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茶产业链纵向整合以提升茶叶品质

2012-12-24 06:04管曦
茶叶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间商鲜叶茶农

管曦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近期,我国茶叶品质问题受到关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茶叶产品已成为今后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特别是在整个茶产业不断强化对产业链前端的技术指导以减少茶农茶园中的盲目用药和过度施肥的情况下,茶叶品质和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说明仅仅依靠技术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一个根本的障碍。因此,本文重点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分析如何通过茶叶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程度的纵向整合和制度变革形成提升茶叶品质的良性机制,以更好地从满足消费者饮用安全需求的层面上来推动我国茶产业的发展。

1 我国茶产业链现状

目前我国茶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三条,一条是茶农-茶叶合作社-消费者的路径,一条是茶农-茶叶作坊-中间商-消费者的路径,第三条是茶农-茶叶企业-消费者的路径(详见图1)。

1.1 茶叶合作社为中心的茶产业链

茶农-茶叶合作社-消费者这一链条的运行模式为:茶农的鲜叶以合约的方式交由茶叶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茶叶的销售很多是在茶叶批发市场直接销售。由茶农之间横向合作而形成的茶叶合作社是伴随着茶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而兴起的,截至2009年,全国16个省市109个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合作社 2098家,但从总体上来看,茶叶合作社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其自身的可持续运转机制、与社员间的利益分享等有待进一步规范。

1.2 茶农或茶叶中间商为纵向整合主体的茶产业链

随着茶叶加工机械的逐渐普及和茶叶技术的可得性,不少茶叶产区的茶叶种植加工户通过内部化茶叶的加工和销售,以茶叶作坊的形式完成茶叶产加销的全流程,茶农-茶叶作坊-中间商(茶叶企业)-消费者成为茶产业链纵向整合的主体之一,这一链条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样、复杂的。从茶叶品质来看,茶叶作坊的茶叶品质大多不高而且不稳定,达不到标准化生产加工的要求。在销售途径的选择上,一部分茶叶作坊通过自己的茶叶门店进行销售,这些门店主要集中在各地的茶叶批发市场(如北京马连道、福州西营里)中,它们的茶叶销售包装简单,大多缺乏独特的茶叶品牌和注册商标等;也有部分茶叶作坊将茶叶销售交给中间商,中间商与茶叶作坊的交易,既有可能是基于合约的不完全纵向整合,也有可能是基于市场价格的交易。

茶叶中间商在销售茶叶产品时,既包括自开门店的完全纵向整合,也会直接销售给其它流通主体,因为一部分中间商是茶叶销售企业,主要以茶叶销售为主,没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和茶园,但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茶叶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这些茶叶企业开始深入茶叶产地,如北京的“张一元”、“吴裕泰”、“中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的“天福”,浙江的“华发”、“浙江茶叶进出口公司”等都先后在茶叶产区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因而收购茶叶作坊毛茶的数量越来越少。另外一部分中间商是小规模的茶叶经营户,专门从事茶叶销售,茶叶种植加工户与他们之间的交易仅有口头合同,约束力弱,主要根据茶叶市价和品质确定交易价格。当一部分中间商开始建立自建基地,一部分茶叶作坊扩大规模变为茶叶企业,自产自销的茶农向茶产业链中下游的延伸最终还是会逐转变为以茶叶企业为核心的茶产业链纵向整合,这符合我国茶叶消费的发展趋势,即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和安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将促使消费者更加青睐品牌茶叶。这种转变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我国茶叶消费者收入增加的速度,消费者收入增加越快,对茶叶作坊大宗茶的需求就越小,转变的速度就越快,反之,消费者收入增长缓慢,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茶叶作坊大宗茶的需求,转变的速度就较慢。

图1 中国茶产业链概况

1.3 茶叶企业为纵向整合主体的茶产业链

随着茶叶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茶农选择通过事先签订合约的订单模式将鲜叶销售给茶叶企业,同时获得茶叶企业生产技术上的指导和生产资料的供给。目前,在茶叶主产区和茶产业发达地区这种订单生产较为普遍。因为一方面这些茶叶企业的技术和加工能力都较强,为了确保茶农向企业提供保质保量的鲜叶,他们会主动介入茶农的茶园种植和日常管理,在茶树品种选育、化肥农药施用、茶园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有力引导;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存在数量较多的茶叶企业,茶叶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使得茶叶企业在原料的获取上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因此茶叶企业更加倾向于通过合约的模式来积极保证足够数量和良好品质的鲜叶供给,而不是在鲜叶的采摘季节被动地通过鲜叶交易市场来购买。此外,除了通过合约来获取鲜叶,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还通过直接承包茶农的茶园,再以返租倒包的方式,将茶农变为企业的员工,这样茶农既获得了被承包茶园的费用,同时还获得茶叶企业的工资,而茶叶企业则可以完全控制上游原料供给。这样一来,单纯依靠市场交易获取茶农鲜叶的茶叶企业就越来越少了。

