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调研报告

2012-12-31 06:34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小微政策企业

□ 韩 芳

引 言

市场经济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据杭州市国税局统计,截止2011年底,市国税局管辖小微企业259939户,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76.8%,其中小型企业26378户,占小微企业总户数的10.15%;微型企业233561户,占小微企业总户数的89.85%。从2011年下半年起至今,全国小微企业普遍遇到严峻的挑战,陷入生存发展之困境。杭州的小微企业也不例外。2012年,“保生存,谋发展”成为杭州市小微企业共同的目标。为此,课题组相继走访了市级有关部门(市中小企业局、市金融办、市工商联等)和部分小微企业。在有关部门已有调研成果之基础上,笔者认为当前杭州市小微企业的核心问题是产业资本粗放式发展导致边际回报率趋于降低。除了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制度等自身问题以外,政府在引导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时要格外注意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

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系统由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舆论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子系统形成(如图所示)。这里的“环境”既指“情况和条件”,更指形成“情况和条件”的“体制机制”。评判区域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系统健康与否关键看其运行所带来的产业资本积累的规模比例是否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产业结构是否优化,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产业资本积累规模取决于“积累率”和“创造的新价值”这两个指标,即“产业资本积累规模=创造的新价值×产业资本积累率”。因此,企业生存发展环境不仅要有利于新价值的创造,也要有利于产业资本积累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有利于产业资本的正常循环。“要保持一定高度的积累率,绝不是由于资本家在消费方面‘节欲’的主观美德,而是由于客观规律通过竞争的压力所迫使”。[1]即从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看,一看创造的新价值有多少;二看产业资本积累的规模和比例是否合适,三看产业资本能否正常循环。当前杭州市小微企业,尤其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利润率①这里的利润率主要是指企业家获得的收益率。新创造的价值包括企业家收益和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有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同样量的资本(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形成的利润总量在下降。这导致一些企业家流露出了保持“简单再生产”,甚至是“缩小再生产”,“退出再生产”的想法。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商业资本和地产资本等倾向明显。以上问题部分可以说明当前杭州市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不甚健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

图 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系统

一、政策环境欠佳导致政策运作低效

改革初期的自下而上由市场微观主体为主导的制度创新优势已逐渐趋小,市场外部潜在利润消失,既得利益团体形成。现阶段的制度创新主要依赖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中间扩散型制度创新和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型制度创新。由于地方政府最接近市场主体,了解企业和产业的真实情况,所以当前政策环境的营造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好的政策环境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反之,则会增加阻力。

近年来,杭州市相继推出了“金融超市”,政府、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各承担三分之一费用的方式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信用再担保联盟”、“科技银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金融政策创新,“雏鹰计划”、“青蓝计划”、“种子基金”等创业政策,以及相关人才引进等政策,小微企业受益很大。但奇怪的是,企业家和相关部门(如市工商联等)却普遍感受到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边际改善效应不能说是逐年降低,也至少是总体没有明显改善,有些阶段甚至出现负效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相容度低。典型问题表现为:1、“政策间相容问题”。随着中央对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问题的逐渐重视,自上而下,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对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调研中,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多次提及各层级和各部门出台的政策间的相容匹配问题。目前各部门对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不一,而且“政出多门”,导致各政策之间相互不能配套,如当前的税收政策。“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实质性的影响”。[2]中央自上而下对小微企业减税,但与此同时非税负担增加,“过头税”增加。2、“政策与现实的相容问题”。政策制定与企业现实情况不够紧密。如税费政策的“一刀切”处理方式给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不小的负担。小微企业主普遍反映,目前的《劳动法》执行应对大中小微企业区别对待。另外,应该根据不同规模企业实行差别化贷款利率。总之,现有一些政策与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小微企业实际情况匹配度不高。

