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中“掤”劲的运用

2013-01-04 05:50张长念
山东体育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劲力黑方红方

张长念,王 岗

(1.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首都体育学院 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掤劲,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基本劲法,无论拳架套路演练还是推手打轮及散手训练,都必须自始至终有掤劲的贯穿。掤劲是兼含向外和向上路线的弹性劲力,在与人搭手时手臂应圆满而有张力。掤劲又像自己身体周围的一张保护网,柔韧而富有弹性,能承受和抵御对方来劲之侵入。运用较小内劲将对方之劲力引入我弧线的切点上,使对方劲力落空,这就是引进落空的技巧。

掤劲在太极推手中的运用方式是丰富多变的,既可用于防守,亦可用于进攻。太极拳练习者只有真正具备了内在的“掤劲”,才能明刚柔之变,松紧之妙,虚实之奥,发力才会冷、脆、惊、弹、暴,如闪电,似炸雷,瞬发瞬收,不蓄而发,劲无断续。所有这些皆本自然而为,因此拳论要求“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一切来得轻松,去得容易,也所谓“用意不用力”,毫无较力怒气之为,终达无形无意而显真意之效。

本研究将从掤劲名称的来源出处、掤劲的技术特点及动作分析、推手时掤劲的运用方式等方面简要分析探讨掤劲在太极推手中的运用情况。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

查阅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内有关太极推手的书籍20 余种,并在中国知网上对“掤劲”进行检索,共检索出论文10 余篇,为本文奠定研究基础。

1.2 录像观察

通过观察第十八届温县太极推手锦标赛和2012年北京市“陈照奎杯”武术太极拳比赛推手比赛的视频,统计掤劲使用的数量及方式并进行分析。

1.3 实践

根据自身的练拳实践与体会,总结自己对掤劲运用的体验与感受。

2 结果与分析

2.1 “掤”字的概念考析

2.1.1 “掤”字字义探源

“掤”字,现代汉语中音作“bīng”,意思为“箭筒盖子”[2]。《十三经注疏》云:“掤音冰,所以覆矢也。服云,椟丸盖也;杜预云,椟丸,箭筒也。又通作冰。[3]”《左传·昭二十五年》曰:“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冰者,“掤”之假借字。[4]

“掤”字又作“péng”音。《说文解字注》曰:“箭筒盖,可以取饮。又以手覆矢亦曰掤。从手,朋声。”《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云:“抑释掤忌。”

从上述古籍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掤”字在古代读作“冰”音,原意为箭筒的盖子,后来引申为用手取下箭筒的盖子。直到清代才开始读作“朋”音,意思则与清代以前相仿。至于为何到后来改“冰”作“朋”,由于资料不完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在古代,“掤”字的动作含义是单手手心向下握住箭筒盖子,然后向外向上将箭筒盖子用力取下,其动作与太极推手中单手掤相仿。而在太极推手中,“掤”字一直读作“朋”音,其动作劲力为向外向上。沈寿先生在其著作《太极拳推手问答》中认为,“掤(péng 朋),从手、从双月。恰似‘云手’的双捧;而接手时双方各出一手相承,也宛如两个新月,说明‘掤’字兼具形声和会意两义。然则‘掤’字原来系借用古字来作为太极拳专用的术语的[5]”。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太极拳中用“掤”字来给这种方法命名正是参考了古代“掤”字的含义。

2.1.2 “掤劲”概念考析

“掤劲”这一词汇的最早解释出现在清末陈鑫的著作《太极拳谱》中:“掤:以硬气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气接人之手。[6]”在书中陈鑫只对掤劲做了概括,但也可以看出,“掤劲”的含义是接托上架之意。其“硬气”二字是指用两臂之力防御对方的进攻,取其防守态势;亦可在进攻时向上托架对方手臂,使其露出破绽,我便可趁虚而入直取其要害。