由于在鲜叶源头实施了较为严格的控制,鲜叶数量和质量得到保证,茶叶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能力,致使不同企业茶叶产品间的差异逐渐拉开,茶叶企业间的品牌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凸显自身的茶叶品牌,同时也为了获取茶叶零售环节的丰厚利润,茶叶企业开始加快进入销售环节,具体表现为自建渠道来控制销售终端,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同时也还有少部分企业是通过茶叶批发市场、超市或者茶馆来销售茶叶。

2 茶叶企业的纵向整合趋势

以上分析了茶叶企业、茶农及中间商分别作为主体对茶产业链纵向整合的不同影响,本节主要分析以茶叶企业为纵向整合主体的茶产业链在中国茶产业当前及未来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2.1 茶叶企业对上游的纵向整合趋势

以往茶农销售鲜叶给茶叶初制厂,大多是在没有选择情况下的必然之举,即使是在统购统销的政策放开后,由于地方上茶叶初制厂数量较少,茶农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二者的交易以市场交易为主,鲜叶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主要由茶农承担,致使茶农收益有限。而当前由于茶产业流通体系完全放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茶农可供选择的鲜叶销售方式不断增加。陈宗懋(2010)认为茶农的茶叶销售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正在向与茶叶企业进行交易转变[1]。茶农不仅可以通过市场与茶叶企业直接交易鲜叶,还能够通过合同甚至是成为企业成员的方式为茶叶企业提供鲜叶。

表1 茶农产品销售渠道

从最新的调查数据(表1)来看,在茶农的主要销售渠道中,把茶叶销售给当地茶叶企业的茶农数量最多,占到了46.3%,其次是交给中间商销售和在农贸市场销售,分别占总量的20.3%和11.8%,而选择在自己的茶叶店销售的茶农数量最少,仅有2.9%。考虑到大多数茶农可能拥有多个销售渠道,则约有52.1%茶农的销售渠道会选择茶叶企业,销售渠道分别选择中间商和农贸市场的茶农数量上升到总量的26.1%和18.3%,由此可见茶叶企业在茶农的销售渠道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该研究并没有对茶叶种植户和茶叶种植加工户进行区分,也没有指出茶农与茶叶企业间的鲜叶交易是通过何种方式展开。

杨江帆(2011)对福建383家茶叶企业鲜叶来源的调查显示,有305个茶叶企业的鲜叶来自自有茶园(后向完全纵向整合),23个茶叶企业的鲜叶来自与茶农的鲜叶合同(后向不完全纵向整合),36个茶叶企业的鲜叶来源包括自有茶园和鲜叶合同,可见福建茶叶企业主要依赖单一的鲜叶原料来源,且主要以茶叶企业对上游的完全纵向整合为主[2]。虽然福建茶产业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的茶产业,但考虑到福建是我国茶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这种以茶叶企业为纵向整合主体的产业链仍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指明我国茶产业链未来的发展趋势。

2.2 茶叶企业与下游茶叶交易的变化趋势

中国茶叶技术体系研究室对茶叶企业的销售渠道的调查显示(见表2),受调查的茶叶企业中,约有 22%的茶叶企业会选择通过单一的自建销售网点来销售茶叶,而单一通过商场超市、委托或合同销售、批发市场和其他渠道的更少,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会采取多种销售渠道,分别有29%和36%的茶叶企业拥有2或3个及以上的销售渠道。在茶叶企业的多渠道销售中,以自建销售网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74%,说明对于大多数茶叶企业来说,无论是选择单一销售渠道,还是多样化的销售渠道,自建销售网点都极其重要,且在拥有2或3个销售渠道的茶叶企业中,大多数都包括自建销售网点[3]。陈宗懋认为,茶叶企业自建销售网点(前向完全纵向整合)的主流趋势可以归因为茶叶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和利益分配,通过自建销售网点,一方面茶叶企业可以获取茶叶零售环节的丰厚利润,增加企业的收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控制销售终端,加快建立企业的自有品牌[1]。

表2 茶叶企业产品销售渠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茶产业现有的布局中,茶叶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茶叶企业对茶产业链的前向整合、后向整合及双向整合,正在逐渐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主导趋势,而这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从一定程度上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监督。

