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道德养成与人格教育相关性的研究

2012-12-29 04:02张燕佘毅敏
关键词:道德教育医学生人格

张燕,佘毅敏

(广州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182)

道德养成教育来源于传统,让大学生在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中熏陶,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德性。

一、医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以广州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主要调查了当代医学生的诚信意识、道德意识、人际关系、心理状况、社会责任感、恋爱观等方面的思想状况。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为86.5%,其中男生占41.1%,女生占59.9%。

1.社会公德的修养水平。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但是在思想行为与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还有提高空间。从众行为明显,容易受身边的人影响,应该有正确积极公德意识引导。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医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结果,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

2.诚信意识的特点。医学生诚信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呈现出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即对周边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不高,而对自身个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较高。(2)部分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3)选择诚信时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一些高校毕业生贷款的违约率超过了20%。(4)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失衡,且把不诚信的原因多归结为外界因素。有47.4%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弊不可取。有52.5%的同学则持中立态度,并认为作弊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但面对社会竞争压力和严厉的考试制度,采取作弊也是很正常的,另有0.1%的被调查者完全认同这种现象。

3.社会责任感状况。调查显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强,但对道德缺失现象表示宽容。在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认可程度选项中,选择“赞同”的占73.2%,“基本赞同”者占16.7%,“不赞同”者占8.9%, “讲不清”者占2%。在“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认同选项中,选择“赞同”的占32%, “基本赞同”者占44.4%,“不赞同”者占13.1%,“讲不清”者占10.5%。在“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的反应如何”的选项中,选择“深恶痛绝”的占36.6%,“深感忧虑”者占29.9%,“可以理解”者占30.7%,“与己无关”者占2.8%。这些数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注重自己行为而漠视其他人的不道德。对道德缺失现象的忧虑、理解和宽容,也折射出对大学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4.恋爱观的状况。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43.6%的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6.8%的学生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当代大学新生的恋爱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注意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二是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三是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四是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5.心理健康状况。为全面了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同时对医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采用的是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UPI是日本全国大学保健学会编制的、1991年引入我国的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主要工具。它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类人群,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经过资料汇总、统计分析和追踪访谈,UPI的统计结果:参加调查人数为229名,其中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108名,占总人数的47.16%;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121名,占总人数的52.84%。(见表1)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总体情况

大学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存在一个适应过程,问卷中发现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后期的心理辅导跟进,有50%以上的学生大部分都只是适应不良引起。因此,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并不突出,潜在影响因素较多。UPI的60个问题中项目选择率较高的、排前10项的内容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5题);过于担心自己的前途 (9题);思想不集中 (14题);脖子肩膀酸痛 (18题);总是充满朝气 (20题);精神疲惫 (22题);记忆力减退 (27题);自信心缺乏 (38题);在乎别人的视线 (58题);情绪易受伤害 (60题)。可见,医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情绪问题 (14、22、60、27),主要症状为思想不集中、缺乏耐性、情绪易波动、情绪易受伤害等;性格问题 (38),主要症状为缺乏自信;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问题 (58),存在一定的自我意识混乱,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晰,人际关系紧张等。

二、道德养成与人格教育的相关性

德性是指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自觉的道德意识。一旦德性养成,便内化为个体稳定的价值取向。德性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外在规范与道德自觉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发展阶段上,道德规范制约经历了被动遵从、主动遵从、理解与反思、自觉遵从、形成信念等阶段。德性的建立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不仅要有主观上的自觉、自愿,而且还要有外在规范的指导和强制。王夫之说“习与性成”,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自觉的习惯,内化自律性的信念,德性才算成就。[1]有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全球道德教育主要有四大走向之一,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价值观念与人格教育存在一致性: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决定个体人格的求同性;价值观念的主体性决定个体人格的异质,当代医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价值观念的相对稳定性与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一致。[2]

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教育和去“工具化”。医学生通过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在朋辈之间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教育,通过参与公共事务、社团等培养权利义务观的习得和道德意识的养成。良好的开放的自我、能够以热情的态度对待他人、多元的价值取向等都是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之在建构道德的认同感中能自觉地信守良好的习惯,养成温、谦、恭、敏、惠的人格,从而心地善良、友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道德的养成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90后的医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在学习动机、兴趣、能力、性格、气质和需要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及其需要,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三是道德的养成铸就完善的人格。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纽带。

三、隐性教育视角下道德教育的多元整合

隐性教育在对道德教育作出价值预设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利益、需要、理想、情感、态度和信念等。同时,隐性教育的隐蔽性和暗示性特征,有利于个体的道德感的激发、道德信念的形成,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这是知向行转化的通过实证性的研究。道德教育和医学生人格教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价值观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和谐统一的人格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形成。

1.培养医学生道德意识的自觉。道德意识的自觉对道德主体践行道德规范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医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中,当问到“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医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个人品德通过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修养逐步养成,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的强烈认同、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行践履。

2.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交往态度,正视自己和他人的角色,帮助他们认识到进入大学的学生,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学生、班干部、同学、朋友等角色,对于不同的角色要学会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积极地参与到各种交流和沟通当中去。

3.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新生各个时期的不同特色,帮助学生学会克服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促进新生对自我进行重新的定位和评价。“心理适应教育就是引导新生根据心理适应问题的发展阶段和产生的原因,自觉地进行心理适应问题的转变。只有对环境和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之后,才能形成科学的目标体系;而只有形成科学的目标体系,才能使环境和自我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最终实现心理适应的转变。”[3]把心理适应教育和常规的适应性教育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定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逐渐地超越自我。

4.教育方式的丰富多样性。当代医学生具有个性化鲜明的特点,生活世界中大学生由于各自的先天资质、倾向和后天生活背景的不同而折射出的异质性,从而使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与交相辉映。追求教育方法的多样性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追求无中心的、无灌输的道德教育。他们在总体水平上还具有许多明显的德性共同性,尽管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不能将道德教育仅仅停留于经验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借用叶澜所说的,必须构造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诚如是,每个人才能在日常生活层面与非日常生活层面正确地处世、行事、立身,做一个现代社会的中国公民。”[4]◆

[1]谭明冉.外在规范和道德意识自觉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研究,2002,(2):70 ~73.

[2]庞彤彤.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性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7,(3):15 ~18.

[3]钟向阳,邓基泽.高校新生预防性心理教育模式的初探[A].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学生工作的绩效与评估[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6):141~146.

[4]龙柏林.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J].学术交流,2003,(10):19 ~22.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医学生人格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