许靇厚在其著作《太极拳势图解》一书中认为掤劲使得使用人的人体好比一个充满气的皮球,令对方劲力无法下落,取其防守之意。许靇厚对“掤劲”的理解和描述从单纯的形体描述上升到了劲力描述的层次,认为掤劲是一种贯穿于所有动作之中的劲力,“逆敌之势,承而向上”,所有相似的动作之中都包含有掤的劲力,而不再受双臂上托这一动作的特定局限,即手、臂、腿、身体皆可用掤劲[7]。

而杨澄甫先生在《太极全体用全书》中认为掤劲的要点在于腰,以腰部为中心带动手臂化解对方来劲。并且在这里掤劲也有进攻的含义:“彼退时,我也可发,转守为攻。”这一句说明在对方退却时,我以劲力外发,以腰为轴,带动手臂以掤劲的形式攻击敌人,转守为攻[8]。

吴公藻在《太极拳讲义》一书中提到,“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全体弹簧劲,开合一定间”。吴先生认为掤劲类似于弹簧劲,这种描述与许靇厚的皮球描述相比较更加形象化,也更加贴切,突出了一个收缩和复原的意思,正好对应了掤劲应用于防守时以腰带动身体和手臂化解对方攻击,在对方攻击时随之向外发放劲力的情况。

2.2 太极推手中“掤劲”技术特点及动作分析

2.2.1 掤劲技术特点

掤劲是太极拳的母劲,其他各种劲力均从掤劲中演变而来。掤劲是一种由内向外发的弹性力,身有掤劲,犹如气充周身,支撑八面。演势时运用掤劲,动作表现为式正招圆,臂有圆撑劲,背有后撑之力,无一处凸凹。推手时,既具有缓冲承受来力的捧架作用,也具有黏随其去而掷之的崩发作用,其劲须基于腰腿劲,加以意气。掤劲是用于单手或双手向上向前的激发劲力,但掤劲不是单纯使用手臂的力量来完成的,其劲力的根本基础为足,经由腰背再至肩肘,最后发于手,是一种全身综合协调的劲力。正如拳谚所云:“其力生于根,主宰于腰,发于脊背,形于手指。[9]”掤劲是一种外柔而内刚的劲力,拳谚云“运化要柔,落点要刚”[10]即是这个意思。掤劲也是太极拳各种劲力的基础,无论是化劲还是发劲,都离不开掤劲这个基本的劲力技术。

2.2.2 掤劲技术动作分析

作为太极诸法的基础,掤劲在太极拳中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几乎贯穿于所有的太极拳动作中。不论何种掤劲的运用,其劲力方向一定是向前向上、呈圆弧形的,这也是掤劲区分其他太极劲力的最重要一点。进攻时,掤劲以腿部力量为基础,利用腰部作为轴心,转胯、拧腰、转肩、摆臂,腿推动身体、身体带动手臂,各个传递力量部位的速度和力量依次增加,最后在手臂外前侧达到最高的速度和力量,用以打击目标。而在防守时,掤劲又是人体周围的一张无形的防护网,柔韧而富有弹性,能够承受和抵御对方对我的攻击,使其在最大程度上无效化。具体做法为,保持身体关节在不同程度上成一定的曲度,力求手臂保持圆满状态;同时以腰为轴,将掤劲贯穿全身,力求“一动无有不动”的状态。在推手时用手臂托架住对方手臂,感受其劲力的大小与方向,引导对方力量向自己身体所成圆形的切线方向而去,使其对自己产生的伤害和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即所谓的“引进落空”[11]。掤劲在使用时要粘而非对抗,手向外掤,意欲粘回,但不可离胸腹过近,否则容易被对手推倒;不能与对手顶抗,否则容易被对手所引导借力或对方直接用蛮力取胜。

通过阅读文献和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掤劲并无明确的分类,仅有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黄仁良老师将不同掤劲进行简单归属,即根据推手中练功人自身的进退将掤劲分为进逼型掤劲、退守型掤劲和发放型掤劲3 种。本研究也将采用此种分类方法进行讨论。