(二)政策宣传度小。典型问题表现为: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不够。政策信息不对称以及“知识的诅咒”现象在政府与小微企业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政府以为出台了一些旨在帮助小微企业成长的政策,但是由于小微企业人力资源有限,缺乏独立信息收集系统而对这些政策不知晓。这导致两种现象的产生:1、企业根本就不知道有哪些适宜的政策可利用。目前一些融资难的小微企业对许多可适用金融产品并不知晓,如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金融仓储、供应链融资、金融租赁、风投基金等。2、不少企业即使知道有某一项政策,但是对政策内容的理解并不准确,形成了某种“误解”,如对企业研发激励的税收优惠等政策。信息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善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三)政策执行度弱。典型问题表现为:1、“执行力度”不够。如“新36条”等中央层面的政策和地方创业园中的“创业导师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又如,一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过程中提出各种附加条件,(据市工商联调研,企业实际融资利率是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2倍甚至更多),各种“隐形成本”部分地“抵消”了金融支持政策效应。究其原因,激励不足、具体落实细则缺失、相关法律不健全等是导致政策执行力度弱的主要原因。2、“支持力度”不够。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1)地方财政资金有限、整合效果不佳和支持成本高企等原因导致扶植力度不足。如与其他周边城市横向比,目前杭州市专项用于中小企业服务的财政资金规模处于偏低水平;纵向比,2012年杭州市专项用于中小企业服务的财政资金规模比2011年度规模小,原因之一是“十大产业”的扶植资金分享了原来用于中小企业专项财政资金的“羹”。(2)部门或层级权限制约导致激励力度不足。如为了激励在杭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更好提供服务,杭州市金融办制定了一套对在杭银行机构支持全市经济发展的评价激励办法,但受职能权限制约,激励办法对银行机构的吸引力不大,导致政策力度大打“折扣”。又如,目前的税收政策支持度不大,但有些政策改革权限不属于市本级,市本级只能如实反映情况提出完善建议,如“营改增”①据2012年10月30日的《东方早报》A35版消息,浙江12月启动“营改增”工作。等。(3)受财政体制因素,区县配套政策执行力弱化政策支持力度。如一些企业对市本级支持政策的执行情况较为满意,但反映区县配套支持政策延迟兑现的问题。3、“整合力度”不够,导致政策扶植力度在“点”、“面”和“线”上不同程度地弱化,小微企业感受强度不大。

(四)政策配置率低。典型问题表现为:1、“政策缺位”。(1)“政策滞后”导致“政策缺位”。如针对大超市和商场对小微企业产品“潜规则”盘剥的现象,目前缺失相应的监管政策;缺少针对小微型企业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研发、技术转移、专业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政策。(2)“政策退出”导致的“政策缺位”。有反映说,“利废企业税费返还政策”退出后,富阳市的造纸和铜加工行业的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幅度较大。2、“政策重叠”。尤其表现在一些对小微企业的重复征税现象。3、“政策多余”。企业普遍反映目前承担的非税负担过重,应该取消一部分收费政策。4、“政策挤出”。相关部门人员反映有些政策扶持了大中民营企业,却“挤出”了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一些针对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小微企业享受不到;有些地方政策“偏面强调招商引资,忽视本土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挤出”了本土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

以上四点可以部分地解释现行政策运作低效的问题。另外一点是,杭州市还缺乏专门的、在职能上对应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专门管理中小企业的职能部门,所以政策的整合工作相对欠缺。

二、市场环境欠佳导致产业资本循环受阻

这里要说明的是,现阶段,市场环境欠佳是导致产业资本循环受阻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原因。如一些产业资本循环受阻的原因是由于企业主决策失误造成的。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是产业资本的正常循环:货币资本Ⅰ→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Ⅱ→生产资本Ⅱ→商品资本Ⅱ→货币资本Ⅲ……其中,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需要在要素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需要在产品市场上出售商品换回资金(货币资本I+新创造价值),再将全部或部分资金运用于要素购买,形成第二轮资本循环,继而循环往复。在经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出口需求萎缩和2011年国家货币政策收紧两次较大“打击”之后,杭州市小微企业面临“买要素难”和“卖产品难”的两难困局。产业资本转化成本高,周转速度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货币资本的需求量,降低了资本的边际回报率。

