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中,祁康成,文永亮,李 鹏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成都610054)
碳纳米管(CNTs)具有极小的曲率半径、极高的长径比、良好的电导率、较低的逸出功、卓越的机械强度和稳定的化学性,是理想的场发射材料,可用于平板显示器、传感器、光源等器件[1-3]。目前,制备CNTs阴极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淀积法(CVD)[4]、丝网印刷法[5-6]、电泳法[7]和电泳电镀法[8]等。
电泳沉积法是具有低温、低成本、成膜快等显著优点,适宜大规模生产,而且基片的形状不受限制、薄膜的厚度可以很好地控制,所以电泳沉淀CNTs阴极薄膜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空间。
根据阴极的位置不同,三极管结构通常分为平栅极[9],背栅极[10]和正栅极[11]三种结构。相对于背栅极和正栅极结构,平栅极结构的栅极制备简单,成本低,易于大面积制造。实验采用栅极与阴极处于同一水平面,且栅极和阴极结构对称的平栅极结构,利用电泳法在ITO玻璃基板上实现图形化碳纳米管阴极阵列的制备。
首先采用光刻技术刻蚀ITO薄膜叉指线电极,叉指电极的宽度和间距均为20 μm,叉指电极总面积1 mm×1 mm。碳纳米管采用外径为10 nm~20 nm,长度约20 μm,纯度>95 wt%高纯度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材料。电泳液由异丙醇、硝酸铝和CNTs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并在60℃温度下超声5 h以提高MWCNTs的分散性,然后静止放置24 h以分离极少部分团聚的 MWCNTs,最后得到了MWCNTs分散均匀的溶液。
电泳装置采用直流稳压电源提供稳定的电压,不锈钢片做阳极,待镀薄膜的图形化ITO玻璃基片为阴极,阴极与阳极板大小都是25 mm×15 mm,电极间距离为10 mm。根据我们前期的实验结果[7],电泳采用的电泳电压为100 V,电泳时间60 s。
电泳制备的栅控CNTs阴极的场发射特性采用三极管结构进行测量,不锈钢片作为阳极,阴极和阳极间距为300 μm,测试时真空度为2 Pa~3×10-4Pa。
(1)阴极表面形貌与成分分析
制备的平栅极结构CNTs阴极表面形貌如图1所示。由图1(a)可见,叉指电极的一组电极被CNTs薄膜覆盖,呈黑色;另一组电极上表面没有CNTs薄膜,这组电极即为共面栅极。两组电极结构清晰,阴极和栅极之间没有短路现象。由此说明,采用电泳沉积技术容易实现在特定电极上沉积CNTs薄膜的目的,并且能够达到较高的分辨能力,这些特点明显优于丝网印刷技术。图1(b)为CNTs薄膜的SEM照片,可以看到CNTs分布比较均匀、致密,满足场发射阴极的应用要求。
图1 共面栅控CNTs阴极的形貌
CNT阴极薄膜成分如图2所示,在CNTs薄膜中存在C、O、Al三种元素,C 元素来自 CNTs,Al来自于溶液中的硝酸铝,O来自于碳纳米管薄膜在空气中吸附的氧气分子。CNTs阴极薄膜中Al的成分含量较高,表明CNTs阴极薄膜中Al是由电泳沉淀。根据电泳沉积的原理,CNTs颗粒表面吸附溶液中Al+3成为带正电荷的带电胶粒,在电泳过程中,带正电的胶粒向负极运动,最终沉积在负电极表面。因此,在电泳沉积的CNTs薄膜中,Al元素的含量将明显地高于溶液中的含量。
图2 平栅极结构CNTs阴极薄膜EDS能谱
(2)阴极场发射特性
图3是样品场发射特性测试结果。由图3(a)可以看到,阳极电压一定时,随着栅极电压的增大,发射电流密度呈近似指数的变化趋势增大。因此,共面栅极对场发射阴极的发射电流能够起到明显的调制作用。同时,栅极电压一定,阳极电压逐渐增大时,场致发射电流密度相应增大,栅极的调制作用也相应地增强。当阳极电压Va=450 V、栅极电压Vg=230 V时,发射电流达到1 mA/cm2。而当栅极电压Vg=350 V时,发射电流达到7.6 mA/cm2。图3(b)示出了根据样品的测试数据计算得到的F-N(福勒-诺德海姆公式)曲线[12]。根据F-N理论,当阴极的发射面积不变时,ln(I/V2)~1/V的关系应为一条直线,图3(b)的F-N曲线偏离直线,分析其原因如下:对于实验得到的场发射阴极结构,阴极的边缘电场最强,最容易产生场致电子发射,随着栅极电压的升高,阴极边缘电场强度增加的同时,靠近阴极边缘的区域的电场强度也将逐渐增强。因此,阴极边缘发射电流密度增大的同时,靠近边缘的区域也会逐渐产生电子发射,从而导致F-N曲线偏离直线,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图3 不同阳极电压下平栅结构栅控CNTs阴极的场发射特性
通过电泳法,在ITO叉指电极上选择性地沉积了一层分布均匀致密的CNTs场发射阴极,实现了平栅结构的栅控CNTs场发射阴极。测试结果表明,平栅结构能够起到控制CNTs场发射阴极发射电流密度的作用。采用设计的结构参数下,当阳极电压为450 V;栅极电压230 V时,发射电流密度达到7.6 mA/cm2共面栅极结构简单,容易制备,可用于场发射平面光源以及场发射显示器件中。
[1]Iijimas.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 Carbon[J].Nature,1991,354:56-58.
[2]De Heer W A,Chatelain A,Ugarte D.A Carbon Nanotube Field-Emission Electron Source[J].Science,1995,270(5239):1179-1180.
[3]Xie S S,Li W Z,Pan Z W,et al.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n Carbon Nanotube[J].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2000,61:1153-1158.
[4]陈婷,孙卓,郭平生,等.LPCVD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场发射性能的研究[J].光学学报,2006,26(5):778-781.
[5]刘卫华,朱长纯.丝网印刷碳纳米管阴极老炼特性研究[C]//场发射与真空微纳电子会议,2006,1:72-74.
[6]游玉香,叶芸,林志贤,等.衬底电极对丝网印刷CNT阴极场发射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9,40(11):1833-1835.
[7]文永亮,林祖伦,王小菊,等.碳纳米管场发射阴极电泳法制备及场发射特性研究[J].电子器件,2010,33(6):660-663.
[8]陈雷锋,蒋红,宋航,等.电泳和电镀法增强碳纳米管场发射特性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30(1):64-67.
[9]钟寿仙,李广山,李振红,等.平栅极结构碳纳米管场发射性能实验[J].发光学报,2009,30(1):120-122.
[10]Choi Y S,Kang J H,Parket Y J,et al.An Under-Gate Triode Structure Field Emission Displaywith Carbon Nanotube Emitters[J].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2001,10(9-10):1705-1708.
[11]Jung J E,Jin Y W,Choi J H,et al.Fabrication of Triode-Type Field Emission Displayswith High-Density Carbon-Nanotube Emitter Arrays[J].Chinese Phys.B,2002,323(1-4):71-77.
[12]Lafferty J M.Boride Cathode[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51,22(3):29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