进逼型掤劲:在敌退我进之时,我手臂上的向外之劲的力点向着对方身体中心线方向进行粘连进逼,使其感受到我进逼的威胁,逼迫其进一步后退或采取其他措施来化解我之掤劲。在进逼型掤劲的使用过程中,还要结合如挤、按、挒、肘、靠等其他太极劲力综合运用,使对方无所适应,应接不暇,最后获取胜利。

退守型掤劲:在敌进我退之时,以自身为中心,向外圆撑扩张而形成的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应富有韧性和弹性,以抵御对方劲力的侵入为主要目的,以双臂圆撑托架对方来劲为主要形式,并且综合运用捋、采、挒等诸劲,随着腰轴的转动,手臂的掤劲呈圆弧形路线运转,将对方进攻的力量引入我圆形张力的切线方向,对方进攻的力量随我圆弧路线的牵引而落空,完成防守,进而采用一定的进攻方法攻其不备,取得胜利。

发放型掤劲:指的是在完成了对对方劲力的引进落空并且得机得势的情况下,对方感到自己的劲力落空失势而欲退未退之时,我顺势进击,以全身整体的劲力运用掤劲的方法向对方的中心线处发放,结合对方后退之势将其击退或击倒。

2.3 太极推手中掤劲的运用

掤劲作为太极八法之首,是其他太极诸法的基础所在,也是推手中需要最先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太极推手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同样包含着攻和守这两套技击方法。“守以自保,攻以胜”,在比赛中唯有攻守兼备,方有克敌制胜的可能。掤劲的寓意就在于外示阴柔而内含坚刚,这样才有一定的攻守实力。而能否熟练地运用掤劲,并将其贯穿到其他劲法之中是决定太极推手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12]。至于掤劲在推手中的运用方法,通过观察4 个级别共8 场第十八届温县太极推手锦标赛决赛、2012 年北京“陈照奎杯”武术太极拳比赛推手决赛的视频,统计了各种掤劲在比赛中的运用次数,分析了各位选手对进逼型掤劲、退守型掤劲和发放型掤劲的运用方法,得出结论。

比赛对阵分别为:(第十八届温县太极推手锦标赛)第一场比赛,75 公斤以上级决赛,红方张国梁对黑方陈晨;第二场比赛,70 公斤级决赛,红方闫文晓对黑方王小四;第三场比赛,65 公斤级决赛,红方崔佳楠对黑方许佳俊;第四场比赛,60 公斤级决赛,红方杜森森对黑方吴高科;(2012 年北京“陈照奎杯”武术太极拳比赛推手决赛)第五场比赛,75 公斤以上级决赛,红方张玉波对蓝方王昉;第六场比赛,70 公斤级决赛,红方王由空对蓝方常跃辉;第七场比赛,65 公斤级决赛,红方伊秋侠对蓝方李明亮;第八场比赛,60 公斤级决赛,红方欧阳德明对蓝方史中锋。

表1 推手比赛中掤劲的运用情况

通过观察比赛录像,统计出掤劲的运用情况如表1 所示。进逼型掤劲在比赛中共运用了53 次,占50.5%;退守型掤劲运用了40 次,占38.1%;发放型掤劲仅运用了12 次,占11.4%,说明选手们对于进逼型掤劲和退守型掤劲的掌握程度较好,运用熟练;相对于进逼型掤劲和退守型掤劲,发放型掤劲的运用次数较少,运用比例较低,说明选手对发放型掤劲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尚待加强。

2.3.1 进逼型掤劲的运用

如表2 所示,进逼型掤劲在8 场比赛中均有运用,除了第三场比赛之外,其他4 场比赛中进逼型掤劲的运用比例均达到或接近50%的比例,其中第一场比赛比例为47.1%,第二场比赛为58.3%,第四场比赛为50.0%,第五场比赛为53.3%,第六场比赛54.5%,第七场比赛64.3%,第八场比赛46.7%。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了双方选手均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进逼型掤劲。与表1 进行对比发现,进逼型掤劲掌握相对熟练、运用次数较多的一方均获得胜利。

