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国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他在1927 年发表《社会流动》一书中提出了社会流动相关理论。索罗金将社会流动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在开放的社会体制中社会成员的职业或地位发生了质变;根据质变的方向,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前者指从较低地位向较高地位的流动;后者指从较高地位向较低地位的流动。水平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不同位置的横向移动或同一地位量的变化,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地位的改变。[1]那么,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是否与社会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呢?本文通过对黄山市休宁县61 名村官的访谈及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最关心的是任职期满的流动去向问题,这关系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建设成效。因此,笔者认为,构建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机制,对大学生村官实施分类培养,能够促进该群体的多元化发展。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了三类群体。一是黄山市休宁县61名大学生村官 (含已离职);二是休宁县村官培养联系人、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村委会成员和当地居民代表;三是随机抽取四所高校 (本科两所、高职两所)的毕业班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其中大学生村官以及他们任职期间所在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为本次调查重点,发放了400份问卷,占总问卷的80%。
本次调查主要方法是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座谈会形式重点访谈了大学生村官 (含离职)及相关村委会成员,并围绕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流动草拟访谈提纲。问卷调查以半开放问卷形式,客观题主要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学习及生活状况,主观题涉及到村官的培养、作用及流动问题。问卷施测向调查对象承诺所填内容保密,并匿名保存,鼓励他们认真填写,填写完毕现场收回。同时本调查还辅助使用了文献法和网络资源调查,阅读了国家出台大学生村官系列文件和制度,浏览了各省大学生村官网、村官在线、村官报等网站。
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与浙、赣两省交界,全县总面积2151平方公里,辖10镇11乡、157个行政村,总人口27.4万,发展依靠旅游、文化及特色农业基地。自2008年,该县连续五期共选聘了61名大学生村官 (见表1)。其中本科31人,专科30人,主要涉及物业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法学、中文、英语、体育文科类专业,理科类仅有机械制造和建筑设计两个专业。从流动情况看,任职期满后进入公务员队伍有9人,转事业编制10人,考入事业编制5人,流失1人。
表1 休宁县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
为了解任职期间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情况,笔者对休宁县盐铺村、龙源村、兰渡村等7个村进行了调研,从调查问卷统计看,他们任职期间主要从事村委会 (社区)事务管理类工作,包括行政村基层组织建设文字记录及档案整理、农村信息宣传报道、协助村委会做好乡镇下达的各项工作、教育服务咨询工作 (如远程教育播放、计划生育政策宣传、留守儿童心理和学业辅导及农家书屋建设)等。工作性质上,独立性、开拓创新性工作开展较少,工作基本上属于被动性安排,且工作时间停留在乡镇或村委会层面较多。
在访谈中,大学生村官胡某这样认识村官工作:“我是学旅游管理专业的,2010年选聘到乡镇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有两点体会。一是平时主要从事管理类服务性工作,事情小而杂;目前,对农村具体事务性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但工作方法有待提高。二是平时工作中绝大多数村官具体工作与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不吻合,一方面真正涉农专业或技术性专业到农村来的比较少,另一方面选聘后未能按专业实行二次分配工作,比如我学习旅游的,现在主要从事文字记录和整理工作,在能力培养上感觉地方缺乏针对性安排。”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任期培养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基本上每人每年培训累计已超过一周。调查了解,该县大学生村官任期内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政策学习、参观考察、专题讲座、定期工作心得、汇报交流等形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专业培养,由县农委、科技局、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服务 “三农”业务水平。在访谈中,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地方举办各类培训和学习,多流于形式,尤其专业培训成效不明显。
在生活待遇方面,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水平,参照本地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标准,并给予工作和生活补贴,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月统一打卡,并按年度每人一次性发放2000元标准的安置费。调查了解,从2011年开始大学生村官基本住在农村,业余时间感到娱乐活动少,生活单调,部分村交通不方便,谈 “对象”比较困难。其中一位大学生村官这样认为:“通过一段时间村官工作,感觉思想最大的困惑就是将来的出路问题,并且心理调适不到位,有一种单身者的孤独感,乡下人的自卑感及边缘化的失落感。”
在调查中,我们采访了部分村官培养联系人(县、乡镇领导)、村委会书记或村长及当地农民,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宽、点子多,并且懂电脑、文字功底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大学生村官容易获得农民的信任,办事效率高,为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活力。但通过对调查点大学生村官培养现状分析,存在三个方面问题,影响该群体的社会流动。
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思想方面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扎根基层意识淡薄。通过问卷调查,如题项:报考村官初衷是什么?A、增加基层阅历,B、考公务员加分,C、没有找到合适工作,D、热爱农村,实现个人价值。统计结果分析,前三项累计占总调查人数的89.7%,尤其 “没有找到合适工作”选项占27.5%,这说明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长期服务农村的意识,把村官当成了今后职业发展的 “跳板”。二是大学生村官心理适应问题。他们从城市高校来到乡村基层,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的比较,雄心抱负与现实工作状况的差异,造成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落差。因为部分大学生在报考村官时对农村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开始接触繁琐村级事务服务性工作,会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感到前途迷茫,由此而产生一种被边缘化的无助感等心理问题。这种思想现状如不能及时给予疏导,大学生将会把从事村官作为个人职业流动的一种经历或体验,长期下去会影响大学生村官群体的社会流动方向。
