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海外科技人才回流与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高子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信息不对称是人力资本国际迁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海外科技人才群体获取中国国内人才引进政策信息的途径、与中国驻外人才机构的直接接触、了解中国人才引进政策信息的程度等方面的调查发现,人才政策的制定主体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海外科技人才的逆向选择、人才高消费与人才浪费、不诚信流动等问题。建议从矫正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在海外科技人才引进中的角色定位、引进工作的专业性、加强信息采集与甄别、构建不同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入手,促进人力资本市场的完善。
海外科技人才;回流;信息不对称
自2009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持续波动、区域性和结构性国际政治格局动荡的大背景下,中国逐步扭转了在国际人才流动中的长期“赤字”局面,海外人才,尤其是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规模迅速扩大。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近3年来的回流增幅分别高达56.2%、24.7%和38.1%,预示着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高峰期即将到来。但从留学回国科技人才的规模、层次、结构及贡献率来看,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基础性学科领域的世界顶尖级人才回流规模不大,二次流动率频频走高,甚至零星出现了海归待业等现象。科技人才跨国配置的效率与质量不高,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由于主权国家的边界区隔,以及供求双方的心理预期差异等原因,信息不对称现象始终存在,并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跨国配置的效率与质量。
信息不对称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中提出,主要用来说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斯彭斯等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了劳动力市场的研究领域。信息不对称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性,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交易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未获得完全清楚的信息。二是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不对称,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三是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都清楚。这种对相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导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它们严重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市场交易的停顿。[1]可见,当人才市场上所有的信息没有被交易双方充分了解时,人力资本配置不一定最有效,交易双方所作出的选择也不一定最优,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造成市场效率不高或机制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在主权区隔之下,国际人才流动更面临着政治与国家战略安全等诸多屏蔽,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我国学者一直比较关注人才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曹细玉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知识型企业人才招聘中的逆向选择,以及在雇用知识型人才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2]蒲勇健克服了斯宾塞文凭信息甄别机制的不足,得出了期权与试用期机制的组合能降低人才配置中的甄别成本的结果;[3]何会涛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了招聘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提出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对伪装现象的惩罚力度;[4]宋志涛指出,雇主处于信息的劣势方,应聘者处于信息优势方,拥有较多的信息,这就出现了雇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5]刘清臻建议通过改善信息披露机制增加市场透明度和利用堆积岗位对号入座法形成分离均衡等途径,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6]相对而言,海外科技人才回流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关注较晚,但近年来,刘维宁身份造假事件、陈晓宁“基因皇后”事件、陈进“汉芯”造假事件、唐骏学历造假事件等都已表明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实际存在及危害。因此,程志波专门对信息不对称下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选聘的逆向选择风险与规避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特性和国内外人才市场差异等因素导致了信息不对称,随着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的展开,应聘者的情况会更加复杂,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风险势必提高,作者详细分析了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选聘中逆向选择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以信息传递理论、信息甄别理论等为基础,提出了规避和降低逆向选择风险的若干对策;[7]高子平系统分析了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影响因素,其中,海外科技人才与中国大陆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的关系紧密度直接影响到这一群体对于国内发展情况的了解及相应的回迁决策。[8]
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间,本课题组采用非配额抽样的方法,对我国的海外科技人才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涉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新加坡、俄罗斯、印度等27个主要国家。海外科技人才是指成年后离开中国大陆、在海外就业超过一年的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人才。根据课题的立项要求,问卷填答者必须是有过一年以上海外从业经历(包括博士后项目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不包括纯粹求学性质的海外留学生。共计收回问卷1185份,其中有效问卷1123份,有效率为94.77%。本文数据是该数据库的一部分。