3 推动茶叶企业纵向整合最有利于提升茶叶品质

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通过在双方的交易中引入合同,甚至推动双方形成更为紧密的一体化关系,才能激励鲜叶生产者提供保质保量的鲜叶,减少鲜叶加工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管曦(2011)对非洲肯尼亚茶产业的研究就表明由于鲜叶市场交易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肯尼亚茶产业中基于鲜叶的合同交易必然会取代市场交易,KTDA作为该国与茶农签订鲜叶合同收购的最大的茶叶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4];曹利群(2001)对中国茶叶初制环节组织形式的分析表明,鲜叶的时效性使得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型(茶叶企业同时进行茶叶加工和茶叶种植,即本文所指的完全前向整合)比较适合茶产业的特点,鲜叶的市场交易对于双方来说交易成本都较高[5]。

不完全纵向整合(合约交易)一是有助于减少交易双方的市场搜寻成本,降低茶叶企业的“敲竹杠”行为。通过事先签订交易合同,茶农鲜叶采摘后的持有成本大幅度降低,由于大部分交易合同采取随行就市或是市场价格加一定的浮动率,茶农不需要在鲜叶采摘后再考虑以何种价格销售鲜叶,减少了这部分价格信息的搜寻成本,而茶叶企业由于事先签订合同也难以实施讹诈,特别是一些长期的鲜叶销售合同,重复的博弈使得茶叶企业的失信成本很高;二是保障茶叶企业获得足够数量和良好品质的鲜叶。双方的交易合同大多对鲜叶的品质提出基本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鲜叶茶叶企业可以选择不接受,而且由于鲜叶品质和价格息息相关,茶农无法履行合同后再寻找其他交易者的时间成本极大,这激励着茶农提高鲜叶品质,以达到合同要求的水平,同时茶叶企业甚至也能够介入茶农的鲜叶生产环节,通过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提高鲜叶收购价格,引导茶农提供优质的鲜叶;三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风险。从茶叶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签订鲜叶的交易合同,可以对茶农鲜叶的数量和品质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鲜叶的原料市场风险明显降低,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合同的具体情况大致了解鲜叶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可以较好地对整个茶叶初制过程进行投资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调控,更有效地完成初制加工,茶农也避免了鲜叶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完全纵向整合(茶叶企业承包茶园)直接将茶农和茶叶加工主体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利益主体,前者为后者提供鲜叶,后者对鲜叶进行加工,连接二者的不再是市场价格,而是同一利益主体内部的行政命令,双方的市场搜寻成本为零,同时茶农的市场风险和加工主体的原料风险也都由于一体化而显著降低,而茶农的专用性资产投入也能够更好的保证鲜叶的品质和数量,并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6]。此外,立足于茶叶企业介入鲜叶生产环节从而保证鲜叶品质,对茶农采摘鲜叶边际产出量的核算并不困难,茶园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施肥、灌溉、耕作等也都存在着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这都促使茶叶企业对上游茶农的紧密型纵向整合方式在鲜叶生产加工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总之,我国茶产业近期出现的茶叶品质和食品卫生问题,除了与技术的使用不合理有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也是茶叶品质不高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对我国茶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交易方式进行调整,用合约交易或是完全一体化等不同程度的纵向整合来取代市场交易,尤其要有效地激励产业链上游来提供优质鲜叶,并对其生产行为给予一定的监督,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解决困扰我国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卫生问题。当然这种新型产业链的形成既需要时间,也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不同茶区的差异,因此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先在一些具有客观条件的茶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验。

[1]陈宗懋.中国茶产业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0.

[2]杨江帆.福建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科学,2011,31(5):427-433.

[3]封槐松,陈宗懋,林智,尹晓民.全球茶叶市场现状和展望——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第19届会议的报告[J].中国茶叶,2010,32(8):4-9.

[4]管曦.世界主要产茶国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分析[J].中国茶叶,2011,33(4):4-6.

[5]曹利群.茶叶初制环节组织形式分析[J].茶叶通讯,2001,(4):34-36.

[6]姚文,祁春节.交易成本对中国农户鲜茶叶交易中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基于9省(区、市)29县1394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2):3-11.

猜你喜欢
中间商鲜叶茶农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乌克兰强化网站中间商责任
快乐的小茶农
误解中间商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不一样的中间商 不一样的里约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可以做好农资生意?
不同嫩度茶鲜叶原料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
气温对日照茶鲜叶适制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