(一)要素市场环境影响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成本和速度。典型问题表现为:1、资金供给结构性缺失导致资本价格上升。结构性缺失表现为民间资金多,但民间融资难。该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缺少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金融机构。目前区域中金融机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这些银行一般都以抵押贷款为主,而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无论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还是从降低服务成本的角度出发,国有商业银行均偏好“大企业”,对小微企业没有内生的服务动力。加上今年以来,民营企业主“跑路”事件和“担保圈危机”引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等因素,商业银行显现了宁可“放宽个人住房贷款”,也“不敢贷”、“不愿贷”给小微企业的意愿(据市工商联调研:即使小微企业获得了银行的间接融资,财务成本也高达15%左右,远高于目前一般实体企业的年平均利润率)。而与全市中小企业的数量相比,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金融租赁、金融仓储等中小型金融机构数量明显偏小。仅有的机构由于金融体制机制、金融基础设施缺失等因素,向小微企业“输血”十分有限。如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吸收存款,信贷杠杆有限;村镇银行存贷利率不能完全市场化,贷款积极性有限;科技银行不能参股企业,对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交易成本高。(2)缺少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国有商业银行推出的区域金融产品主要针对大中企业,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的供给量不足。(3)民间横向商业信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般来说,小微企业的融资主要靠内源性融资和资本积累。但目前,民间信用环境破坏严重,企业很难利用“三缘”(血缘、地缘和亲缘)融到资。资金掮客的存在进一步提升了资金的成本价格。民间金融生态环境亟待修复。(4)小微企业对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有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短时间无法获得直接融资所需具备的条件。2、劳动力供给性缺失和劳动力再生产环境不尽如人意而导致劳动力成本高。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来源。劳动力“难招”、“难留”是被调研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尤其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地处江干区的服装企业劳动报酬上升幅度加大;一些软件行业的企业人均成本20万一年仍找不到人才。一些区域由于缺乏优质的医疗教育环境或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太高(主要是房价高),面临人才“引不进来”,人才“来了留不住”的尴尬局面。3、输入性通胀导致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缺乏固定供应商以及期货市场经验的小微企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明显。受输入性通货膨胀以及“游资”投机等影响,一些原材料价格在短期内急剧上升。4、可利用土地数量减少以及土地供而不用等闲置导致一些生产经营用地指标紧缺,成本上升。目前,土地成为某些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拦路虎”。不是土地指标批不下来、交易成本高,就是土地供应速度较慢。

(二)产品市场环境影响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成本和速度。典型问题表现为:1、外需减少,内需不足。一方面,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引致外需不足,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企业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不能较快地进行产品调整;另一方面,内需的增加无法填补由于外需减少导致的产品市场空缺。2、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造成外贸企业失去一定的价格优势。3、国际贸易壁垒频现,尤其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升温的迹象。4、市场准入问题。国内市场中,如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小微企业设有显性或隐形门槛。以上四点是从产品市场外部环境的角度看当前杭州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自身长远的角度来看,杭州小微企业得以生存进而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产品本身。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1、产品自身附加值低。这是一个老问题,虽然近年来该问题有很大的改善,如杭州文创产业的企业,但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小微企业依旧通过做大“量”来维持一定的利润。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当需求饱和时,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很小,即使降低价格,需求也难以提升。2、营销模式缺乏独立性和现代理念。杭州的小微企业,尤其是很多工业领域的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周边或本地大企业的配套加工企业或贴牌生产企业,几乎没有独立的客户群和营销网络,完全依附于大企业。另外,营销方式较为传统,一些传统企业缺乏根据顾客个性化需求出发进行产品设计创新的理念。3、传统商业模式创新不足。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专业市场已经受到网上市场的挑战,这一点部分小微企业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商业模式创新对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三、政府对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正确干预的路径探讨

