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探讨

2012-12-29 06:38常景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常景环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04

脑梗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1],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病因之一,随着对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证据支持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形成过程[2-3],研究证实,IL-6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机体细胞免疫、炎症反应和造血调控,还可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影响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介质释放,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甚至血栓形成[4-5]。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白介素-6水平相关性,了解其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选择自2010-05-2011-12来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例,男78例,女73例;年龄40~83岁,平均(65.6±11.8)岁。至少行一次头颅CT或 MRI检查,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在24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2)发病前未采用过任何药物治疗。(3)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病史。(4)初发脑梗死。脑梗死组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斑块回声强度和形态特点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4型[6],软斑和溃疡斑易破裂出血和脱落,造成急性脑血栓形成,故合称为不稳定斑块,余为稳定斑块。共分为3组,无斑块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60.8±8.7)岁;稳定性斑块组52例,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3±10.7)岁;不稳定性颈脉斑块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69.9±12.3)岁。对照组为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5~80岁,平均(62.8±10.3)岁。既往无卒中病史且经头颅MRI证实无卒中,颈动脉彩超无斑块。4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一致性检验,无显著差异。均取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急性脑梗死3亚组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 d、14d时用无抗凝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静脉血约5mL,于自动平衡离心机上处理(4 000r/min,5min),弃溶血标本,留取血清2~3mL,置于-70℃低温冰箱中保存。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天,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处理方法同上。

1.2.2 检测方法:IL-6血清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的水平,IL-6试剂盒由北京尚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进口分装)。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BZ_15_1694_320_1782_360)表示,急性脑梗死各亚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SNK分析和LSD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急性期(2d)急性脑梗死各亚组和对照组IL-6水平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P 值分别为0.003、0.002),无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急性脑梗死各亚组和对照组血清IL-6水平比较 (BZ_15_1694_320_1782_360)

2.2 恢复期(14d)急性脑梗死各亚组和对照组IL-6水平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7],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炎症过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血清IL-6是炎症过程中的重要标记物,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有或无症状的颈动脉内膜损伤患者,除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外,炎症或感染的标志物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起着明显的作用[8]。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沉积于动脉壁形成局部斑块的过程,炎症介质调控炎性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效应,从而推动粥样斑块病变的进展和斑块结构的改变[9]。

IL-6是一种分子量为26kD的蛋白质,由184个氨基酸组成,调节多种细胞功能,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功能及血细胞生成等,并参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过程。潘云等[10]发现IL-6-572C/G基因多态性为汉族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易感基因。杨丽等[11]研究也发现IL-6作为一个促炎症因子,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增加斑块的易损性。袁海成等[12]研究也证实IL-6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可作为早期判断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可见,IL-6从基因易感性到蛋白表达在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脑梗死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急性期(2d)与恢复期(14d)急性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也均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说明IL-6作为一个促炎症因子,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并增加不稳定斑块的易损性,促进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提示IL-6作为促炎因子,与脑梗死急性期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总之,本研究发现血清IL-6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及时开展炎症介质的干预治疗可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1]Zhao D,Liu J,W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Twenty-one-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ng project[J].Stroke,2008,39(6):1 668-1 674.

[2]Emsley HC,Tyrrell PJ.Inflammatin and infection in clinical stroke[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2,22(12):1 399-1 419.

[3]Winbeck K,Poppert H,Etgen T,et al.Prognostic relevance of early serial C-reactive protein measurements after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2,33(10):2 459-2 464.

[4]任涛,李枚娟,王焱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0):1 464-1 467.

[5]Schuett H,Oestreich R,Waetzig GH.Transsignaling of interleukin-6crucially contributes to atherosclerosis in mic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2,32(2):281-290.

[6]何文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1-64.

[7]Nagai Y,Kitagawa K,Sakaguchi M,et al.Significance of earlier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for stroke subtypes[J].Stroke,2001,3:1 780-1 785.

[8]郭毅,周志斌,李富康,等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2):186-188.

[9]Frisdal E,Lesnik P,Olivier M,et al.Interleukin-6protects human macrophages from cellular cholesterol accumulation and attenuates the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J].J Biol Chem,2011,286(35):30 926-30 936.

[10]潘云,韦叶生,黄建敏,等 .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572C/G、-634C/G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4:627-630.

[11]杨丽,孙根义,刘玉洁,等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152-153.

[12]袁海成,王岭,陈晶,等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IL-6的变化[J].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19-220.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