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的明示—推理交际解读

2012-12-29 01:15冉海勇
关键词:发送者手机短信意图

冉海勇

(贵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01)

手机短信是继书信、电话、邮件之后人们日常采用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它作为“第五媒体”的地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对于手机信息互动者们来说,短信息的经济、便捷、准确、含蓄、自然等特性使得广大手机用户们更加青睐于这种新型的问候、祝福、娱乐、闲聊和沟通方式。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短信交流所催生的拇指文化自然归咎于人类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然而,作为一种特定的意向性(intentional)言语交际方式,我们在此所关心的是从语言学角度考察交际双方如何通过短信文本取得成功交际信息的过程。请看下面两条短信:

(1)小琴:姑姑乘坐的T87列车明天上午10:15到站……(表姐)。

(2)尊敬的会员:百盛两店12月9日至25日22点举行年终会员专场折扣,持计分卡流行服饰全场5折,运动、家电全场7.5至8.8折,欢迎光临!

从句子的自然意义解读以上两条短信:例(1)意在告知短信接收方关于他们姑姑乘坐列车的车次和到站时间;而例(2)则是商家通知百盛会员年终购物优惠活动的具体时间与地点。表面上看,这两条短信只是向其阅读对象明示以上这些信息内容。然而根据Cummings指出的那样:言语交际中的明示行为提供了两个层面的信息:一是文字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另一信息是文字表面信息所要暗含的信息[1]。据此,以上例(1)、(2)的短信内容,我们除了知道文字组合所表达的语义内容,究竟还要理解其什么样的信息呢?即透过上面短信的文字表面内容,短信发送方要表达什么样的交际意图?

一、手机短信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从亚里士多德的语码模式(code modal)到格莱斯(Grice)的推理模式[2,3],它们都没能综合诠释人们日常的言语或非言语交际过程,这是因为现实中的交际不仅仅是局限于语码是交际的唯一必要因素;而且推理也未必能确保听话人可以正确理解对方所表达的信息。上世纪80年代中期,Sperber和Wilson通过对纯粹的语码模式和纯粹的推理模式进行整合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言语交际解释模式:明示-推理交际模式[4]。在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看来,:明示-推理模式是人们交际的普遍模式,而且任何一个意向性的交际均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简言之,每一次交际都包含了发话者传达信息(明示行为)与受话者接受信息后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认知心理上的信息处理过程(推理行为),从而领会对方发话的真正意图。对于关联理论的提出者Sperber和Wilson来说[5],他们并没有将其理论局限于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的阐释,因为无论是言语交际还是非言语形式的交际,两种交际方式都得经过对方的语用推理。不同的是言语交际的明示媒介是语言符号,而非言语交际则借助于其它形式媒介执行明示行为。据此,作为一种言语交际,手机短信的理解也完全遵循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图1 手机短信的明示-推理交际图解

短信发送者编辑信息内容并发送给对方时是在实施典型的明示行为;而接收短信方(短信阅读者)会根据自己手机屏幕上的文字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信息理解。不可否认,这一深层次的信息解读需要短信接受者借助自身的认知资源做出一系列推理活动。诚然,意向性的短信发送实质上就是同一交际过程中的明示与推理两个行为。故此,实际短信息交际中短信内容的发送伴随着两个不同的意图。就短信发送者而言,其短信的表面文字所承载的是信息意图,即短信发送者希望自己的文字信息对短信阅读者产生一种特殊的反应;而就信息接收方来说,他们拟在解读短信息文字的基础从其内容形式中推导出短信发送者的交际意图。该过程可以图解如图1所示。

二、手机短信的关联分析

(一)关联与明示

关联是命题(或假设)与语境间的一种联系,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总是以“关联”为取向,人们对言语的理解也是基于其自身认知视域内的诸多假设。在关联理论看来,交际是一个认知资源激活的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相互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6]。试看下例:

(3)饭后“八戒”有益于身体健康,一戒吸烟;二戒吃水果;三戒放松裤腰带;四戒喝茶;五戒百步走;六戒洗澡;七戒洗澡;八戒:你记住了吗?

短信内容的发送是手机互动者取得关联的交际前提,对发送方来说,他(她)在有意地向信息接收方明示其信息意图,从而期待对方对其短信内容加以注意。按照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在例(3)中,短信编辑者调侃式地通过“饭后‘八戒’有益于身体健康,一戒吸烟;二戒吃水果;三戒放松裤腰带;四戒喝茶;五戒百步走;六戒洗澡;七戒洗澡;八戒:你记住了吗?”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就短信阅读者而言,阅览此短信内容时自然会结合自己的认知体验努力地推导出该短信的真正隐义。再看下例:

(4)不想给你发短信,知道你工作特勤奋,不想让你的手机响,一响就要浪费银两;不是我的错,都是月亮惹得祸。中秋快乐!

