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探究非言语语用失误

2012-12-25 14:33张淑娟
关键词:语语言语跨文化

张淑娟

(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从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探究非言语语用失误

张淑娟

(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语用失误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今,较多语用失误相关研究是从言语性的角度进行的。而实际上,在语用失误现象中竟存在高达70%左右的非言语语用失误现象。因此,非常有必要从言语性与非言语性两个角度对其重新界定、整合研究。论文根据Geert Hofstede的四个文化维度对非言语语用失误现象进行解析,以引起外语学习者对语用失误现象的再认识,进而大力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成功运行与发展。

文化维度;语用失误;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言语交际语用失误

一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交流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在越来越受世界各国重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人们往往侧重于规避影响交际效果甚至导致交际失败的言语性语用失误。然而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通过言语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或称副语言)行为传递的。同时,言语交际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非言语交际才能得以有效地进行。非言语作为辅助的交际系统与语言在交际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唇齿相依、互为共存。因此,对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研究理当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

二 语用失误研究

(一)言语性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提出的。Thomas指出:“只要说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1]并且,她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即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1.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目的语本族语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引起的。其中有的违反了外语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结构;有的将汉英词语等同;有的只理解字面的意义,弄不清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有的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一个很常见的语用语言失误现象就是汉语中的“没关系”。它既可以作为感谢语答语又可以作为道歉语答语。然而,它在英语中的语义对等成分是“Never mind”,这一英语短语只可以作为可接受的道歉语而非感谢语的回答。所以,在中西方的交流过程中,当听到诸如“Thank you very much”或“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等感谢话语时,中国交流者回答了“Never mind”会令对方非常困惑,而对它的恰当回答应该是“My pleasure.”“That’s all right.”“You are welcome.”等。

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与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义务权利、价值观念、社会规则、社会距离、禁忌语等有关,其核心问题就是和什么人说什么话,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比如说,中国文化侧重于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和“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所以在中国,“谦虚客气”被看做一种美德,即使主人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通常也会谦虚地说“招待不周,请见谅”、“不擅长做菜,将就着吃吧”、“菜做得不好,请多包涵”等话语来贬己尊人。而这些话语一定会令西方人困惑和不快,因为他们会想“既然邀请我来家里做客,为什么不好好煮菜真诚地招待呢?太虚伪太不尊重人了!”其实,对于来家做客的外国友人我们只要说“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就足够了。再如,一个外教称赞他的中国学生“Your report comes out very well”,这名学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结果就回应说“No,no,you overpraised me!It is lucky to have your help”,而在相似的情景下,英语本族者通常会说“Thanks for your compliment”或者“Thank you very much.”。在中国文化里,委婉拒绝他人的恭维被认为是谦虚美德,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却很可能激化情感,因为它暗含着“恭维之人判断力很差”之意。

Thomas对上述语用失误的划分主要是从言语性方面进行的。然而,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0% 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十分显然,语用失误也大量地存在于非言语交际中,本文称之为非言语语用失误(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自从Thomas的语用失误研究成果问世以来,其观点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大力支持与效仿,但几乎都沿用了她对语用失误“二分说”(即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的理论框架。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龙翔、黎政两位学者发表的《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对比研究》,但并未进行细化分类研究。

(二)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

非言语交际,即通过人的面部表情、视觉接触、体态、手势、谈话时双方的距离、语音语调、衣着、环境等无声或无语义语言单位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其经典之处在于尽管其不像语言那样有一定的文字形式,但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却也有其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和特殊性、简洁性等特征。非言语交际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个方面。综上,从广义的角度可以将非言语语用失误定义为:跨文化交际中凡是非言语的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失误都称为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非言语语用失误相应地被分为体态语语用失误、副语言语用失误、客体语语用失误和环境语语用失误。[2][3][4]

1.体态语语用失误

和有语义的有声语言单位一样,体态语也是文化载体,它包括能够显示交际信息的所有的人体各部分动作。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交际者身体某部位动作在对方看来不恰当或不合时宜,甚至产生较深误解,就产生了体态语语用失误。记得有一次和美国朋友走在中国街道上,他非常惊讶地说“So many guys!”我急忙向他解释:在中国的大街上常常会看到小女孩们手拉手、臂挽臂,那是好朋友关系亲密的显露,但如果看到小女孩与男孩手拉手,父母们就会担心孩子早恋而加以制止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荒谬的误解是因为在美国,父母们不担心孩子早恋,担心的是同性恋,所以在美国大街上同性的孩子们手拉手现象非常少。