个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社会流动。个人因素包括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其中自致因素是个人后天努力积累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人们社会地位提升的基础性动因。[2]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村官群体的社会流动,核心在培养方式上帮助他们在农村提高工作和生活能力。但笔者访谈的61位村官,他们的工作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工作性质,据调查,该县95%以上村官从事日常村级事务服务类工作 (现状调查中已阐述),这种工作导向,未能发挥大学生自身人力资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并且部分村官成为乡镇团委助手,下村工作时间较少,缺少在农村锻炼机会。如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培养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分配工作导向上,在苏南发达地区村官主要从事村委会 (社区)日常管理工作,在苏北欠发达地区,村官承担富民帮扶等开拓性工作。二是工作方法,有一部分村官自我定位、自我评价过高,造成工作方法与农村实际脱节。譬如,一位大学生村官这样处理一期村民为村 “五保户”捐粮事件,其中一位村民因其他原因没有捐粮,某村官在一次村民会议上运用 “头脑风暴法”让所有村民讨论此事,结果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在访谈时,正如一位村支部书记所说,“部分大学生村官不仅缺乏一定专业技术而且缺少村级事务管理的方法,需要在农村锻炼一段时间”。
在生活上,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由于地方方言及风俗习惯,造成他们融入当地生活圈的困难;另一方面是恋爱婚姻问题,当前农村尤其偏远农村,18~25岁年龄段青年,基本上都在外地求学、打工,加之村官之前谈好的朋友没有流动政策,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村官个人婚姻问题。正如一位被调查的村民说:“大学生村官婚姻得不到解决,我们双方都不踏实。”针对上述分析,目前大学生村官在能力培养和生活引导上针对性不强,影响其社会流动。
一个阶层或一个群体的合理流动,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方社会结构及其社会管理体制的活力。通过对61位大学生村官访谈,该县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流动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考取公务占15%,二是录取事业单位编制占8%或转入事业单位编制占16%。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通过题项设计,如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你最希望做什么?选项A、报考公务员,B、事业单位,C、参加其他单位应聘,D、继续留任,E、自主创业,F、继续深造。调查结果,准备报考公务员占94%,这说明大学生村官培养与任职期满后的流动仍存在问题。
从当前的流动机制分析,村官任职期满后,村官与乡镇之间、县市之间的流动机制不健全,地方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考或转事业单位编制与村官培养没有形成量化流动方案;同时,村官竞争村委会主要岗位或续聘,村官创业或到企业发展等社会流动性体系尚未形成。并且村官与高校之间的流动也是单项的,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村官工作,而期满后村官流回高校缺少支撑条件。另外,国家宏观层面上制定了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流动政策,但在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上缺乏规范性指导,造成了大学生村官群体仍出现“千军万马”竞争公务员现象。这种针对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机制建设上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群体的社会流动及其多元化发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流动,先后制定了 《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关于做好大学生 “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在国家宏观层面上,顶层设计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流动机制。对于在实践中如何衔接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流动——发展问题,笔者借助社会流动相关理论,基于上述实践调研,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我国社会学家郑杭生对 “社会流动”定义为: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他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结合个人地位变动或社会角色转换,将社会流动也划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3]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流动真正社会意义并不在于其 “实然”,即实际上是流动还是不流动;而在其 “应然”,即占据其社会位置的社会成员应不应该占据其位置,适合就应该继续占据其位置,反之就应该流动。[4]而我国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培养、流动及发展是实施村官计划政策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当前,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出台了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相关政策,但实践中对村官分类培养缺少操作细节。笔者运用社会流动理论假设,从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视角,构建分析了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途径 (见图1),并从这两个层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流动提出建议,以促进该群体多元化发展。
图1 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示意图
社会政策直接或间接地规定着社会流动的各种界限,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社会流动的愿望和途径。[5]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村官制订一系列激励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从事村官职业,但如何保证精英循环通道的畅通,给大学生村官向上晋升的空间,[6]笔者从垂直流动角度,提出以下两个方面对策。
1.大学生村官流动层面。健全流动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首要环节是 “下得去”,即从高校选聘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村官职业(见图1)。我国自2008 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但通过几年的政策实践,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影响了村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发展,因此,“下得去”垂直流动环节中重点把好村官队伍的入口关,建立有效选拔机制。
第一,要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联动机制。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 “村官”校内培育机制,[7]相应调整教学计划,定期安排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等实习见习活动,培养大学生热爱农村感情。用人单位要成立由市、县、乡镇、村四级部门组成的宣传小组,在大学生村官招聘前,到高校以专题报告会形式,介绍本地区 “三农”发展特色及专业人才需求,通过双方互动机制,帮助大学生在报考村官之前能有一个全面认识和明确的职业定位,有利于后期培养与流动。