通过上例中押韵的文字措辞,信息编发者明白无误地向接收方传达自己真诚的节日祝福。而对于收读此短信的人来说,这一系列幽默、诙谐的信息明示内容正是对他们现有关系恰如其分的写照。而这些文字不仅勾勒了短信阅读者过去与发送方接触甚密的回忆,而且还深深感触到对方通过短信所传达的绵绵情谊。

(二)语境假设及其隐含

传统的语境观是一系列给定的、预先设定的静态背景知识。而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又称语境假设,它是动态的。现实交际中,人们不是先设定语境才确定某信息是否关联,而是先确定有待处理的信息是否关联,然后才选择恰当的语境来验证这样或那样的假设。关联论视野下的语境不仅包括上下文和说话时的场合,还包括了话语参与者的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顾名思义地讲,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它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假设子集和理解话语基础的基础。在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中,人们往往只是调用其一系列语境假设的某一部分,而并非全部语境知识。这也符合Sperber和Wilson指出的那样:特定语境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通过寻求关联来选取的。当然,听话人也只是关注那些具有充分关联性的话语,从而刺激认知资源中那些具有关联性的语境假设,真正理解话语的隐含意图,促使交际获得成功。比如理解下面这则短信就需要一定的语境知识。

(5)恭喜恭喜!新的一年里,菩萨保佑你,财神养着你,关公罩着你,喜神绕着你。新年快乐!

例(5)中的显而易见是传递信编发者的新年祝福,但是“财神、关公、喜神”是典型中国文化元素中庶民们祈祷的吉祥象征。试想,倘若短信接收者缺乏有关“财神、关公、喜神”历史典故来源的文化语境,何谈心领神会该短信发送者在新年到来之际短信阅览者道出的衷心祝福?再如下例:

(6)“abcdefghijklmnpqrstvwxz”你知道缺什么吗?是“you”!如果没有you,再多的欢乐也不是幸福,朋友是一生一世的……

很明显,短信接收者要能理解例(6)短信中发送者所表达的情谊之感,如果缺乏26个字母表中“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的概念顺序和单词“you”的组合及其中文含义,他(她)收读该条短信息时是不可能会洞悉出发信人竟以如此挑逗的方式交际其对朋友关系的肯定和感慨。

(三)语用推理

推理是理解某一命题时激发认知系统资源的心理过程。关联理论中的语用推理是明示言语行为促发交际者构建假设、激活交际者原有假设,以及对输入假设核实(即加强或削弱)后推导出结论的过程[7]。明示-推理交际中的推理不是通过逻辑形式演绎获取结论的,而是借助于非形式的理性假设作出结论,即非展示性。非展示性推理在前提正确的情况下并非确保证结论的正确,因而推导出的结论具有概率性和或然性,不像逻辑含义那样严格[8]。当然,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学家们也积极赞同非展示性推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远远大于展示性推理,因为它不需任何形式的逻辑演绎。

以上文例(1)为例:信息发送者表面文字是告知短信接收方他们姑姑乘坐列车的车次和到站时间。但是,这段明示信息会促发短信接收者激活他(她)心目中有关表姐的一系列架设与评估。比如:表姐和我关系如何?她人咋样?他工作忙否等?这样,该文字表面信息与接收者这些假设形成验证、结合或冲突的认知心理反映,此时,推导出以下表姐发短信的几种可能性目的:结论一:表姐和我来往甚密,她暗示我和她一道去火车站接姑姑;结论二:表姐这人懒惰、自私,总喜欢叫人为她做事;结论三:表姐工作的确很忙,她在间接叫我去接姑姑。

可见,作为一种言语交际,手机短信交流是信息发送与接收方遵循明示与推理交际模式进行认知关联互动的过程。就信息编发者来说,其意向性的信息意图承载着一定的交际意图;而要真正领会这一交际意图,信息接收者不能将自己的细信息解码局限于短信文字表面内容,更重要的是他(她)要积极激活自身认知资源系统中相关逻辑、百科、词汇等知识去推理发送者的短信隐含意义,从而真正理解所收短信的交际意图。

[1] Cummings,Louise.Pragmatics: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

[2]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J]//In P Cole&J. 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 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3] 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4]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1.

[5] Sperber,Dan&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2nd ed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6] 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M]//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4.

[7] 熊学亮.语言使用中的推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

[8] 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15-116.

猜你喜欢
发送者手机短信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信息披露的经济学分析:预防性动机视角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网络表情符号的作用
表情符号的使用角度对亲密度感知的影响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论《聊斋志异》梦境叙事
A Study on the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Blessing Short Messages
福建顺昌县水技站借力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服务当前复杂气候渔业生产
遭遇短信诈骗,手机短信如何在法庭上作为诉讼证据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