2.副语言语用失误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包括话轮转接、沉默和各种非语义音声。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交际者对沉默、话轮转接把握不当,或对非语义音声使用不当,就会产生副语言语用失误。美国人交际中话轮承接犹如打乒乓球一样,而中国式的话轮承接犹如打高尔夫球一样。所以在外教课堂上,看到中国学生没有沿着前一说话人的话题继续讨论而重起新话题讨论时,外教会显得既惊讶又很无奈。

3.客体语语用失误

客体语包括提供交际信息的皮肤修饰、身体气味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家具和车辆等。在交际过程中,当上述客体语表现得不恰当或因文化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最终导致交际方误解时,客体语语用失误就出现了。以衣着服饰为例,它不仅可以显示人的职业、地位、气质,还可以显示修养、爱好及生活习惯等。不同衣着往往传递着不同交际信息,因此在一定的场合如果着装不当,就会产生客体语语用失误,势必影响交际效果。我们最常见的这类语用失误就是有些外籍教师穿着带破洞的牛仔裤或大短裤,或者光脚穿着凉鞋给同学们上课,全无中国教师的堂堂仪表,给人感觉很随意,很不重视教学,甚至对听课人很不尊重。

4.环境语语用失误

环境语包括能够显示交际者时间观念的时间信息和表达对拥挤、领地、体距、排列等态度的空间信息等。如果对时间和空间信息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环境语语用失误。例如“…The Arab who is friendly will stand close to his friend,but the Englishman will move back in order to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away.When they finish the talk,the two may be quite a distance from the place where they were standing….”这是一个阿拉伯人与英国人交际过程中,由于空间距离观念不同而闹的笑话。阿拉伯人在谈话时喜欢靠近对方,以示礼貌和热情;而英国人则相反,喜欢保持一定距离。如果日常外语学习中了解了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避免上述的环境语语用失误了。

在真实交际中,几种非言语语用失误常常交叉、融合出现。比如外教光脚穿凉鞋坐在课桌上讲课,既含有体态语语用失误又含有客体语语用失误。

三 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现象的Geert Hofstede文化维度分析

无论言语性还是非言语性语用失误,其产生根源之一都是文化差异。因此,本文旨在根据Geert Hofstede[5]的四个文化维度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一)个人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

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体系的核心,侧重于松散的社会结构,这种取向的人们通常只照顾自己和直系家人。相比之下,集体主义是中国价值体系的根基,它侧重于紧凑的社会结构,此种取向的人们往往会因自己绝对的忠诚而期望亲戚、氏族或其他的群组成员照顾自己及家人,他们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另外,个体文化鼓励人们张扬个性,冒险,他们的英雄都极富于个人主义和冒险精神。在交往中的价值取向为“平行,独立,自主,不强加于人,替别人着想”。主要表现为尽可能的把选择留给别人。而中国人在交往中则表现出谦虚,关心别人,相互依赖。美国朋友Tom去桂林旅游的跨文化经历恰恰反映了这一点。当时天气非常热,由于不太信任旅游景点的水,所以就以清爽的啤酒代水了,并且还给了中国导游贺平一瓶,但他拒绝了。结果,Tom保持沉默,继续喝酒,而贺平却一直渴望地看着Tom。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体态语语用失误呢?当时贺平是出于礼貌、谦虚、涵养的考虑才没有接受对方的第一次给予,只有第二次或第三次给予时才会考虑接受。而美国的规约却是如果第一次对方拒绝了酒精饮料就不要再坚持给。一个人拒绝喝酒的话有可能是由于宗教原因、或是酒精改革者、或是酒精过敏,所以坚决不能劝酒。

