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顺森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 200003)
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特点、问题与对策
程顺森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 200003)
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仍需关注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不确定性、就业人员工资性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缺失、人口老龄化影响民生政策的可持续性等问题。为促进上海城市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建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城市居民收入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上海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根据经济和物价形势,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增幅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与GDP增长同步,增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图1)。
图1 2001-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1321元,比上年增长15.3%,增幅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4909元,增幅比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5个百分点。
1.工资性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是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首要力量。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4454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11年,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67.5%,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8.5个百分点,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首要拉动力。
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上海经济的稳步发展,2011年上海企事业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和奖金实现了正常增长,年初发放上年年终奖的数量也高于上年;二是2011年9月份开始,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至3500元,普通职工税负有所减少,带动9月份及以后几个月的工资性收入增长;三是从2011年4月1日起,上海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280元,上调幅度为14.3%;四是2011年物价的持续上涨也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在货币工资的增长上,部分单位发放了一次性补贴。
2.转移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是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持续力量。近年来,转移性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是拉动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为9149元,比上年增长15%,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8个百分点。在转移性收入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是其主要组成部分。201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达到7976元,比上年增长17.4%,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占转移性收入比重达87.2%。
养老金或离退休金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2011年上海再次提高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平均增加金额在180元左右;二是2011年8月份上海对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每人发放600-800元不等的一次性补贴以及针对特定人群的补贴;三是上海步入老龄化社会,退休人口比重有所增加。
3.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占可支配收入比重有所提高。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为1994元,比上年增长22.5%,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1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为633元,比上年增长23.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表1)。
表1 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
从城市居民内部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差距来看,2011年,在按相对收入水平五等分组家庭中,20%最低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06元,比上年增长14.7%,增幅高出全部城市居民家庭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表2);20%最高收入家庭与20%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之比为4.1:1,小于上年的4.2:1。这主要得益于上海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上调、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的发放及其他一系列“保低”措施的实施。
但2011年上海居民消费价格也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8%,水电燃料价格上涨1.8%。物价的持续上涨,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抵消了低收入家庭较大一部分收入的增长。2011年,20%最低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7%,高出全部居民家庭11.5个百分点,水电燃料及其他占消费支出比重达到5%,高出全部居民家庭1.8个百分点,两者合计支出超过低收入家庭全部消费一半以上。再考虑其他基本消费,这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对其影响最为明显,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值得关注。
表2 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按相对收入水平分组)
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列31个省、市、自治区的第1位,列36个大中城市第2位,仅次于深圳。从增幅比较来看,上海收入增幅列31个省、市、自治区第18位,列36个大中城市第21位;与周边及沿海城市相比,上海收入增幅高于杭州、宁波、南京、广州和深圳等城市。
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低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增幅(14.1%)0.3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低于全国平均增幅(8.4%)0.2个百分点(表3)。
表3 2011年全国部分城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历史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为11.3%,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幅为8.5%,而同期GDP年均增幅为11.2%。从具体年份来看,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造成经济增长减速、物价下降,从而城市居民收入实际增幅与GDP增幅基本持平外,其余4年上海城市居民收入实际增幅均明显低于GDP增幅(图2)。
图2 2006-2010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GDP增长情况
2011年上半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为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为7%,仍低于同期GDP增幅1.4个百分点。随着下半年政府一系列提高各类人员收入政策的推出,全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步。但是2011年收入增长中特殊情况较多,主要包括各类一次性补贴,这都是临时性的而非长期政策,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一次性”收入提高的不确定性仍值得关注。
由于在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中七成左右为工资性收入,所以,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但是近两年来,上海城市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增幅始终低于可支配收入增幅,工资性收入增长相对滞后。
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幅为4.8%,低于同期可支配收入增幅3.3个百分点;2010年,工资性收入增幅为9.8%,低于同期可支配收入增幅0.6个百分点,差距有所缩小;2011年,工资性收入增幅为12.5%,低于同期可支配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差距又有所扩大。
由于企业就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市场调节,政府的宏观政策无法直接发挥作用,所以,应从建立机制入手,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就业人员收入增长的长效性模式。“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创新驱动的结构调整期,要着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有效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让企业效益与职工工资挂钩,通过劳资双方平等协商,使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
近年来,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提高,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重要拉动力。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9.1%,2009年上升至20.7%,2010年继续上升至21.3%,2011年达到2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提高(图3)。
上海正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退休人口比重的增加,一方面,这使得社会总负担系数相应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由于退休人员的收入增加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民生政策,而养老金标准的连年上调使得社保基金负担持续加重,“自我循环”的难度不断增加。因此,如后期不能保证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年上调的长效性,势必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较大影响。
图3 2007-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占可支配收入比重
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总可支配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化及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历史数据显示,上海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一直维持在2%以下。2011年,这一比重为1.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虽然近几年财产性收入比重有所上升,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1年,杭州、宁波、常州和苏州这一比重分别达到7.6% 、4.2% 、4.5%和4.2%。
出租房屋收入和股息红利收入是上海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两大来源,而这种构成容易受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所以,只有创造条件让居民家庭拥有更多的可增值财产,丰富居民的理财方式,改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外部环境,才能切实提高财产性收入,拓宽城市居民收入渠道。
在诸多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中,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011年初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仅有24.1%的被调查家庭预期2011年家庭收入会有所上升,67.4%的被调查家庭预期收入基本保持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居民家庭消费倾向的提高。历史数据显示,2007-2010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消费倾向一直维持在73%左右,2011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9.3%,比上年有所下降。这种消费倾向的下降,除了前几年的消费热点逐渐“趋冷”外,物价持续上涨也使得广大居民家庭对收入的实际增长缺乏信心。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当前,上海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仍处在相对较低水平,这种格局既不利于居民收入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民生的改善和消费的扩大。因此,应该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要积极推进企业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完善职工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得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基本保持同步;要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制度改革;要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推动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和创业环境。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结构升级。其次,要根据经济转型需要,根据劳动者的不同需求开展分类职业培训,加强择业观念教育,完善补贴政策,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居民家庭就业面。最后,要以《劳动合同法》为保障,完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体系,优化就业和创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公平就业创业的机会。
3.拓宽城市居民收入渠道,增加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上海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准,与周边城市有一定差距。因此,要加快金融创新,积极推进股票、期货等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丰富居民的理财方式;同时要积极维护和发展房屋租赁市场,鼓励居民个人住房出租,并加强规范,保障居民合理出租房屋收入的平稳增长。此外,要提高人力资本参与初次分配的比重,鼓励劳动者以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等参与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丰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来源。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目前,物价持续上涨,特别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抵消了低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增长,对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着力解决支出型贫困,不断扩大困难群体受益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民生基本保障线,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等,加大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补贴力度,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和收入的实际增长。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6.009
周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