从理论上说,市场经济中的小微企业运作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无需干预,但由于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等问题,所以政府到底应有怎样的作为,干预到何种程度,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前两部分依次分析了杭州市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两大外部环境问题。第一个问题可以用政府失灵来解释;第二个问题可以用市场失灵来解释。笔者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干预要注意和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干预的基本原则:引导代替直接干预。在完美的市场机制下,政府不需要对企业进行干预,也不应对企业进行干预。即使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也只能引导企业,不能对企业进行直接干预。所谓引导,就是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而是通过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纠正价格、供需等市场信号,企业通过观察市场信号等生存发展环境,做出理性预期,最后做出企业投融资决策。但现实中,一些基层政府往往对所在辖区的单个企业进行直接干预,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另外,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对“大企业”的偏好,因为大企业有利于就业率和区域税收提升,而对小微企业的关注度不够。对市场失灵不作为就是政府的失职。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的市场机制,即使是市场经济运作已有两百多年的西方发达国家。

(二)干预的基本内容:市场失灵方面。1、提供公共产品。由于单个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存在正外部性,其他企业容易搭便车,因此,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是政府的正确作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通过提供产业发展的公共基础平台,引导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成长。产业集群绝对不是地方政府简单划一块地,把分散的企业全部纳入一个园区,然后就等企业纳税;只要纳税高的企业,不要纳税低的企业。这些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利用区域比较优势提供公共技术的研发平台和实验室,“引导小企业向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产业转移”,[3]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平台等。以各经济园区或创投服务中心等为平台,构筑起企业与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和社会资本之间经常性合作的机制。搭建和拓展孵化链条,完善“孵化器”体制机制。学习以色列政府以非盈利模式建设孵化器。[4]2、打破垄断。垄断企业通过减少产品供给从而提高产品价格。首当其冲的就是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引导符合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机构发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同时,引导企业搭建以产业链和供销链为桥梁的融资链;大力引进和发展天使投资,[5][6]引导发展风险投资。据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钱野等人的调研,当前,政府对我市创业风险投资行业的“扶持政策宣传和落实没有到位”,“对行业发展的推动未产生积极效果”。[7]另外,政府可以引导辖区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创新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如“引入非财务指标”(用电量、工人数、工资总额等),“开发小微企业风险预警系统”、“量身定制小微企业评级授信体系”等。[8]3、完善信息的对称性和全面性。建立全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的传播面,尤其是市场信息和政策消息。在帮助小微企业加深对政策信息的理解方面,相关政府可以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4、治理负外部性。当前各种民间金融风险对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说是一大负外部性。一家企业资金出问题,就似多米诺骨牌效应牵连区域多家企业。区域政府应在鼓励发展民间金融的同时,充分做好监管、防范和应对风险的工作,如在引导企业形成融资链中尤其要注意防范企业的道德风险。

(三)干预的基本手段:以经济政策为主。理论上,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官员也具有“经济人”特征。所以,体制机制要尽量减少其“经济人”特征,提升其公共利益代表人的特征。首先,政府应以经济政策为主引导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改善,尽量减少行政手段的数量。“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政府当前应重点关注的是成长型小微企业,对于一些真正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小微企业应引导其退出。其次,政策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落实到位,匹配度高,发挥真正作用。政策数量与政策之间匹配难度一般具有正相关性。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也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政策出台如果是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部门与政策出台部门的利益不尽一致;区域层面的政策,各部门出台的政策的意图也不尽一致。因此,首先要在思想上达成一致,然后形成一套激励相容的制度,减少政府设租企业寻租的机会,提高政策的相容度、执行度和运作效率。最后,笔者建议设立杭州市中小企业局。

结束语

文章只分析了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其他如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等有待下一步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杭州的比较优势是拥有大量民营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达和具有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政府。笔者坚信:只有处理好企业、政府与市场三者关系,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企业才能通过发展创新型经济,成长壮大和转型升级。只有拥有大量创新型小微企业,杭州才能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创新型城市。

[1]张熏华.《资本论》脉络(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赵惠敏,蔺大勇.结构性减税与小微企业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2(8).

[3]徐匡迪.企业要发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作用[N].中国经济时报,2012-04-18.

[4]明大军.以色列的科技企业孵化器[J].瞭望新闻周刊,2004(35).

[5]夏泰凤,金雪军.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11(6)

[6]章连标,张黎,沈博.“天使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上海企业,2010(2).

[7]钱野,周恺秉.杭州市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

[8]王国才.先行先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7).

猜你喜欢
小微政策企业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政策
政策
企业
小微课大应用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助企政策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