(二)高权力距离与低权力距离

中国是典型高权力距离的文化群体,人们注重等级差别,崇拜权威,以权势取向为主;而美国则属于低权力距离文化,强调人人平等,人际关系以平等为取向。因为长期以来受到儒教哲学的影响,中国人在进行交流时对于长幼尊卑非常敏感,敬重权威,注重身份。例如,中国的领导往往是坐着讲话,下属站着倾听以显尊卑有别,而且当领导出场或退场时,下属也会站起欢迎或欢送;而美国却恰恰相反,站着讲话的人地位较坐着的人高,而且在某些社交场合,只有女士到场时男士们才会站起来欢迎。

(三)大男子主义与女权主义

大男子主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偏爱于成就功绩、英雄主义、积极进取,及物质成功,人们寻求两性之间社会差异的最大化;而女权主义文化则侧重于关系平等、生活质量、谦虚谦逊,关爱弱者,人们寻求两性之间社会差异的最小化。简而言之,这一文化维度的基本问题就是男女之间的社会角色是如何进行分配的。

较之于中国古代社会相比,当今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没有彻底根除,重男轻女及大男子主义的倾向依然存在,这在某些非城市地区及大部分工作领域尤为明显。我国社会长期普遍存在的男女角色分配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内”、男子汉大丈夫要“顶天立地”、“养家糊口”,女人要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给男老板做女秘的人数要大大多于给女老板做男秘的人数。因此,在与欧美人,尤其是女士进行交流时,中国男子会潜意识地显示出自己具有男人优越性的神情,尤其在跨国公司,对一些外国的女性领导人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而中国的女子多数都持有我们中国特有的“女人是水”、“女人就是月亮”等“柔弱女子”思想。无论是对外交流还是跨国合作,这些非言语语用失误都会造成外国人对中国男子的“傲慢自大”、“自以为是”,及对中国女子的“缺乏自信”、“依赖他人”等不良印象,最终将使交流与合作大打折扣,甚至彻底失败。

(四)高不确定性规避与低不确定性规避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与美国相比,中国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要高,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这一维度的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不确定性规避对比

一次与美国外教闲谈(之前她在别的省份的大学也做过外教),问她对我们中国高等院校印象如何,她谈到了一个和本文化维度密切相关的话题。她觉着中国院校的规章制度太多太细致了,诸如学生不准迟到缺席、衣着不能袒胸露背、发式不能颜色太艳、不准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要仪表端庄、为人师表、讲课须按计划进行等等现象,她都困惑不解,因为她们上课的风格截然不同,颇具戏剧性。她们的课堂气氛总体比较随便,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翘二郎腿,有的教师讲课时嘴里还嚼着口香糖,有的讲课到兴致处,甚至会坐到讲台上去,讲得有声有色,全无中国人所看重的课堂仪表。所以,中国学生课堂上“循规蹈矩”、唯师是从、谨慎不言的行为往往令外教很困惑,甚至气愤得无可奈何。

四 结语

语用失误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现实的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有70%左右是通过非言语行为进行的,可见,造成交际失败的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现象远远多于言语语用失误现象。因此,在外语学习与交流中,要对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利用多维的文化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有意识尽可能最大程度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 非言语语用失误现象。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In Applied Linguistics,1983:91-112.

[2]李元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2-116.

[3]李巍.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5-77.

[4]Eakins and Eakins.“Sex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M]//,Samovar 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WadsworthPublishing Co.,1982:292-325.

[5]G,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London:McGraw-Hill,1991.

An Analysis of 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s Based on Geert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ZHANG Shu-juan
(Heilongjiang Instit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150027,China)

The breakdow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ults mainly from pragmatic failures.So far,more studies on pragmatic failures have been done from the verbal perspective.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however,occupies about 70%in it.Consequently it is essential to redefine and examine integratively pragmatic failures verbally and non-verbally.This paper,based on Geert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aims to study 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s,which will arouse English-learners’reconsideration of pragmatic failures to promote successfully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mensions;pragmatic failures;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s;verbal pragmatic failures

H315.9

A

1674-5310(2012)-01-0138-05

2011-11-12

张淑娟(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学院 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英语教育学。

(责任编辑胡素萍)

猜你喜欢
语语言语跨文化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中美大学生议论文语篇中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对比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最后一吻
关于冬天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