表2 进逼型掤劲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

如第二场比赛,第一回合中红方先以双手用挤法向黑方中路胸腹部进攻,黑方用按和捋的方法向其身体右侧化解红方的进攻,此时红方在力量未消尚有余力之时变挤为掤,同时上右步进逼,双臂掤向黑方身体中心线位置,逼迫黑方后退。在第二回合中,红方故伎重施,黑方则不再后退,双臂黏住红方双臂强行向身体左侧化解来劲,红方迅速上左步继续进逼,同时使用靠法攻击对方,此时黑方已经立足不稳,红方迅疾发力将黑方击退。

再如第五场比赛,第一回合中黑方搭手后直接上步以掤劲进逼对方,红方迅疾退步下按将黑方的进逼之势化解;之后红方也使用了进逼型掤劲向黑方进攻,黑方强行向身体右侧化解来势,红方随即上步卡住黑方腿部,同时变掤为挒,直接将黑方击倒在地。在第三回合中,红方率先进攻,以按法向黑方胸腹部进攻,黑方以捋法化解之后迅速掤向红方中路进逼;红方退步防守后,黑方继续以按法进攻红方中路,红方采用与黑方相同方法化解并以进逼型掤法反击,黑方失去耐心选择强行以靠法进攻,被红方转身撤步闪开,此时黑方背部朝向红方,红方单手按在黑方背部,迅速发力将黑方击出。

3.3.2 退守型掤劲的运用

表3 退守型掤劲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

如表3 所示,退守型掤劲在8 场比赛中均有运用,其比例分别为35.3%、41.7%、54.5%、40.0%、33.3%、36.4%、28.6%和40.0%。显示了双方选手均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退守型掤劲。与表1 对比发现,退守型掤劲掌握相对熟练、运用次数较多的一方获胜。

如在第一场比赛中,黑方按压红方双臂,劲力向红方身体中心线方向发放,目的是使红方立身不稳进而露出破绽,此时黑方小臂向前上方弧形掤出,同时转腰拧胯略微撤步,粘着红方的手随腰部动作绕其身体旋转走化,将黑方劲力引入红方身体旋转所成圆型的切线方向,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化解黑方来劲。此后黑方以侧面朝向红方,红方随即采用捋法向黑方身体中心方向发力,将黑方击出。

2.3.3 发放型掤劲的运用

表4 发放型掤劲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

如表4 所示,发放型掤劲在8 场比赛中均有运用,但数量和比例均不及进逼型及退守型掤劲的使用。其中第一场使用了2 次,占11.8%的比例;第二场比赛则一次都未使用发放型掤劲;第三场比赛使用了3 次,占27.3%的比例;第四场使用了1 次,占10.0%;第五场使用了2 次,占13.2%;第六场比赛用了1 次,占9.1%;第七场比赛用了1 次,占7.1%;第八场比赛用了2 次,占13.3%。显示了双方选手对于发放型掤劲的掌握和运用尚有待加强。对比表1 发现,发放型掤劲掌握相对熟练、运用次数较多的选手均获得胜利。

在第三场比赛中,红方双手向下按向黑方胸腹部时,黑方向左侧转身避开对方的攻击,同时左手用采法右手上抄将红方的手臂裹挟于自己的胸腹前方;紧接着黑方用左手采拿对方的左手拳腕,然后向自己的左下方斜向牵带,结合红方下按力量使其进攻方向变为斜向下;此时红方试图后退挣脱时,黑方迅即以右手臂贴住对方左臂下方,顺着对方后退的力量向前向上掤其腋下,与此同时,黑方顺势上步、拧腰转胯,将全身力量集于一点发放出去,击倒对手。此时黑方对于掤劲的运用与野马分鬃式相似。