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主体是中国大陆的行政部门,但回迁决策的最终决策者是海外科技人才自身,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不对称性特征明显,预示着海外科技人才在信息传递与保真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而政策制定和实施者成为了信息传递中的弱势一方。因此,在本项调查过程中,重点从海外科技人才的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维度:一是中国大陆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信息获取渠道;二是对中国大陆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信息获取程度。其中,信息获取渠道包括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及接触相关政策部门的情况。
(一)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的信息获取渠道
1.了解引进政策的主要途径
在问及了解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途径(可多选)时,71.3%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国内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其他途径依次是 “已经从海外回国的同学、同事”(22.9%),“国内的亲戚、同学”(18.9%),“报纸杂志、电视”(16.6%),“国内相关机构在海外的推介、巡展活动”(13.5%),“国外的亲戚、同学、朋友”(11.6%),“其他”(1.1%)。
骆克任等在2003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选择从何种渠道获得国内信息时,有44.9%的被调查者选择报纸、电视或其他媒体;42.2%的人选择朋友或亲戚提供的信息;27.8%的人是通过自己对中国的实地考察;27.5%的人通过互联网;还有2.1%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国内信息。[9]对比发现,随着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尤其是中国大陆互联网使用率的迅速攀升,以及电子政务工作的有序推进,海外科技人才获取国内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互联网已经成为首选途径。
从年龄段来看,51岁以上的受访者中利用互联网的比例稍低,但选择报纸杂志为政策信息获取途径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海外科技人才在信息获取途径方面存在的细微差别。但从总体来看,所有年龄段的受访者通过互联网途径获取中国大陆引才政策信息的比例均超过了六成,互联网技术的提高给海外科技人才获取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互联网已成为海外科技人才了解中国人才引进政策的最主要途径。相应地,人际交往在政策了解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大大弱化。这给外宣工作以重要提示: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在内的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海外人才了解中国政策的最主要窗口,在做好海外推介、巡展的同时,更应该以网站为政策宣传媒介,重点做好专业性门户网站。
2.直接接触的人才机构
互联网只是获取政策信息的虚拟途径,中国驻外的相关机构能提供更为直接、直观的政策信息及相关解读。统计结果显示,在了解我国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过程中,海外科技人才接触较多的机构(可多选)依次是:中国驻外机构 (28.8%),海外华人专业社团 (24.1%),在海外组织人才招聘活动的国内有关部门(21.7%),中国科技主管部门(16.0%)。总体来看,在了解人才引进政策的过程中,海外科技人才与各组织机构的直接接触普遍较少。由于海外科技人才的信息终端在国外,因此,除了通过网络途径等了解中国国内的人才引进政策宣示之外,还需要直接接触一些相关组织机构。这从另一个侧面提示相关部门:需要学习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国或全球性跨国公司的做法,将具体招聘计划落实到具体地点,通过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和宣介,获得海外科技人才对政策目标和详细招聘信息的感性认知,弥补网络文宣的不足。
(二)对中国大陆的人才引进政策的信息获取程度
随着中国大陆将海外科技人才引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纷纷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不仅高度关注这一群体回国发展过程中的生活问题,形成了包括户籍、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政策体系,而且重点针对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后的发展空间、平台与氛围,在岗位和职务安排方面、启动经费支持方面、成果转化与运用方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促进和保障措施,颇具中国特色、以留学回国人才为主的发展激励机制正在形成。调查显示海外科技人才对中国大陆引进科技人才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不高,了解率均低于30%(参见表1)。总体来看,对科研成果转化与运用方面的政策支持的了解程度略高。
表1 海外科技人才对引进政策的了解程度(%)
对各个政策了解程度的学历差异调查发现,不同学历的受访者户籍、社会保障和鼓励创业或研发的政策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参见表2)。在岗位设置政策方面,学士受访者“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比例共占32%,相对较高。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上,博士受访者的了解程度最高,了解程度在“一般”以上的比例占到了该群体的近六成(59.0%)。上述差异反映了不同学历层次的海外科技人才对各自从业领域相关政策的关注程度不同。但是,硕士学位受访者对各种政策信息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除户籍、社保政策外,对其他三项政策“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率均低于20%。
表2 不同政策了解程度的学历差异(%)
卡方检验表明,由于对中国大陆上述各项政策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四项政策的显著性水平均满足p<0.001,亦即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回国意愿造成了显著影响(参见表3)。
表3 政策了解程度与回国意愿分析表(%)
海外科技人才对各项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回国发展。但是,结合对上述政策了解程度的分析,对四项政策表示“比较了解”及“非常了解”者比例均在30%以下。换言之,必须加大对各项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及直接交流、沟通力度,从而增强海外科技人才的回流意愿。
表4 政策了解程度与回国意愿的相关性系数
