于加强和深入。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
[2]马宏霞 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知识的调查现状与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7,24(4):104-106.
[3]汤卫东.论体育意识[J].安徽体育科技,1999,(1):12-15.
[4]体育人口及概念.[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4508.html,2005-08-18.
[5]王勇,张天良.体育道德与体育文化以及对现代体育的作用[J].山西体育科技,2005,25(3):35-37.
[6]郭传鑫.对多元文化下体育教育的文化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3):19-20.
[7]杨玲.专业化进程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J].体育学刊,2010,17(8):72-75.
[8]黄春林.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74-75.
[9]姜明,庞元宁.西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区域分布及其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