3 结论

掤劲是太极拳基本技击方法,因其在太极拳技击中应用的重要性,所以被排在太极拳的八种技击方法之首。从太极拳推手上讲,掤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击方法,而且还是其他种技击方法应用前的试探劲,也是一种防守反击的劲,是太极拳技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劲路。掤劲是在应用其他技击方法时的通用劲,贯穿于太极拳整个运动过程,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因此,掤劲运用的成功与否,实在是太极推手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通过分析比赛录像得出以下结论:

3.1 进逼型掤劲在比赛中共运用53 次,运用比例达到50.5%,选手的掌握和运用较为熟练。其中,进逼型掤劲运用次数较多的一方均获胜,表明进逼型掤劲掌握更为熟练和使用更为频繁的一方在推手中占据较大优势。

3.2 退守型掤劲在比赛中共运用40 次,运用比例达到38.1%,选手的掌握和运用较为熟练。其中,退守型掤劲运用次数较多的一方均获胜,表明退守型掤劲掌握更为熟练和使用更为频繁的一方在推手中占据较大优势。

3.3 发放型掤劲在比赛中运用较少,仅运用了12 次,运用比例仅为11.4%。与进逼型和退守型掤劲的运用情况相比,发放型掤劲的运用数量和运用次数均相对不足,说明选手们对于发放型掤劲的掌握程度尚不完善,在推手中不能很好地对其加以运用,发挥不出发放型掤劲的威力。而成功运用发放型掤劲的选手则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优势,最后都取得了胜利。

4 建议

太极推手是一项复杂的对抗性运动,要想在千变万化的对抗运动中取得先机并占据上风,就必须掌握好太极掤劲,同时在推手中要注意对方劲力的大小及方向,把握时机,灵活运用各种类型的掤劲,克敌制胜。在训练中应对进逼型掤劲、退守型掤劲和发放型掤劲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特别是对发放型掤劲的技术特点和运用时机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加深和增多对发放型掤劲的理解、训练和运用。

4.1 对于进逼型掤劲的运用,在推手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在进逼对方时还要注意保持自身的平衡与饱满,留有余力,避免因劲力过早外放使对方抓住我旧力已尽新力为生的破绽,被对方反击得手。

4.2 对于退守型掤劲的运用,在推手时应注意上下相随,腰胯灵活,维持全身整体的劲力,使之融会贯通。避免出现因两臂僵硬、腰胯转换不灵而被对方击败的现象。

4.3 对于发放型掤劲,应在推手时自己得机得势的情况下加以运用,注意好运用的时机以及与其他太极技法的结合,切不可在进逼和退守时胡乱发放劲力,被对方趁机借力击败。

[1]十三经注疏(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38.

[2]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八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799.

[4]沈寿.太极拳推手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9.

[5]陈鑫.陈谱:清末陈鑫太极拳论著.[M].太极拳谱,沈寿点校考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34.

[6]许靇厚.太极拳势图解.[M].太极拳选编,北京:中国书店,1984:52.

[7]姚馥春,姜容樵.太极拳讲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2-323.

[8]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00.

[9]顾留馨.陈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4-15.

[10]申国卿.“北京2008 武术比赛”的文化学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6):32-36.

[11]张婷婷.浅论“掤”劲[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237.

[12]张迎中.求太极掤劲[J].中华武术,2004(1):36.

[13]张志强.掤劲的要义及运用[J].武当,2011(5):11-12.

[14]谭作军.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突出攻防技击本质之导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9).

[15]贺春林,高俊兰.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拳势寓理及应用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2(1):4-6.

[16]周英南.掤劲之我见[J].少林与太极,2009(8):30-31.

[17]李守培,郭玉成.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1):35-40.

[18]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409.

[19]徐元君,姜周存.太极推手的力学分析及其运用[J].体育学刊,2000(3):111-114.

[20]刘淑慧.如何练出太极推手中的掤劲[J].中华武术,2005(1):39.

[21]花蕊.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2):24-27.

猜你喜欢
劲力黑方红方
形意拳劲力特点及在实战中的体现
武术的“力与劲”之迷雾解码
棋规问答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棋盘上的三十六计
中国武术运动中劲力的作用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
提示棋例的盲点
李昌镐的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