各项政策之间及其与回国意愿的相关性如表4所示。各项政策之间呈较高的相关性,亦即对某种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与其他政策的相关性越高。其中,鼓励自主创业或研发的启动资金支持政策,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政策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842。由于拥有专利或其他重要科研成果的科技工作者更容易选择自主创业或研发,因此会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的政策。
四项人才引进政策的信息获取程度与回国意愿的相关关系为:户籍、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的照顾(相关系数r=0.222)、在岗位设置和职务安排方面的适度优先考虑(相关系数r=0.218)、鼓励自主创业或研发的启动资金支持(相关系数r=0.207)、在研发成果转化与运用方面的政策支持(相关系数r=0.222)。这四个相关性系数均在0.2左右,但同时具有正向显著性。可见,对各种政策越了解,回国意愿越高,进一步证实了政策信息获取程度对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重要影响,并要求深入探求政策信息获取程度偏低的成因。
(一)逆向选择
近年来,尽管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大陆所提供的优厚待遇更趋诱人,创新环境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但一方面,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回流极少,高层次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比例不高,甚至出现了中低层次海归排斥高层次海归的情况;另一方面,人才中介组织数量庞大,声誉良好的品牌中介组织却寥寥无几,低质量人才中介组织驱逐高质量人才中介组织。[10]这与中国大陆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现有政策设计对海外科技人才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均有悖离,以至于政策预期偏高、政策效应不彰,同时,引进成本,引进效益不尽如人意。
(二)对回国发展的期望偏高
本次调查发现,大批海外科技人才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潜力,对于回国发展的薪资报酬、创新环境、职业空间等的期望过高,对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市场供求状况不甚了解,甚至依旧秉持传统的出国“镀金”的理念,误以为出国留学之后必然能在更高职业层次上获得国内发展机会。比如,本次统计数据显示,高达92.51%的受访者自认为与国内同行相比有优势,其中,认为有优势的本科受访者高达82.5%,显然存在着对于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误判。尤其在国家长期的引进政策导向下,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心理倾向,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表露出了“海外人才比本土人才更优秀、更专业”等心理暗示。进而言之,政府部门主导的引进政策本身就包含了上述假设,甚至使很多应聘的海外科技人才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自认为拥有一定的心理优势,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海外科技人才在回国就业过程中提出了更多超越了人才引进范畴的额外要求,如子女就学时要求择校等特权,并动辄对国内发展环境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抑或怨气过多。无疑,这正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希望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所作的必然选择。
(三)诚信缺失问题
人力资本国际市场不完整,中国大陆的用人单位与海外科技人才获得的信息不完全、不充分。这种不对称会使人力资源均衡的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影响到人才市场均衡的状态和双向选择效率。一方面,国内很多地方政府在海外文宣过程中,刻意宣扬甚至夸大地方性经济科技发展成就及前景,一些用人单位也片面强调自身的发展成就及在行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海外科技人才在应聘、交流过程中,也时常针对国内单位的招聘要求,量身定做最能迎合用人单位心理预期的个人简历,甚至伪造个人学历等。包括唐骏、李开复等在内的一批成功海归的学历造假事件等频频曝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外人才在信息传递中的特殊优势地位。
(四)人才高消费与浪费
用人单位和海外科技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人才高消费。由于很难准确地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发展潜力进行较为准确、全面的评估,很多用人单位一味抬高标准,动辄“全球招聘顶尖级人才”,对其科研成果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标准,并且制定标准的主要依据不是相关岗位的客观要求,而是为了充分、准确地反映海外人才的能力和潜力进行的“宁左勿右”的万全之策。尤其科研单位在强调专业化背景的同时,过于强调依据教育背景这一信号进行筛选,试图实现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招聘心理的驱动下,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学历要求就尽可能地上扬,因为招聘者相信文凭越高能力就越强,以至于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核心人才、顶尖人才等词汇不断涌现,层层加码,造成了海外科技人才引进中的高消费现象,相应地造成了严重的人才资源浪费。
(五)结构性失调
由于赴外求学的动机不同,海外科技人才的专业领域、研究特长等与中国大陆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吻合。一方面,地方性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沿袭了宣传工作的思路,不能准确地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人才需求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很多海外科技人才主要依据人才需求方的价码而不是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迁移决策,甚至有些海外科技人才根本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跨国人才配置中的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市场化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也未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少数地方甚至将引进规模和数量作为地方引智工作的政绩,简单地将不同年份之间的引进规模进行比较,核算增速,以至于很多留学回国科技人才难以获得有效配置,一方面,导致了二次流动率的走高;另一方面,海归待业现象开始成为海外人才回流中的常见现象,而不再是仅供媒体炒作的个案,并进而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回流意愿带来负面影响。