第二,在选聘方法上要灵活多样,鼓励重点高校毕业生及农村发展需求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发展,提高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素质。如江苏省率先实施 “985”高校村官工程,[8]2012年南京市选聘99 名大学生到村 (社区)任职,其中“985”高校毕业共41名,占总数的41%,这对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的培养和流动起到关键性作用。
2.村官流动其他职业层面。按照构建大学生村官垂直流动示意图 (图1),大学生村官垂直流动领域主要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及高校四个层面的社会流动,如何做好这部分群体的培养及流动工作,是实施大学生村官 “流得动”的关键环节。
首先,引导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在培养机制上重在制定规范性的量化指标,比如在地方公务员招考中,不仅要有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招聘专项计划,还要提倡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选拔方式,将工作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公务员队伍。通过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来确定考核等次,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考虑破格提拔,实施培养与流动的零对接,以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大学生村官到企事业单位的社会流动。在这一流动环节中,针对企事业单位招聘,在乡镇层面上,公布大学生村官自动转为事业单位编制计划,并制订转编考核细则;市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针对大学生村官招聘要提前一个年度公布计划和要求,实施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建立大学生村官培养和流动衔接机制。同时,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如神华集团、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等向社会公布一定的岗位招聘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政府给予招聘大学生村官企业优惠政策和发展空间,使具有基层锻炼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到企事业单位。
最后,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学习。在这一培养方案中,仅仅通过加分措施是不够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学习。如市县党校定期开设大学生村官培训班,高校部分专业,譬如涉农相关专业、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等专业尝试设置大学生村官硕士培养,类似于教育硕士等形式,鼓励优秀村官进一步提高学历和知识结构,通过培养,促进其流动。
大学生村官计划重在为农村改革发展培养熟悉基层、了解农民、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人才。因此,鼓励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续聘或竞争村委会职位,引导他们在农村自主创业,促进其群体水平流动 (见图1),是培养大学生村官在农村 “待得住”、“干得好”的核心环节。
一方面,鼓励大学生村官竞争村委会职位。主要是选拔一批优秀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选举。据大学生村官网报道,截止2011年,全国大学生村官队伍有8 万多人担任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 “两委”的干部,其中有5000多人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这一社会流动环节培养上,主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要不断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深入基层,提高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并且通过建立 “工作导师”、“技术导师”等帮扶指导机制,安排村官兼任农业科技特派员、远程教育管理员、文娱活动组织员等角色,使他们真正感到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产生难舍的乡土情结,促进其水平流动。二是组织大学生村官参观考察,广泛宣传,引导他们任职期满后水平流动。譬如,组织村官到诸如华西村、蒋巷村学习培训,鼓励他们争当吴仁宝、常德盛式的好干部;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制作村官题材电影、纪录片等形成,培养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思想。
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在农村自主创业,促进其水平流动。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任职期满流动理想的职业是公务员,任职期间最理想的工作是在农村创业。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配套项目等措施,各地针对不同村情,为大学生村官建立 “创业行动计划”、“创业示范合作社”、 “创业示范基地”等平台,鼓励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致富创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合理引导水平流动。例如江苏省2800多名大学生村官创办各类项目2000多个,吸纳资金28亿元,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5 万多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互联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 “文能提笔做文章,武能挥锄刨大姜。爱城市的斑斓,更爱乡土的清香,能坚韧,也有脆弱;有梦想,也有彷徨,我叫大学生村官,我在茁壮地成长。”[9]这折射出大学生村官的群体心理,也更需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1]薛正斌.社会流动视域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 [J].宁夏社会科学,2010 (5):66.
[2]黄建新.社会流动: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分析 [J].莆田学院学报,2008 (6):27.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23.
[4]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5):2.
[5]马传松.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J].重庆社会科学,2012 (1):37.
[6]付春香.大学生村官的流动问题研究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 (9):134.
[7]朱清.高校在大学生 “村官”工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J]江苏高教,2012 (4):98.
[8]江苏选聘3022名大学生村官 “985”高校面试 [EB/OL].(2012-03-31)[2012-07-21].http://www.jsdxscg.gov.cn/,2012-3031.
[9]中央谋篇布局着长远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中完善 [EB/OL]. (2012-02-09) [2012-07-20].http://news.xinhuanet.com/yzyd/edu/20120209/c_111504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