在海外科技人才回流过程中,由于中国大陆的地方性政府部门始终扮演了主角,国家间的人才争夺与信息交流的不畅,人才需求方与供给方必须在信息供给不充分、获取途径不通畅、真伪难以甄别的状况下相互搜寻,动态博弈,并时常诱发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政策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矫正行政部门和具体用人单位在引进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作为新兴经济体,我国在国际人才流动中长期处于相对被动地位。随着国内发展环境的逐渐优化,尤其在全球经济持续波动的特定发展阶段,需要充分发挥新兴国家的后发优势,借助于行政力量和专项引进规划,谋求在人力资本国际流动中的主动权。但在具体的引进过程中,需要由用人单位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海外科技人才提供必要、真实的政策信息和发展预期,防止行政化引进诱发的信息传递层级偏多、保真难度增大等问题,落实信息供给方的基本责任。
二是维护海外科技人才引进的专业性特征。与一般性的海外人才引进不同,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必须重视科学共同体形成的自身规律,以及经济科技发展对科技类人才的层次性、结构性需求规律。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国内各类海外校友会、专业性学会、行业协会等组织,以及海外科技人才自建或参与的海外专业技术社团,基于科技共同体内部的学术交流与专业合作,逐步形成积极的回流意愿。
三是通过跨国人才代理机构进行专业性的信息采集与甄别。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人才市场与国际人才市场的有序对接,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人才中介介入中国的海外人才引进工作。以上海市为例,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的三家人力资源公司艾德柯(Adecco)、任仕达(Randstad)、万宝盛华(Manpower)如今都已入驻上海。今后,需要加强本土的国际化人才中介机构的培育,使更多富有专业背景的中国跨国人才猎头进入国际人才市场,为中国大陆的用人单位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海外科技人才。
四是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需要整合海外科技人才引进部门之间的信息库,尤其是侨务系统、组织人事系统、科技系统之间的信息库,尽快形成现有海外科技人才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政务网络平台,定期针对海外专业性社团等,发送国内相关产业(领域)人才需求信息及相关动态,形成与海外专业社团之间更为紧密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消除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科技人才错置。此外,在海外学历认定与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需要强化对海外科技人才基本信息的甄别及评估结果的共享,消除道德风险。2008年初,上海市聚焦世界著名大学的在读优秀留学生等实施的雏鹰归巢计划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人力资本国际市场的不完全、不完整增大了信息保真的难度,使海外科技人才的供求双方均有可能提供经过筛选甚至掩饰的信息,从而扭曲市场信号功能。因此,双方都有动力寻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11]但是,由于海外科技人才信息获取途径不多,甚至经常面临国家间信息保密等事宜,加之调查样本总量有限,故只能从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调查本身的某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克服,以期为减少海外科技人才回流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1]江世银.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信贷市场[J].经济研究,2000(6):19.
[2]曹细玉、谭艳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J].科学管理研究,2003(2):37-39.
[3]蒲勇健.公司期权制度与试用期组合机制——一个人力资源信息甄别博弈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2004(2):145-149.
[4]何会涛.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企业招聘风险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5(6):47-49.
[5]宋志涛.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8(2):108-110.
[6]刘清臻.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剖析[J].现代经济,2009(7):117-119.
[7]程志波.信息不对称下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选聘的逆向选择风险与规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9):145-149.
[8]高子平.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12(8):98-105.
[9]骆克任、何亚平.海外回流人才基本状况的调查[J].社会,2003(12):33-35.
[10]卢海滨.信息不对称下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博弈分析[J].中国商贸,2010(26):82-83.
[11]李中斌.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分析[J].价值工程,2009(4):126-132.
责任编辑 裘晓兰
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the Course of Returning of Overs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Gao Ziping
(Information Institute,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 one of important factors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human capital,and so some of China's overs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often encounter adverse selection,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s,waste of talent and so on.Some of high-level overs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even abandon the chance to return to China.The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an important survey items in 2009.
Overs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Returning;Information Asymmetry
D432.7
A
1006-1789(2012)10-0025-07
2012-07-10
本文系中国科协2009年度社会调查类招标课题“海外华人科技人才状况调查”,课题编号:2009DCJY13。
高子平,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